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P.2255、P.2326号《祈福发愿文》、P.2341号《燃灯文》、P.3256号《愿文》、S.2146《行城文》、P.2807号《斋文》、P.2807号《行城文》等6件有关吐蕃皇太子的佛教祈愿文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祈愿文 吐蓉 太子 敦煌
  • 简介:吐蕃时期,藏族史书为了神化王权,彰显赞普的地位,在某些词汇运用上,严格区分等级,在史料取舍与编排上,惩恶扬善,塑造德政形象,这种编纂方法明显具有汉族史书“春秋笔法”的特征,反映出吐蕃时期藏族史书的编纂深受内地的影响,史学与社会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吐蕃 历史文书 春秋笔法
  • 简介:本文主要从法律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对敦煌出土吐蕃文契约文书的资料价值作了言简意赅的分析,以期引起学界之关注。

  • 标签: 敦煌 吐蕃文 契约文书
  • 简介: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写经活动。敦煌汉文文献S.2711、S.7945、P.3205、S.6028即是对经坊同一次写经活动的记录,再现了寺院抄经生选派流程和经坊运作程式。藏文文书Ch.73,xv5则反映了经坊写经生的另一重要来源:部落百姓。

  • 标签: 吐蕃 写经 敦煌
  • 简介:盟誓文诰在吐蕃王朝时期被视为极为重要的王室档案,这类文书在当时就已形成专门的文献学分类和管理体系。文章说,吐蕃的议事会制度是盟誓文诰这类文书产生的基础。吐蕃的议事会盟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成为部落和氏族首领彼此联合力量,取得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吐蕃盟誓分帮主与赞普、臣属之间的盟誓,臣属之间的盟誓和个人间的盟誓。

  • 标签: 盟誓 吐蕃王朝 会盟 首领 部落联盟 文书
  • 简介:敦煌吐蕃文献资料是研究我国藏族古史的重要早期文献。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分析敦煌吐蕃文献中藏文应用文书的种类和写作方法,解读当下藏文应用文书的现状及应用意义。

  • 标签: 敦煌 吐蕃藏文应用文书 种类 应用意义
  • 简介:指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包括专指和泛指两层含义。专指即后来成为吐蕃王朝核心的悉补野部落,泛指则为这一地区的所有部落。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期,西藏就有人类居住。藏族最早起源于青藏高原本土。在西藏也流传有藏族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相结合而生成的本土起源神话。相传这些最早出现的人类居住在今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隆河谷地区,后来分为斯、穆、桐、东、查、楚6个氏族,居住在洞穴里,过着原始的采集生活。

  • 标签: 氏族部落 吐蕃王朝 雅鲁藏布江 考古资料 旧石器 居住
  • 简介:佛教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传入西藏的?这一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有趣的问题。古代作家们根据传说提出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时传入的。布顿·仁钦珠(1290——1364)在他的传世名著《善逝佛教史》(1322年成书)中说道:“拉脱脱日年赞在位之时,年达六十,居于雍布拉岗宫顶,自天空降下一宝箧,启视之,有《宝箧经》、《百拜忏悔经》及金塔一座在焉。乃名之为‘宁保桑瓦’()——即‘玄秘神物’,供奉之。此王获世寿一百二十

  • 标签: 拉脱脱日年赞 吐蕃时期 仁钦 善逝佛教史 大乘经 桑耶寺
  • 简介:<正>看了电视片《文成公主》之后,不少同学对吐蕃的蕃字读音产生了疑问:“吐蕃的蕃字,在字典上只查到fān、fàn音,为什么电视里读作bō,是否读错了?”回答很简单,这个字古音读bō.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唐人称之为吐蕃.《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今藏人自称其族为“博特”(Bod).按:“发”、“蕃”二字双声,古可通转.注意:“发”、古读为“拔.”《诗》:“鳣鲔发发,”《释文》:“发,补末反.”“一之日(咸肉)发”《说文

  • 标签: 吐蕃 双唇音 文成公主 重唇音 古音 唇齿音
  • 简介:敦煌藏文IOLTibJ731号写卷中的“人马盟誓”情节,是《家马与野马分化的历史》整个故事内容的枢纽,不仅折射了吐蕃盟誓传统的初始形态,而且反映了苯教丧葬仪轨中有关生死的观念。文章重新转录和译释了“人马盟誓”段落,并将其与纳西族东巴经《献冥马》作了文本沟通,另对其中的誓词和盟誓仪式作了语词和文化解析。

  • 标签: 吐蕃文书 人马盟誓 东巴经 《献冥马》
  • 简介: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古藏文经卷中有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藏文译述本,共三件,卷号是:S·T·737,P·T·981、P·T·983。此本将《罗摩衍那》主要情节作了译述,是今知该史诗最早外文译本。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公元58-76年在位)时,蔡倍至印度研究佛学归来,在洛阳建寺译经,中国开始有汉译本佛经。

  • 标签: 敦煌藏经洞 《格萨尔》 历史文书 历史根据 史诗 《罗摩衍那》
  • 简介:“三尚一论”(zhanggsumblonbzhi)语出《贤者喜宴》一书。日本山口瑞凤以为“三尚一论”实为吐蕃赞普墀松德赞时期的体制。其余学者对“三尚一论”并未质疑,均认系唐代吐蕃的政治体制。作者指出,《贤者喜宴》虽为教法史料中最为可信的一部书,但所载吐蕃相关史事,仍未脱教法史料的通病,亦即必须与吐蕃文献史料以及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勘,方能确证其记载是否详实。作者从吐蕃宰相制度的角度论证“三尚一论”可能从未在吐蕃实施,并由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以及P.T.1071《狩猎伤人赔偿律》之记载重新解释《贤者喜宴》所载的zhanggsumblondangbzhi等,考证“三尚一论”是否符合史实的记载。

  • 标签: 吐蕃 三尚一论 众相制 唐代
  • 简介:本文对吐蕃统治河西时期的两位"破落官"王锡及S.1438文书中的沙州长官所遗存的文字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吐蕃统治河西时期没蕃汉人的普遍心理,以及他们在吐蕃上层统治者与汉人百姓之间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并探及其文章的文学特性.

  • 标签: 破落官 王锡 沙州长官
  • 简介:吐蕃军队堪称劲旅,战斗力坚不可摧,所向披靡,势如狂飙,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在早期武力统一青藏高原诸部的部落战争中和在强盛时期对外扩张的军事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军威,震撼了整个中亚、西亚、南亚等诸多地区。文章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吐蕃王朝的军事部落战争,就其战争起因、战争动员及战争性质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民族政治 吐蕃王朝 军事战争 部落战争
  • 简介:笔者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有关赋税徭役制度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了大料集、农田贡赋、牛腿税、草税、黄金赋税和关卡税等赋役名目,进而分析了吐蕃征收赋役的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提出集会议盟是赋役征收顺利进行的重要政治保障、吐蕃的赋役征收颇具灵活性的特点、王朝不仅频繁统计人口和资财,更设立“岸本”主管账簿文书,为赋役征收做保障等观点。进而推断吐蕃赋役制度不是单一模仿唐制的结果,而是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渊源。

  • 标签: 吐蕃王朝 赋税徭役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吐蕃简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