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一、辨“诸说”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 标签: 虎图腾 伏羲 土家族 民族研究 潘光旦 十二生肖动物
  • 简介: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4柳永《雨霖铃》一词中有"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句,对于其中的"处"字,教材没有解释。相关资料将"留恋处"译成"正依依不舍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明白这个"处"怎么解释成了"时候"。那么,这个"处"字有没有"时候"之义呢?查阅《汉语大词典》,"处"字有两个读音:

  • 标签: “处” 《汉语大词典》 补释 课标教材 《雨霖铃》 人教版
  • 简介:李善注号称精审,其注释虽然多引前人典故解释正文,但也出现“引后明前”的现象,还没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实则李善注引后明前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出现在史实、地理及注文中,二是“出于此”类。其中“出于此”类涉及到是否的问题。从“出于此”类的原因和是否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来看,李善注虽不乏“”之处,但李善的自觉追求还是偏向于征引式的注释训诂,而非自由释义。李善的这种选择跟其注释对象的特点一致。

  • 标签: 文选李善注 引后明前 义出于此 事义兼释
  • 简介:“择”既具有选取义,又具有去除、舍弃,这种同词相反为训的现象,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

  • 标签: 舍弃 选择
  • 简介:1987年,我师范毕业,被分派到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教书。学校坐落在山梁上,十来个老师,大都是民办老师,家就在附近村子里,平时吃住都在家,务农教书两不误。一到放学,学校就空落落的,只剩我们几个离家远的年轻人。潘新的办公室和我的紧挨着,走动方便,于是就成为我最先熟悉的老师。潘新也是民办老师,高中毕业,教三年级语文班主任。他三十多岁,个子瘦小,板寸头,方脸,留着鲁迅式的胡子,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一条缝,黄白的

  • 标签: 潘新 一所 结婚生子 酒坊 醉了 活色生香
  • 简介:《周礼》的物量词在指称范围和词义表达方面都很有特色,某些物量的表达与现代相差甚远,离开了《周礼》文本,难以判定它们的量词属性。文章从《周礼》文本出发,旁征前人注疏,借助‘说文段注》,对《周礼》114个物量词中的七组疑难词从使用的角度进行探析。

  • 标签: 物量词 《说文段注》 词义训释 《周礼》 注疏 指称
  • 简介:<正>张之,字季,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境内)堵阳(今河南台城县东)人。以资财五百万得拜为骑郎,汉文帝,十年不得升迁,默默无闻,无所知名。后来,拜为公车令,由于执法不阿,拜为廷尉,是西汉有名的法官。执法不阿汉《宫卫令》规定:“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一一天,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至公车司马门不下车。张之追止太子和梁王,不准人殿门,并以“不下公门不敬”罪,进行弹劾,奏报文帝。文帝母亲薄太后听到后责问汉文帝,文帝免冠认错说:“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者明诏赦免太子和梁

  • 标签: 汉文帝 廷尉 执法 河南南阳 中郎将 太后
  • 简介:指导性案例人大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以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产生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适用指导性案例进行监督的理念、制度与行为的总称。指导性案例人大监督建立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制约、司法独立的必要补充等理论基础之上,是落实《宪法》和法律精神以及案例指导制度健康发展的需要。指导性案例人大监督机制的求解主要从审查机关、启动模式、审查基准、审查程序等方面进行。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监督 立法监督 审查机制
  • 简介:本文从语义、语法角度解析了“就”的用法并阐述了在维语中的对译方法。

  • 标签: “就” 义释 译法 维语
  • 简介:  一个字含有两个字的音和,叫"合音".最常见的是"诸"字.  "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又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一、相当于"之乎"的合音  "诸"的读音是zhū.声母和"之"的声母相同.韵母和"乎"的韵母相同.所以说"诸"是"之乎"字的音合成的,这是合音.  ……

  • 标签: 兼义 合音兼 谈合音
  • 简介:“学”除各大辞书所列诸解外.在戏曲作品中还可见“比较”、“转述”、“陪伴”、“容易”、“施加”等义项.在诗文中亦有“作”、“思”、“成”等新解。

  • 标签: 义项 新解
  • 简介:本文以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一篇的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看法.重新调整的竹简编序为原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德"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为"极",训为"准则".

  • 标签: 简书 《尊德义》 校释 释文 古籍整理
  • 简介:<正>笔者提出“文化元典”概念,用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本篇讨论这种特殊文本的内涵、外延及产生的历史背景.(“文本”又称“本文”,指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构成诠释的对象和基础.)关于“元典”之含义,见本文之附论部分.

  • 标签: 元典 轴心时代 公元前 希腊 希伯莱 民族
  • 简介: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对“比”的阐释,受《诗经》兴托讽喻精神和魏晋以来重文思想的影响,将“比”分为“比”之比和“比类”之比两类。刘勰认为宋玉以来文人诗赋创作“用比忘兴”,以致“文谢周人”,又总结曹刘以下用“比”来造就奇文丽采的文学现象,得出“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的结论,这体现出刘勰对“织综比,以敷其(文)华”的做法是宽容的,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规范。

  • 标签: 比义 比类 切至 奇文丽采
  • 简介: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的一些字的演变,同时利用古文字考证了商代?地的地望。更多还原

  • 标签: 古文字 商代
  • 简介:先秦时代,“焉得”之“得”为助动词时,其否定式为“焉得不”,当“得”为动词时,其否定式理论上虽有“焉不得”的可能性,但在传世文献中却未曾见到。从其借以类推的原型“岂不得“来看,其宾语或较为简单,或无宾语,类似“士人尽力”之类的主谓短语充当宾语的情形也未曾出现。因而“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当断句为与上下文风格一致的“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其中“得”为动词,“焉”为词,“死焉”即死在那里(战场)。

  • 标签: 焉得 死焉不得 否定式 助动词 动词 兼词
  • 简介:《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第三册)一课中,“相”、“见”二字出现频率较高,且用法较为特殊,而课文中或没有注释,或解释得不甚明晰。如:“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一句,课文注释为:“[迎取]迎接你回家。”译文中的“你”字从何而来?让人不甚明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现将《孔雀东南飞》中“相”、“见”二字字义分述如下:

  • 标签: 孔雀 出现频率 注释 语文 高中 用法
  • 简介:汉字学界对六书“指事”给出的多种不同的解释之因,在于研究者未从汉字形体特征出发和未能紧扣“指事”文句以探求古人之意,而多从字之意义“虚”、“实”角度来立说。在简要梳理各种不同说法的基础上,紧扣“指事”文句,辨析其疑难词“”、“视”及相关一些语词之确,并从宏观的六书角度探索其名称与例关系表述之常例,以求“指事”之真谛。指出“指事”字的根本特征与字之意义“虚”“实”无关,而在于文字构件中具有示意功能的“指示符号”。并认为过去被人们称作抽象符号指事字“一二”等,从造字取象所自看,应是象形字。

  • 标签: 六书 指事
  • 简介:胡瑗的《周易口》相对于孔颖达《周易注疏》在卦体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1、重视对卦序与时的阐释;2、成卦之义多“以二体言之”;3、主张“诸卦四德亦天地四德”。这些体例创新均是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借易学解释“阐明儒理”的思想意图的体现。

  • 标签: 北宋易学 《周易口义》 解易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