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缺血J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选取时间-2015年7月20日至2016年8月1日,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将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出率87.10%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64.52%,两者之间具有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缺血J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 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动态心电图缺血J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出现缺血J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组,并将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早期复极患者60例选为本研究中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将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情况以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各指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较大,观察组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6.67%、成对室性早搏发生率为46.67%、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53.33%、室扑/室颤发生率为1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观察组患者的出现缺血J,且ST段抬高。结论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下,可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缺血J,表示其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引发心律失常,值得关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缺血性J波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替罗非班对伴缺血J介入围手术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0例伴缺血J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的患者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非替罗非班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不同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出现的J在手术治疗后的两小时内均全部消失,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后的早期有明显的回落,术中以及术后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比有明显的降低,两组间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对心电图上出现的缺血J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术中以及术后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对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有很大的提升,患者在术后近期的死亡率也相对有所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J波 心电图 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替罗非班对伴缺血J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在12小时内出现伴缺血J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急诊PCT,依据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对照组要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到替罗非班,对照组并不应用替罗非班。结果治疗组在术后2小时内心电图出现的J完全消失,ST段和抬高的J点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回落,降低了术中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于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手术的死亡率也大大的减少。

  • 标签: 缺血性J波 心电图 心率失常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ST-T缺血改变和冠状动脉病变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心电图检查结果,并且用心电图ST-T缺血改变诊断的国际标准判断患者ST-T缺血改变情况,采取Judkins这一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的“金标准”来判定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对患者的心电图ST-T结果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估。结果282例患者中,女性的心电图ST-T缺血改变比例高于男性,并且结果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而女性的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改变比例和男性并无显著性差别(P>0.05)。患者心电图ST-T缺血诊断冠心病结果为特异度为57.6%,灵敏度为78.4%;男性特异度为72.1%,灵敏度为74.3%;女性特异度为44.9%,灵敏度为83.1%。结论心电图ST-T缺血改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而且心电图ST-T缺血改变诊断在女性中的灵敏度高于男性,特异度低于男性。

  • 标签: 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 冠状动脉病变 关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全方位护理对缺血肠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肠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意愿将300例患者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护理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患者满意度 常规护理 全方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卒中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8例缺血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结果21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对缺血卒中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疗效明显,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循环缺血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通治疗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结果70.0%。结论缺血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栓通联合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栓通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缺血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方法选择我院的缺血心脏病的住院和门诊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用药过程中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

  • 标签: 黄芪 缺血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局部及全身性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眼底表现、视野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治疗前后的视力等。结果40.6%的患眼视力提高,54.9%视力稳定,4.5%视力恶化。视力开始提高的天数平均为13天。结论典型的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粘血症或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突然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发现视盘水肿淡白,伴有动脉缩窄,视野呈现连盲点的半侧性缺损,FFA早期视乳头表现为弱荧光,晚期增强。经综合治疗,患者的视力、视野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缺血性视神经 病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化痰熄风汤治疗缺血中风的疗效,为缺血中风患者的恢复治疗提供相关的优质治疗措施与实际医学依据。方法将我院从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录的30例缺血中风患者列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5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体征评价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熄风汤用来治疗缺血中风临床效果更高,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化痰熄风汤 缺血性中风 应用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肠病患者便血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6.2~2017.2该院64例缺血肠病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常规、研究组,人数为32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腹痛缓解及大便正常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8.75%;研究组患者腹痛缓解、大便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缺血肠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变消失,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患者 便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脑中风使用中医综合的方法开展治疗,并对临床上的治疗疗效进行记录与整理。方法将80例患上了缺血脑中风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治疗组,另一组则为对照组。每个组的患者人数为40例。对照组中的患者医务人员对其开展常规上的治疗方案,主要的措施是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降血糖等相应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即口服中药并配合针刺与推拿按摩等。结果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实验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上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对于缺血脑中风的治疗疗效要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与此同时,这种临床使用方案在安全性上也明显高于其他方法,值得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对这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中风 中医综合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对经典Vannucci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方法将新生11d的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缺血缺氧组(HIBD组,n=160),对HIBD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按照C1-C8条件缺氧建模。建模后通过比较各条件下小鼠死亡率、建模成功率和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选取最稳定的建模条件。建模后利用体重生长曲线分析小鼠生长发育情况;Longa、Griptest、悬吊试验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8%O_2、35℃条件下缺氧45min,死亡率低(8.3%)且成模率高(47.92%);HIBD组较N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并出现严重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结扎侧出现脑梗死区,约占全脑体积(17.76±0.70)%;结扎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结论本实验采用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在8%O2、35℃条件下缺氧45min复制HIBD动物模型,简便且稳定性好,是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缺氧缺血 脑损伤 动物模型 新生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