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血管生长因子(VEGF)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正常人血清中的VEGF的含量是很少的,但当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可以促进VEGF的表达,使得VEGF的含量升高。其VEGF的水平变化能判断心肌缺血程度[1]。目前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冠心病(CHD)单支病变患者血清中VEGF变化的报道较少。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管超声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临界病变,并行常规血管超声检查,按照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冠脉最小管腔面积(MLA)≤4mm2(非左主干)或≤6mm2(左主干),给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则给予药物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随访5月,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心脏事件。介入治疗组的患者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扩血管药物停药率、减药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进行血管超声,可以有效判断其病变程度、斑块性质,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开展相关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血管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血管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等血管活性因子参与AS发生进展,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影响血管功能参与AS发生进展。许多抗AS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此靶点也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功能 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血管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入选有胸痛症状、冠脉造影无显著狭窄并且满足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或冠脉慢血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8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4d。治疗前后检测腺苷负荷后的冠脉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PV),评价冠脉血流储备(CFR),记录运动平板试验中累积最大ST段偏移程度并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两组治疗前DPV、CFR、累积最大ST段偏移和ET-1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d后,丹红组腺苷负荷后DPV及CF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的运动平板试验中累积最大ST段偏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的血清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功能障碍患者冠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储备,提高患者对负荷诱发的缺血耐受,该疗效与降低血清ET-1水平有关。

  • 标签: 微血管功能障碍 心肌缺血 丹红注射液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内皮素-1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内皮舒张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合格CHD患者328例,使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进而分析内皮舒张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内皮舒张功能与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流量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GNT)功能在CHD痰瘀相兼证患者中受损最重,其次为痰浊证、血瘀证,非痰非瘀证受损较轻,血瘀证、痰浊证、痰瘀相兼证与非痰非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内皮舒张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加重,FMD和GNT均逐渐降低;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FMD和GNT均逐渐降低。结论内皮舒张功能改变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内皮舒张功能 中医证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老年患者特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00例老年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特殊护理,对照组患者未开展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比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心率显著变化63例(10.5%,屏气不良36例(6.0%),图像质量不佳31例(5.2%);对照组患者心率显著变化319例(53.2%),屏气不良152例(25.3%),图像质量不佳137例(22.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老年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能够在特殊护理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心率显著变化,避免屏气不良,提高图像质量,对老年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日后,老年患者的特殊护理,可推广应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 标签: 多排 CT 成像 老年 特殊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化浊行血颗粒对食饵性AS模型大鼠血脂、ET-1、NO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AS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按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食饵性AS模型。药物组给予化浊行血颗粒水溶液,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TC、TG、HDL-C、LDL-C、ET-1、NO。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明显增高(P〈0.05),HDL-C基本一致;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增高(P〈0.05);ET-1、NO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化浊行血颗粒可调控血脂,并保护血管

  • 标签: 化浊行血颗粒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素 一氧化氮
  • 简介: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即冠状动脉开口解剖位置发生变异,是冠状动脉解剖变异较为常见的现象,其中右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报道不多。有研究报道,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右冠状动脉存在副支的很少见-([1-3])。但我们在实际介入工作中发现,右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的并不少见。本研究重点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中所见右冠状动脉存在单独开口副右冠的情况,并分析该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4年1—10月,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 解剖变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8月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未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时、研究组出院时、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分别为436.51±95.47pg/ml、278.6±69.4pg/ml、234.63±64.25pg/ml。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入院时和出院时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内皮祖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最低,研究组入院时内皮祖细胞水平最高。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祖细胞表达明显增高,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心肌梗死患者血管修复和再生过程。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在HTL所致在体大鼠血管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造用HTL(50mg?kg-1)灌胃损伤大鼠血管的模型,给予洛伐他汀10、40mg?kg-1灌胃后检测血管依赖性舒张反应(EDR),血管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血清中一氧化氮、丙二醛的含量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洛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HTL抑制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能抑制血管组织中NF-κBP65表达的增加,可使一氧化氮水平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与HTL损伤组相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HTL对在体大鼠血管功能损伤洛伐他汀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 标签: 洛伐他汀 HTL 内皮依赖性舒张
  • 简介:摘要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近年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相关的研究也屡见报道。血管细胞通过产生大量强效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血管舒张因子NO和收缩因子内皮素ET-1等,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内皮功能改变会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血管痉挛性收缩等,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发展,促成或加速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压变异性 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普纳替尼(Ponatinib)对人血管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NO合成释放的影响,从细胞水平评价Ponatinib血栓不良反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体外划痕法、Matrigel基底膜成管法及NO检测试剂盒分别考察Ponatini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毒作用、迁移能力、血管形成能力及细胞NO释放水平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Ponatinib对HUVECs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69±0.05)μmol/L。非毒性剂量的Ponatinib能够不同程度抑制HUVECs细胞的迁移、血管形成及NO的释放(P<0.05)。结论Ponatinib通过影响人血管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等正常功能而造成血管损伤,可能为其诱发血栓的原因之一。

  • 标签: PONATINIB 血栓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选取本院104名符合要求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参加调研;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观察组患者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检测项目的准确率,具体检测项目包括小钙化斑检测、钙化斑块检测等。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检测准确率均优于参照组,观察组1mm的检出率为100%。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准确率更高,可将放射CT血管造影方案推广至临床检测。

  • 标签: 放射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