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血管疾病是诸多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然因其隐蔽性高、病因复杂,目前对其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的临床诊疗。在冠状动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冠状动脉血管细胞(CMEC)的损伤是核心环节,CMEC的应激、代谢、炎症等功能紊乱与冠状动脉血管疾病具有因果关系,亦是冠状动脉血管疾病早期的主要特征。目前,有关CMEC功能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文主要综述了CMEC功能紊乱机制研究的进展,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以及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冠状血管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超声指导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参照管腔直径、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支架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100.28±9.27) min短于对照组的(143.45±18.67) min,手术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研究组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68.00% (P<0.05)。结论血管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其有利于优化支架植入方案,减少支架血栓等不良事件,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超声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编织冠状动脉(WCA)的血管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冠状动脉造影疑诊WCA的患者37例,进行腔内影像学分析,总结确诊为WCA患者的IVUS及OCT特点。结果37例入选者中,共确诊WCA患者9例(24.3%),其中累及右冠状动脉6例、前降支2例和回旋支1例;WCA病变节段平均长度2.2 cm(范围1.2~4.5 cm)。WCA造影的直接征象为冠状动脉的某一处分出多条细小管腔,这些管腔沿着主血管走形方向缠绕而行,形成"麻花辫"样的编织网,随后再次汇合成一条正常血管。病变血管段长短不一,除非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血流多数不受限。OCT及IVUS显示局部管腔存在多个螺旋管腔,彼此独立且每一隧道均有较为完整的三层血管结构。结论WCA具有典型的IVUS和OCT影像特征,借助IVUS及OCT有助于提高WCA检出率并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编织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摘要自1996年Angelini提出复合冠状动脉运重建术(HCR),至今已经历20余年发展。HCR结合了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内科介入技术优势,在微创条件下既保证了前降支的远期通畅率,又完成了完全再血管化。本文对HCR的历史、概念、类型、患者选择、围手术期抗凝策略、外科技术、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支架临床结果对比、HCR现状和展望做系统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胸痛患者体重指数(BMI)与冠状动脉流储备(CF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PET/CT冠状动脉流定量分析、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胸痛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CFR的相关性;根据CFR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简称CMD组,CFR<2.5)和对照组(CFR≥2.5),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模型分析BMI与C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MD组女性、肥胖、超重/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MD组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MI与CFR呈负相关(r=-0.45, P<0.01),多元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BMI与CRF仍然存在线性相关(r=-0.371,P<0.01);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LDL-C校正后,BMI与CMD独立相关,BMI每增加 5 kg/m2, CMD发生的OR为4.46(95% CI 1.47~13.55,P<0.01)。结论在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的胸痛患者中,BMI升高是CMD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重指数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心肌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血管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患者109例。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进行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行肱动脉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与基线比较,随访1年时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59.6%比19.3%,χ2=37.178,P<0.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8.6%比28.4%, χ2=9.374,P=0.002)、β1受体阻滞剂(54.1%比22.9%, χ2=22.389,P<0.001)和他汀类药物(69.7%比22.0%, χ2=49.955,P<0.001)的比例均显著增加,FMD(8.7%±6.0%比7.0%±6.2%,t=3.966,P<0.001)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69.7±9.0比65.0±8.9,t=5.437,P<0.001)均显著改善。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以胸痛就诊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胸痛 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血管内皮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对生活质量与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0.1-2020.6未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研究对象,另将我院2020.7-2020.12应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期间所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痛患者应用心血管一级预防,能够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与血管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A血管成像技术与CT平扫技术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优缺点。