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学固定超大型臼杯在伴有髋臼骨缺损患者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生物学固定超大型臼杯联合植骨翻修的21例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伴髋臼侧骨缺损病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8~75岁,平均64.26岁.所有手术均为初次单侧翻修,初次关节置换髋臼侧骨水泥固定9例,生物型固定1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及VA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状态,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21例随访12~39个月,平均24.7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1.52±9.55)分,术后12个月(86.92±5.61)分(P<0.01).VAS评分术前(4.06±1.23)分,术后12个月(0.69±0.55)分(P<0.01).X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结论采用大臼杯联合植骨,翻修PaproskyII型及PaproskyIIIA型髋臼骨缺损,可获满意疗效.关键词髋关节;关节成形术,置换;人工关节;髋臼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57-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19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术后在心理康复护理、并发症预防、疼痛护理、康复锻炼等方面实施精细化护理。结果19例病人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无出血、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使病人获得了有效的康复。结论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实施精细化护理,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掌握保护关节的技巧,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老年 髋关节翻修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展开分析探究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40位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0,加强心理护理)和对照组(n=20,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患者患者未发生感染和护理并发症,对照组1位患者出现轻度感染。结论增强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感染性人工髋关节 护理分析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24例,一期行清创后抗菌素骨水泥旷置术,控制感染后二期翻修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X线片及Harris评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例患者随访1年后失访,1例患者感染复发后拒绝进一步治疗,2例分别于术后等3、4个月再次感染,行旷置术及再次翻修,其余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X线片未见影响假体稳定的骨吸收,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28.3±4.1)分提高到术后随访结束时的平均(80.1±7.6)分。结论明确诊断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的抗生素应用,结合骨水泥占位器,二期翻修治疗可以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二期翻修 治疗 全髋关节置换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桡骨远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内固定,观察组44例患者行外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1.82%,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56.82%,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固定物易取花费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借鉴。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184-0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4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对照组22例)和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组(实验组22例)。通过比较两个组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初步探讨两种方式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差异。结果在踝关节恢复程度优良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优异,是一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 标签: 胫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疗效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小腿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开展临床护理,并对护理实施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与护理,45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优秀,患者骨折愈合优秀率达到72%,且小腿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也较好。结论对于小腿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患者采取全面合理的护理计划,有利于提高患者骨折愈合优秀率,提升患者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参考和应用。

  • 标签: 小腿粉碎性骨折 外固定支架 固定治疗 临床护理 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施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采用传统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法;B组采用经口器官插管固定器法,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7天内在固定效果、口腔情况、口腔护理耗时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A组患者7天内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B组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7天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45%,明显低于B组的6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操耗时达到1级的概率为83.67%明显高于B组的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口气管插管 固定器 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中给予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需要实施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需要实施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使用整体护理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室护理 整体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旷置术在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5年3月13例14髋关节感染病例进行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58.4岁(32~78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有假体或内植物者予以取出,0.50%碘伏浸泡,然后植入含高浓度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的骨水泥占位器,术后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周,感染控制后二期再植入翻修假体。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2~42个月),经一期病灶清理,假体或异物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旷置,二期假体再植入取得成功,无感染复发。1例因占位器脱位行二次旷置,1例因占位器脱位、感染控制不佳行二次清创旷置术;3例占位器断裂,占30.7%;术后感染控制率92.3%。Harris评分由一期手术前的39分提高至二期翻修术前63分。结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可有效控制髋关节感染;彻底清创、碘伏浸泡冲洗是消除感染的重要环节;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推荐使用关节型占位器,有助于改善二次翻修关节功能的恢复。个性化制作占位器,采用一些改良的制作技术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过渡期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髋关节 感染 占位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口连体固定桥与分段固定桥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自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适合半口义齿的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经相应治疗后,A组患者作分段固定桥修复,B组患者作连体固定桥修复,随访3年,通过观测两组患者的咀嚼感觉、食物嵌塞情况,及义齿有无固位不良、固定桥断裂、牙冠磨损情况,基牙有无龋损、牙周病、及根尖不适的情况,评定义齿的使用情况及基牙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年后,连体固定桥在咀嚼感觉、食物嵌塞等方面的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分段固定桥患者(P<0.05);牙龈不适、固位不良及固定桥断裂情况均较分段固定桥显著降低(P<0.05);且基牙龋损、牙根根尖不适、牙周病的病例比例也较分段固定桥明显降低,(P<0.05)。结论连体固定桥较分段固定桥更适合于需要进行半口牙齿修复的患者。

  • 标签: 连体固定桥 分段固定桥 半口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Pilon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方式,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3.34%,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在治疗Pilon骨折患者方面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软组织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探讨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4.4)岁。22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组),男6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9±3.9)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角度,并采用腕关节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2.2)、(10.3±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11.44°±4.53°)、桡骨高度[(11.46±2.75)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1°±3.67°)、(6.89±2.9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ar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8.0%(22/25)、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l例患者拇长伸肌腱断裂,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选择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骨板
  • 简介:目的探究在膝关节翻修术中选用股骨内收肌结节作为关节线定位标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完成的膝关节翻修手术20例,从X线正位上测量股骨内外上髁宽度(FW)和股骨内收肌结节(AT)至膝关节线(JL)的垂直距离(ATJL),计算比值,将比值接近正常膝关节生理比值(0.53)的10例归入匹配组,其余10例归入不匹配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匹配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和KSS临床评分方面优于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KSS功能评分、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AT作为膝关节翻修术中确定JL的标志点这一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成为临床医生的一种新思路,但其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标签: 再手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张固定治疗指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指骨pilon骨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张固定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平均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为(5.0±1.2)周;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0±1.1)周。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对患者手指功能评分进行划分,其中优10例、良1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张固定治疗指骨Pilon骨折临床效果显著,优良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闭合复位外固定 支架牵张固定 指骨 Pilon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对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张固定治疗指骨Pilon骨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张固定进行治疗的40例指骨Pilon骨折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患者在术后4个星期后开始拆除外固定架,骨折开始愈合,患者手指在固定期间,没有出现感染,通过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标准对患者的手指功能进行评定,有优22例,良14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针对指骨Pilon骨折患者的治疗,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张固定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闭合复位 外固定架 牵张固定 指骨 Pilon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