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cm×2.0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cm×2.5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酸性粒细胞计数及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酸性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雷公藤20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酸性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酸性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酸性粒细胞(EC)增多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变化,得出结论脑脊液改变可作为诊断广州圆线虫病的主要实验室依据,但其中EC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可能不相一致。

  • 标签:
  • 简介: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中酸性粒细胞总数超过0.4×10~9/L的情况,绝对计数比百分比更为精确。比如说,一个病人的酸性粒细胞总数是0.4×10~9/L,白细胞总数是4×10~9/L,即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但却不能称之为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热带医学教材中,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只是提示有寄生虫感染(通常指蠕虫),而不能明确诊断。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寄生虫感染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 简介:报道1例酸性蜂窝织炎。患者男,19岁:双侧下肢先后出现红斑3年,红斑持续发展,无明显不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酸性粒细胞.可见“火焰征”及外周酸性粒细胞包绕的肉芽肿样结构,以皮下脂肪明显、血常规示酸性粒细胞绝对值5.2×10^9/L。予泼尼松30mg/d,病情缓解:

  • 标签: 嗜酸性蜂窝织炎 治疗 病理报告
  • 简介:摘要患者男,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外周血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9/L升至3.3×109/L),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T2压序列(T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和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酸性膜炎(EF),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外周血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15)个月,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增多,17例患者经3(1,8)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提示EF是ICI的一种可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应关注EF的相关症状,尽早治疗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嗜酸性筋膜炎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误诊酸性胃肠炎病例分析,提高对本病认识。方法通过文献内容检索,找出误诊原因。结果和结论酸性胃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外周血、组织活检、腹水酸性粒细胞多是诊断的重要资料。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误诊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酸性胃肠炎的诊断步骤和治疗计划。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对酸性胃肠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l~2周内症状即改善。结论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 标签: 胃肠炎 步骤 治疗
  • 简介:患者,女,2岁。因左耳持续性出血4个月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4个月前患儿无原因出现左耳道出血,曾在我科门诊检查发现左外耳道有肉芽样组织,给予摘除及碘仿纱条压迫,很快复发。入院专科检查见左颞区隆起,压之软。左外耳道深部有一从上壁垂下的红色肿物,质韧易出血,未能窥及鼓膜。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张口未受限,颞骨CT:左侧颞骨大面积骨质破坏,累及左颞颌关节、左骨性外耳道前壁,左颅中窝外壁部分破坏(见图①)。为进一步确诊,于2004年10月29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左颞肌肿物切开取活检术。术中见颞肌饱满隆起,肌层下方可见肿瘤为灰蓝色,质软,似鱼肉样,不易出血,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持续性出血 骨性外耳道 颞骨CT 颈部淋巴结 门诊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脊柱的酸性肉芽肿(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一种,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症状性的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和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的神经功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胸椎EG患者28例,均采用一期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解决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通常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病症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主要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酸性肉芽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我院1例枢椎酸性肉芽肿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枢椎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并周围软组织包块,须与脊柱恶性肿瘤、骨囊肿、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相鉴别;颈椎酸性肉芽肿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结论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酸性肉芽肿以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为主。

  • 标签: 颈椎嗜酸性肉芽肿 诊断 治疗 12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