方法:研究目标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本人所在实习医院的70例患者,其中全部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使用CT平扫技术,实验组采用CTA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斑块检出情况。结论:使用CTA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冠状动脉狭窄以及相关病变,成像清晰,图像质量优,对临床科室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使用CT平扫技术获得的图像,虽能从中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灶,但无法观察到狭窄血管,不能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CTA血管造影技术 CT平扫 冠心病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栓塞时机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01至2021.01收入7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按照治疗时机不同分为两组均35例,对照组手术时间距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时间>3d,研究组手术时间距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时间≤3d,观察两组神经功能血管损伤水平。结果:入院时、治疗7d的NIHSS评分均无差异,治疗前两组血管损伤各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15d与治疗30d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管损伤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早期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术,能够减少对患者血管的损伤,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血管内介入栓塞 时机 脑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冠状动脉CTA诊断患者,记录患者血管指标,判定该诊断技术对MB-MCA血管的诊断价值。结果 MB-MCA患者67例,具体类型:单一壁冠状动脉16例、2段受累16例、3段受累10例、LAD2,10例、钝缘支段9例、第一对角支6例;CTA可有效判定浅表型MB-MCA以及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MCA狭窄程度。结论 冠状动脉CTA技术可有效检测患者MB-MCA指标,以及MB-MCA冠脉形态。

  • 标签: 冠状动脉 MB-MCA CTA 血管厚度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广范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然而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将CT心肌灌注(CT-MPI)以及冠状动脉流储备(FFR)等功能学显像整合到CCTA工作流程中,提高C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及对患者预后判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这些CCTA功能学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辐射剂量,以及FFR-CT的准确性方面。因此,本文将对CT-MPI和FFR-CT等CCTA功能学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CT-MPI与FFR-CT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肌灌注 血流储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常规方案团注造影剂对冠状动脉左主干(LMA)分叉区管腔直径和角度的影响,为应用CCTA精确测量冠状动脉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54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及常规方案团注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LMA中段管腔直径(d1)、左前降支(LAD)近段管腔直径(d2)、左回旋支(LCX)近段管腔直径(d3)和LAD与LCX分叉夹角(∠1)。比较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比较CACS和CCTA测量各指标的结果。结果2名医师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仅CCTA测量的d3一致性适中(组内相关系数= 0.717),余各指标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CACS和CCTA测量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按照CCTA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其中LMA及分支正常或狭窄程度<50% 25例,LMA及分支有1支或多支狭窄程度≥50% 29例。CACS和CCTA测量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检查中常规方案团注造影剂未对冠状动脉LMA分叉区管腔直径和角度造成确切影响。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造影剂团注 左主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常规方案团注造影剂对冠状动脉左主干(LMA)分叉区管腔直径和角度的影响,为应用CCTA精确测量冠状动脉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54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及常规方案团注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LMA中段管腔直径(d1)、左前降支(LAD)近段管腔直径(d2)、左回旋支(LCX)近段管腔直径(d3)和LAD与LCX分叉夹角(∠1)。比较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比较CACS和CCTA测量各指标的结果。结果2名医师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仅CCTA测量的d3一致性适中(组内相关系数= 0.717),余各指标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CACS和CCTA测量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按照CCTA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其中LMA及分支正常或狭窄程度<50% 25例,LMA及分支有1支或多支狭窄程度≥50% 29例。CACS和CCTA测量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检查中常规方案团注造影剂未对冠状动脉LMA分叉区管腔直径和角度造成确切影响。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造影剂团注 左主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血管功能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7例单纯超重或肥胖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重管理,以6个月内体重减轻3 kg或原体重的5%以上为减重达标,干预前后进行体重、内皮功能(FMD)和心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减重达标组为57(44.9%)例,未达标组70(55.1%)例。达标组FMD转为正常比例高于未达标组(35.0%比25.7%,χ²=21.13,P<0.01)。干预前后比较,减重达标组FMD[(6.98±2.8)%比(7.90±2.96)%,P<0.05]和HDL-C升高,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FPG、TC、LDL-C、TG、尿酸均降低。未达标组舒张压和FPG降低。体脂肪率的减低与内皮功能改善有关(OR=0.438,95%CI:0.219~0.877,P=0.020)。结论减重可以逆转内皮功能下降和代谢功能紊乱。体脂肪率的下降有助于内皮功能的改善。

