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我院以2021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66例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给予常规组传统诊断,观察组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TA)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和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准确率等指标上,观察组改善情况,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进行PCI术后应用瑞百安,对于其血管功能影响。方法:实验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6例,开展随机数字表法分设:参照组,研究组,其中18例参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18研究组基于以上同时选择瑞百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管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管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化(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更高,优于参照组;研究组内皮素-1,一氧化氮含量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开展PCI术后实施瑞百安治疗,对于血管功能有着明显的改善,血脂明显下降。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瑞百安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碲锌镉SPECT(CZT SPECT)心肌功能灌注显像(MFPI)获得的血管区域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血流储备(CFR)与冠脉造影(CAG)测定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之间的关系及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ZT SPECT MFPI测定并同期(3个月内)行CAG检查的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63.3±9.8)岁]。在血管水平计算CFR和FFR诊断心肌缺血(CFR<2.0,FFR<0.8)的一致性。计算冠脉狭窄≥70%对心肌血流下降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126支冠脉,其中30支(23.8%)CFR<2.0,33支(26.2%)CAG示狭窄≥70%。共有32支冠脉行CFR和FFR测定,27支两者结果一致,一致率为84.4%(27/32),其中6支两者均下降,21支均正常(Kappa=0.612,P<0.001)。在33支狭窄≥70%的冠脉中,13支CFR≥2.0;在30支CFR<2.0的冠脉中,有10支狭窄<70%。冠脉狭窄≥70%诊断心肌血流下降(CFR<2.0)的灵敏度为66.7%(20/30),特异性为86.5%(83/96),阳性预测值为60.6%(20/33),阴性预测值为89.2%(83/93),准确性为81.7%(103/126)。结论CFR与FFR诊断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一致性。狭窄≥70%的冠脉中有近40%并不引起相应血管区域的CFR下降,CFR下降的血管中近1/3狭窄<70%。CZT SPECT测定的血管区域CFR对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精准诊断和介入治疗决策有潜在的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作为常见临床疾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对人们居住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破坏,污染逐渐严重,导致逐年增多心血管的发生率。心血管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威胁,同时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带来经济负担。当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为进行药物治疗,然而治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冠状动脉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椎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本报告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作为时间区间,并截取此段区间中我院接收的34例符合条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例作为报告数据中的提供对象,以穿刺模式不同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以17例为每组人数,分别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与经皮穿刺桡动脉方法,分析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行椎动脉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内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定在2021.1月至2022.1月,研究对象是这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冠状动脉病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全体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之后将常规护理用于常规组中,将心理护理额外用于研究组,对分别护理后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在护理满意度评分两组对比上,研究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在CTA成像效果比较上,研究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运用心理护理,会确保CTA成像结果的精准性,且患者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运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辐射剂量在高端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将研究对象分成4组,每组25例,进行高端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3组采用不同的低辐射剂量方案,1组采用常规剂量方案。结果表明,低辐射剂量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辐射暴露,同时保证成像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低辐射剂量 高端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疾病(INOCA)患者合并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的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前瞻性招募100例因心肌缺血症状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CAG)且提示三支冠脉狭窄均<50%的INOCA患者,同月行心肌灌注显像(MPI)、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碲锌镉(CZT)SPECT冠脉血流定量检测,最终纳入93例INOCA患者[男36例、女57例,年龄(63.0±10.9)岁]。CMD定义为冠脉血流储备(CFR)<2.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CMD组和非CMD组MPI结果、左心室容积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CMD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MD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INOCA患者中,CMD组29例、非CMD组64例;CMD组的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负荷总积分(SSS)、差异总积分(SD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均高于非CMD组(t值:2.42~3.76, χ2=8.94,z值:-3.31、-3.41,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LVMI、SSS、SDS、LVPWT、IVST及年龄对CMD有预测价值(AUCs:0.67~0.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LVMI[比值比(OR)=1.08,95% CI:1.01~1.17]、SDS(OR=5.37,95% CI:1.95~14.78)、高血压(OR=5.68,95% CI:1.34~24.18)及年龄(OR=1.10,95% CI:1.03~1.18)是CMD的危险因素。结论LVMI、SDS、高血压及年龄与INOCA患者合并CMD密切相关,可用于INOCA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循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冠心病在我国是多发且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非对比增强冠状动脉MRA(CMR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无对比剂、无辐射及多参数成像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本文回顾总结非对比增强CMRA临床应用现状及优势,阐述CMRA当前技术现状,介绍CMRA目前研究的技术热点,主要讨论采集加速技术、填充方式、运动校正等方法,同时展望CMRA在冠状动脉高分辨率、冠状动脉管腔及血管壁和其生理量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与血管超声(IVUS)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临床预后。方法:在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临界病变的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20例作为总例数,分别使其接受FFR或IVUS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决定患者是否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对两组接受PCI例数、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次数、加拿大心绞痛分级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的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次数、加拿大心绞痛分级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IVUS组共有6例患者接受PCI,FFR组共有2例患者接受PCI。结论:血流储备分数与血管超声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预后,但IVUS组植入的冠脉支架会更多。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和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0例同时行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rteriography,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后处理及诊断分为人工组和AI组,比较两种方法后处理用时和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及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以CAG结果为金标准,以血管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的差异,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AI组后处理及诊断用时为(236.57±20.66)s,较人工组[(789.74±63.38)s]缩短了约70.04%(P<0.05);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组检测斑块总准确率为96.32%(131/136)。人工组与AI组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较好(Kappa=0.901,P<0.001)。以血管为单位,AI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72%(50/57)、94.12%(48/51)、94.34%(50/53)、87.27%(50/53)和90.74%(98/108),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815,P<0.001)。结论:AI在CCTA图像后处理效率、斑块性质识别及冠脉狭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分析诊断CCTA的有效辅助工具。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 冠状动脉狭窄诊断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最新临床应用推荐及诊断规范。方法 选取15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MPI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按照心肌灌注缺损部位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结果 150例患者中,CCA检出90例存在狭窄≥50%的冠状动脉共有165支,255个节段,其中有125个节段处于冠状动脉远端和分支。冠状动脉CTA检出狭窄≥50%节段的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在所有节段是47%、90%、55%、94%,在可评估节段为57%、93%、56%、98%。MPI一共检出了可逆性缺损患者25例,CCA检出可逆性缺损灵敏度、特异性、PPV与NPV分别是95%、71%、19%以及100%,CTA检出可逆性缺损灵敏度、特异性、PPV与NPV分别是52%、85%、10%、93%。结论 冠状动脉CTA异常的患者需要率先使用MPI,然后按照MPI的结果有选择性的行CCA。

  • 标签: 冠状动脉 CT血管 成像最新临床 应用推荐 诊断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对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方法:抽选本院2023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52例均接受过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了3mm重建以及1mm重建,根据重建中钙化斑块的检出情况以及准确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1mm重建钙化斑块检出的敏感性相比于3mm重建钙化斑块检出的敏感性要更高。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不同重建层在应用的过程中检出钙化斑块也会有所不同。

  • 标签: 放射CT 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和冠脉造影术检查。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主治医师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处理CTA图像。对冠脉疾病诊断中应用AI辅助诊断软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人工智能辅助软件的诊断时间更短。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术,人工智能检测冠脉狭窄和医师诊断冠脉狭窄特异度与敏感度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智能和医师诊断冠脉狭窄检测狭窄程度≥25%敏感度与特异度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医生诊断结果,冠状动脉396个当中有336个斑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医师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能够评估冠脉优势分型和冠脉支架,和医师诊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脉疾病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准确性和敏感度较高,使诊断效率大幅度提升。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仍存在不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临床医师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