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 标签: 格拉斯 《铁皮鼓》 叙事伦理 叙事人称 叙事声音 社会声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8
  • 简介:身体写作,只讲灵魂不讲身体的思想一旦支配了一个人的写作,就在于他们不承认写作是有身体性的

  • 标签: 中的身体 叙事中的 文学叙事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14
  • 简介:身体写作,只讲灵魂不讲身体的思想一旦支配了一个人的写作,就在于他们不承认写作是有身体性的

  • 标签: 中的身体 叙事中的 文学叙事
  • 简介: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在多重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的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的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见证人的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的"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的"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的危机",其实是伦理的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的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的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2008年布克奖获奖小说《白虎》构建了叙事人"自我指责"与"自我脱罪"相结合的"自白叙事"。作者阿拉文德.阿迪加试图通过叙事人的"自白叙事"启发被自白者/读者进行伦理判断,进而逐步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其中隐含的伦理价值取向,并深入洞察这些伦理问题背后的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府腐败等当代印度社会弊病。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白虎》 自白叙事 伦理判断
  • 简介:叙事伦理而论,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一直相互缠绕共存于谢晋影片之中,从而使得谢晋电影成为充满叙事张力的丰富文本,也致使谢晋电影超越电影本身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 标签: 谢晋电影 人民伦理 自由伦理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伦理转向是西方人文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和'叙事转向'几乎同时发生,二者的结合提出了'叙事伦理'这个概念。张策的《青花瓷》就蕴涵着独特的叙事伦理。《青花瓷》以家庭、社会与个体伦理叙事符码,采用反讽、神秘主义叙事、镜像理论等叙述手法,围绕亲情伦理、生活本色做文章,关注人类的生存维度和个体命运,并张扬对人性与命运的关怀。

  • 标签: 叙事伦理 反讽 神秘主义 镜像理论
  • 简介:在媒体充斥全球的时代,探讨电影的叙事伦理,不仅是叙事学的发展空间,也应是文化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文化研究与叙事学的理论角度,针对当下电影中的叙事伦理问题及其构建的最高原则,做出能做到的学理浅析。只要存在叙事,伦理就无法避免。一代人、又一代人是伴随电影、电视、网络长大的,于是,这些媒介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的生命有了联系。简言之,电影叙事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还会传达一种社会文化及伦理观念,这种观念不仅适应观众,还会塑造观众。

  • 标签: 电影叙事 文化价值 伦理
  • 简介: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与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 简介:在一个个体叙事的欲望如此旺盛的时代,传记写作已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但相对于传记文学写作来说,传记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理论的力量可以规约和影响实践,在传记泛滥的今天,如何把握传主?如何规约传者与传主的关系?如何呈现传主的生平,这些是理论问题,实质上却相当深刻地影响着传记创作的实践。作为叙事艺术,成功的传记由于其文体内容与历史真实之间稳定的关联性,尤其容易影响当下人们的伦理精神,今天的传记写作却刚好忽略了这种意味,传记写作的泛滥与意义的空洞化,正成为侵蚀传记创作的重大痼疾。

  • 标签: 传记写作 文学写作 叙事伦理 传记创作 个体叙事 人的需求
  • 简介:摘要《生死朗读》再现了战后第二代人的心灵成长,重新审视战时与战后的人性,主要采用叙事视角和叙述者类型的转变等叙事策略,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以其限定性功能有助于呈现主题;叙述者类型从内部———同叙述型转换为外部———同叙述型则起到了深化主题的功能。从道德安全和伦理困境角度来看,原著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伦理难题,虽不致引起道德安全危机,但对于浸润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读者是一种文化冲击。

  • 标签: 内聚焦 视角 伦理主题
  • 简介:该文认为,巴金的许多小说作品,如《灭亡》、《激流三部曲》、《寒夜》、《第四病室》等都有对于疾病及其疗救的真切描写。巴金把疾病作为对人的观察点和出发点,将疾病带给人们的精神伤痛与人格萎缩渲染得淋漓尽致。巴金尤其钏情于对肺病患者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叙说,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雨》中的陈真、熊智君,《寒夜》中的汪文宣,等等。

  • 标签: 巴金小说 疾病 叙事分析 《激流三部曲》 伦理 《灭亡》
  • 简介:朱朱的第四部个人诗集《故事》出版于2011年,其主题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怀旧。一是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员对构成经典文本与集体记忆的某些人与事的复写,如《江南共和国》的柳如是,《再记湖心亭》的张岱,《海岛》上的放逐者苏轼,《多伦路》旁的解剖学家鲁迅,等等,是诗人那种故事新编式的写法的延续。朱朱一直致力于此,比如重构《金瓶梅》的那组《清河县》。

  • 标签: 叙事伦理 解剖学家 文化共同体 经典文本 集体记忆 柳如是
  • 简介: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力作《赎罪》被誉为"当代叙事经典",其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构了"犯罪-赎罪-新生"的基督教传统。从叙事伦理视角深入分析《赎罪》叙事文本中"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多维度对话,有助于我们对其"赎罪"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赎罪》所揭示的文学"对抗遗忘和绝望"的社会责任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后现代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麦克尤恩 《赎罪》 叙事伦理 后现代 叙事文本
  • 简介:《善女人行品》是施蛰存的短篇小说集。施蛰存在这些小说中,通过不同叙事策略的选择,在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展现了丈本背后一直被忽视的婚姻家庭故事和夫妻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了作者潜意识中渴望构建的和谐新型的夫妻伦理关系,这也是乱世中的一种伦理诉求。

  • 标签: 《善女人行品》 夫妻伦理 叙事伦理
  • 简介:爱情叙事历来被诸多作家涉及,在作品中,他们借爱情之域,彰显诸多思考,或人生,或人性,可谓创作之古战场。作家更多地赋予其以宏大意义,在爱情中变幻人生,思考伦理。然而冯唐却在这一古战场中,叙述了新的伦理诉求。《女神一号》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极尽爱情的轻逸之能事,叙述了新的伦理诉求。

  • 标签: 爱情叙事 伦理预期 轻逸的肉身
  • 简介:高行健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是"实验",而长篇小说《灵山》便是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实验着"的"美丽"收获之一。这部小说的"实验"归结为人性叙事伦理,即探究这部小说的人性叙事的方式。但是,这种"实验"在言说人性、审视个体人的脆弱、宣示"没有主义"等三个层面呈现出某种悖论,而这些悖论也恰恰显示了"实验"的"不美丽"之处。

  • 标签: 高行健 《灵山》 人性 叙事伦理
  • 简介:格非在小说中对欲望的审视颇具慧眼,从《欲望的旗帜》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他始终对欲望滥觞后人的异化做出深度揭露。尤为体现格非对“欲望异化”批判思考的是,其欲望叙事有着鲜明的伦理导向。在这些小说中,格非针对欲望异化的症候提出“绝对价值尺度拷问欲望原罪”与“重现对纵欲的全景敞视型监控”的当代价值重构方案。尽管,这一矫正欲望异化的方案中也存在着某些过犹不及的吊诡之处。但从长远而言,格非这一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反思体现了作家的洞见。

  • 标签: 格非小说 欲望 批判 叙事伦理
  • 简介:史铁生《务虚笔记中》的叙事伦理主要体现在它独特的伦理对话性.本文通过对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体态三个层缸中的对话因素的分析.指出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建立起的自由、平等的对话秩序是该书言说个体生命感觉,追问个体伦理价值,以及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关键。

  • 标签: 叙事伦理 对话 结构复调 叙述体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