  • 标签: 肥胖症 减重 体脂肪率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以为冠状动脉狭窄科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我院收治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用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检出情况、动脉狭窄率。结果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率97.22%、动态心电图动脉狭窄率77.78%,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率100%,动态心电图<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狭窄患者43例、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尿酸治疗对血管功能及血压的影响。方法搜集同一中心共13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高尿酸血症并急性脑梗死者入选92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同时入选同期血尿酸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实验组口服别嘌醇3个月治疗高尿酸血症。对这些人群进行抽血化验,记录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脂及hs-CRP,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采用超声无创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血管功能评估,治疗前后各组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别嘌醇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血尿酸[(479.7±49.0) μmol/L vs. (381.2±76.7)μmol/L]、hs-CRP[(8.1±6.7) mg/L vs. (5.1±4.6) mg/L]、收缩压[(124.7±26.3) mmHg vs. (97.4±13.5) mmHg]明显降低(P<0.05),FMD[(7.6±3.5%) vs. (11.2±3.9%)]明显升高(P<0.05),FMD升高的程度与血尿酸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63,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FMD的独立影响因子(β=-0.229, P=0.035)。结论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降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患者血压,进一步印证了高尿酸血症导致血管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别嘌醇 血尿酸 血流介导血管舒张 急性脑梗死 血压 炎症反应
  • 作者: 王宏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100144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 北京市石景山区血管医学重点专科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100191 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191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中心;610500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研究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并发冠状动脉栓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将2016年8月-2020年7月本中心鉴定的冠心病猝死的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分为观察组(59例、合并血栓形成)和对照组(41例、无合并血栓形成)。对比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病理学特征。结果:两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观察组中≥40岁患者发病率低于<40岁,对照组中≥40岁患者发病率高于<40岁,观察组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超重、冠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脉狭窄累及长度、冠脉狭窄累及≥2发生率、急性心梗发生率、陈旧性心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猝死多见于男性,且患者死亡的原因均相似,但并发冠脉血栓猝死患者的年龄比较年轻,心脏病变程度比较轻微,如心脏质量较低、狭窄不太严重等,法医鉴定时应加以区别。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血栓 猝死 法医病理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30a通过诱导血管细胞间质化(EndMT),促进血管膜增生,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进程。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检测ASO病变动脉形态、内膜中膜厚度;免疫荧光检测EndMT标志物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EndMT细胞模型。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为转染miR阴性对照(miR-NC组)和转染miR模拟物(miR-30a组)。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ndMT标志物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HUVECs(EndMT)增殖能力、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采用GraphPad Prism 7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ASO动脉内膜增生且呈间质化改变[内膜厚度,对照组(178.40±29.61) μm,ASO (422.10±39.47) μm,t=4.940,P<0.01,n=6;中膜厚度,对照组 (315.80±48.46) μm,ASO (656.80±43.91) μm,t=5.200,P<0.01,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30a在HUVECs(EndMT)和ASO内膜中高表达,miR-30a表达上调能够抑制HUVECs的内皮标志物表达,同时促进其间质标志物表达[CD31,对照:3.535±0.116,miR-30a:1.360±0.185,t=9.966,P<0.01,n=3;人血管钙黏蛋白(VE-Cadherin),对照:2.453±0.075,miR-30a:0.793±0.106,t=12.830,P<0.01,n=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对照:0.792±0.121,miR-30a:6.296±0.380,t=13.820,P<0.01,n=3;Ⅰ型胶原(COL1),对照:0.2413±0.063,miR-30a:2.859±0.142,t=16.840,P<0.01,n=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促进HUVECs(EndMT)的增殖迁移能力[细胞迁移率,对照:(50.160±1.210)%,miR-30a:(68.560±1.918)%,t=8.115,P<0.01,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30a在ASO增生内膜中表达上调,miR-30a能够诱导内皮细胞间质化,增强其增殖迁移能力,导致ASO内膜增生、促进ASO病情进展。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小RNA 内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