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商谈伦理倡导一种充分讨论后的程序性共识,它要求讨论者具备相应的理性运用能力。那么,在涉及对“人”的定位的商谈中,既作为道德主体又作为道德受体的人应以一种“认知中心”的姿态参与其中。而非一种预设的“价值中心”。这种“认知中心”的地位是由人类独有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的,它赋予了人之为人的特殊责任。

  • 标签: 价值中心 认知中心 道德讨论者 道德主体 道德受体
  • 简介:大光明本文以秦刻石铭文为中心,分析秦帝国政治与儒家伦理的复杂关系,揭示伦理因素对秦朝政治的重大影响。由刻辞中所见秦意识形态及其治国实践的变化,无疑反映了秦始皇和李斯君臣对政治模式的修正。在天下一统的历史形势下,秦事功型政治传统确实出现了向伦理型政治转轨的迹象。秦政与伦理之间复杂互动历程表明,秦文化创造其事功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自身的专化特征,从而丧失了大一统时代政治价值目标重建和政治文化转型的自我更新功能。

  • 标签: 秦代 刻石铭文 事功政治 伦理政治 儒法并用
  • 简介: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荀子 礼法 制度 伦理
  • 简介:血亲复仇是古希腊悲剧《欧墨尼德斯》的主题,也是古希腊神话和戏剧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不仅反映古希腊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和城邦伦理冲突,而且反映了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凡人与神灵伦理冲突,二者实际上又是戏剧背景所处时代社会形态转变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在这个时代,一方面父权制已经建立,需要进一步清除母权制残余;另一方面社会秩序的维护开始从人治走向法治。

  • 标签: 《欧墨尼德斯》 血亲复仇 伦理冲突
  • 简介:司法伦理是法官司法行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准则或规范。职责型的司法伦理以完成份内责任为天职,并通过司法行为与后果相连,是一种理性的司法伦理规范。德行型司法伦理则是以未来为指向的,结果如何不在考虑范畴之列。二者关系并不完全对立,都被深层结构所推动,并且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联系。司法伦理的功能指向应当是现实的社会需求,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司法发展程度选择所需求的司法伦理以及功能,因此,以责任或义务为内容、以规范或规则为形式的职责型司法伦理至关重要。

  • 标签: 司法伦理 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 法律职业
  • 简介:“国进民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民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民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 标签: "国进民退" 善恶评价 道德反省 伦理效用
  • 简介:从旅游伦理角度研究旅游本身给旅游者个体和群体带来的伦理影响以及旅游活动中关于旅游主体的旅游道德伦理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关于旅游主体的旅游道德伦理构建途径,以实现旅游的伦理价值和伦理的旅游功能的和谐统一。

  • 标签: 旅游伦理 旅游主体 行为 途径
  • 简介:一、伦理符号学:无病人的诊断“伦理符号学”(semioethics)是一个新造词,它随人种符号学一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在2003年的一本以之为名的意大利语著作(Semioetica)中将其引入的。我们提出“伦理符号学”这个术语,

  • 标签: 符号学 伦理 20世纪80年代 意大利语 新造词 术语
  • 简介:伦理学视角对课堂对话进行审视,对于形成师生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转变教师“师本位”的观念,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信息的反馈效率,给予学生更多人性的自由与关怀和做人的尊严与自信。形成有伦理的课堂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课堂对话 伦理缺失 信息传递 信息反馈
  • 简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流活动,这意味着译者要遵守相关的伦理规则,明确自己的职责。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协调文化间冲突,伦理学为此提供了崭新视角。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译者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译者应以忠实于原作、尊重原作完整性、推动母语发展为己任,在翻译中既要为源语文化负责,也要为目的语文化负责,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 标签: 译者 职责 伦理 阐释
  • 简介: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它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需要从多学科综合视角来把握的复杂问题。其中,从伦理维度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就形成了一个新近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气候伦理研究。笔者对当代的气候伦理研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从不同角度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概括表述和简单分析。希望通过对这些领域内伦理维度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气候伦理研究中。

  • 标签: 气候变化 不确定性 成本—收益分析 历史责任原则 平等主义原则 功利主义原则
  • 简介:摘要经济迅猛发展,公众生活提高,居住条件改善,人民对建筑有了更高的渴求。但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的水平制约了住宅纵深发展的脚步,影响了我国建筑文化与建筑伦理的传续。建筑伦理功能建立在建筑的哲学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的就是我国建筑伦理功能,以人为出发点,把建筑与伦理功能相结合,才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建筑 伦理功能 功能分析
  • 简介:金律鼓励积极向善;银律防止作恶;铜律追求公正,惩罚罪恶,以恶抗恶。在社会伦理建构中,倡导金律以成就美德,确立信念伦理;倡导银律和铜律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在全球伦理建构中,突出银律和铜律确实更有价值,但是更不能忽视金律;全球伦理建构必须避免民族文化霸权,强调全球伦理建构必须走求同存异的道路。

  • 标签: 全球伦理 金律 银律 铜律 伦理意蕴 伦理建构
  • 简介: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国家教育学会、美国教育哲学协会、约翰·杜成研究协会前任主席。他的这次演讲尽管对象是大学生,但演讲中阐述的道德教育的四个组成部分,即“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对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也有启示意义。

  • 标签: 道德教育 关怀伦理 中小学德育工作 斯坦福大学 教育学会 教育哲学
  • 简介: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 标签: 格拉斯 《铁皮鼓》 叙事伦理 叙事人称 叙事声音 社会声音
  • 简介:侵权法具有积极的伦理功能,致力于完善人性使人具有更多的美德。对侵权法危机进行伦理诊断,意在为侵权法搭建一条人性回归之途。我国侵权法在思考入的伦理问题时只注重人的平等性和抽象化而忽视了人的多层次与多维度,在类型化的过程中隐去了人的不同身份和角色差异,从而忽略入基于身份和角色而产生的伦理责任。损害赔偿的物化趋势亦在人的生存性与尊严性之间制造了一种紧张与撕扯关系,过错的客观化则使得支撑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不再具有侵权法上的意义,进而导致侵权法疏于关注人的内心感受,忘却了对责任心与正义感的救济。侵权法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划定人们之间自由的边界,实现其制度建构与解释适用的伦理回归。

  • 标签: 侵权法 侵权法危机 侵权法伦理 人性回归
  • 简介:伦理形态变更及其完满离不开利益本体的支持。利益欲求支持了人们从自然伦理实体一血亲家庭到利益主体间性的“共同意志”或“合意”利益共同体构建。同时它也构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需求本体 血亲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 简介:本文基于“人肉”搜索的伦理是与非,分析了网络恶搞对伦理道德的冲击现象,提出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策略。要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构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共境”和“共语”,提高网络监控技术水平,将伦理道德教育与执行法律法规相结合。

  • 标签: 网络现象 人肉搜索 网络恶搞 伦理道德
  • 简介:当前国内财富伦理研究主要涉及五大方面:对马克思财富观的解读、对中国传统财富观的分析、对中西相关财富观的比较、有关财富及其与伦理关系的研究、当前财富现状及其对财富伦理的呼吁。

  • 标签: 马克思财富观 中国传统财富观 比较 财富与伦理 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