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概括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乡村生活教育模式、乡村平民教育模式、乡农学校教育模式。分析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认为“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求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时,强调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注重立足农村,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坚持开拓创新、理性借鉴国际经验,并强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

  • 标签: 乡村教育运动 农村教育改革 新农村建设
  • 简介: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笔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1893年4月14日生于合川县杨柳街曾家祠堂。1901~1907年于合川县瑞山书院读小学。1908年赴成都自学求知,攻读数学专业。1911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四川保路运动。1912年执教于四川江安中学。1914年出游北京、上海,回乡后在合川福音堂小学执教。1917年任合川县立中学学监和老师。1919年在成都任《群报》、《川报》记者、编辑、主笔,并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

  • 标签: 乡村教育运动 卢作孚 重庆市 民众教育 四川 少年中国学会
  • 简介:乡村教育作为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一种主要以教育活动实施场所所在地性质冠名的教育形式,其实质是与城市教育、城镇教育相对而言的。与之相类似或者具有包含关系的,还有诸如山区教育、牧区教育等。乡村教育的实施地,基本是在乡村(或者说是农村)。乡村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群体,也基本都是农村人口。而除了少量成人教育性质的教育形式之外,乡村教育目前主要是为在乡村中生活的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的,而其中又主要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 标签: 乡村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 教育形式 农村人口 教育性质 活动实施
  • 简介: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盛极一时,抗战胜利后,作为乡村建设三大主力之一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四川省创立了以璧山县为中心的华西实验区,一直到1950年结束。华西实验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的恢复、扫盲教育、农民卫生等方面。华西试验区作为平教会在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实验的最后尝试,对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播及平教会在海外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晏阳初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华西实验区 乡村建设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发端干民问的、由胸怀救国之志的知识分子所领导的、采用非激进的和平手段的社会改良运动。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实验。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以启迪民智、培植国本、振兴民族为已任,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外的“民本思想”和外国的乡村运动。它给人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历史启示。

  • 标签: 近代中国 乡村建设 启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领头人的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乡村教育试验运动,他们抱定科学务实的态度,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基础上,以各自乡村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开展以乡村教育乡村社会改造为主旨的“乡村教育运动”。反观这段乡村教育运动史,结合当前新农村教育建设活动,对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的启示为:常怀悯民救世之情,激发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扎根农村教育建设;立足农村,农化自己,在与农民相结合的征程上谱写三农建设新篇章;抱定科学务实的实践态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改造发展新农村。

  • 标签: 乡村教育运动 特岗教师 大学生村官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宛西民众为摆脱内外困境,在本地精英的领导下发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这场乡村建设运动历经三个阶段,通过采取系统而又全面的改良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进步与发展,推动了宛西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结这场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经验,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的乡村建设道路,可以给农村社会的改造与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宛西 乡村建设 现代意义
  • 简介:摘要:完善乡村教育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教育的完善可以为乡村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提供公平与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乡村教育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 标签: 完善 乡村教育 推动 乡村振兴
  • 简介: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 标签: 温铁军 乡村建设运动 “三农”问题 平民教育 教育思想
  • 简介:摘要:乡村教育日益趋于“小校额”、“小班额”化。生源少、教师配备难,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之一是振兴乡村教育,美丽乡村建设须先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

  • 标签:
  • 简介: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实施与发展的沃土,乡村教育是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有效机制。在"文字上移"运动过程中,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离农的教育理念以及离土的教育内容使得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在空间距离上变远,而且情感联系变少、纽带力量变弱。基于对"文字上移"运动的反思,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应通过开放教育环境、转变教育理念、渗透教育内容来扭转这一走势。

  • 标签: 文字上移 乡村教育 乡土文化 疏远与扭转
  • 简介:摘要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乡村教育,完善乡村教育体系同时也是巩固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深度建设、留住乡村人的乡土情怀的重要途径。开展基于乡村自然及人文资源的乡村环境教育新模式探知,填补乡村普及城市化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与乡村本土之间的真空层,对于乡村乡村人的双向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地价值与必要性。

  • 标签: 环境教育 乡村教育 自然教育 乡土情怀
  • 简介:摘 要: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风靡一时。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渐改善,但是乡村教育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从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论述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并提出针对乡村教育合理的完善措施。

  • 标签: 陶行知 乡村教育 措施
  • 简介:田正平、陈胜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教育冲突是清末乡村教育领域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学界一般认为,教育经费增收造成的经济负担加重是乡村教育冲突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然而,从清末乡村教育负担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式教育乡村社会造成的经济压力非常有限。

  • 标签: 乡村社会 教育冲突 教育负担 清末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我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想萌芽于民国八、九年,我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酝酿于八、九年至十二、三年,发韧于十二、三年至十五、六年。在这段期间,我国乡村教育的思想者和运动者对于乡村教育的观念,只局限于乡村学校内部的改良,并注重乡村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的创设。

  • 标签: 乡村教育运动 教育思潮 近代 生活教育 乡村学校 思想萌芽
  • 简介:在我还未从绵阳市实验小学的校长助理岗位上,调至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小学担任校长时,就听见周围的同事出于好心地告诉我:农村条件艰苦,发展空间狭小,待遇相对较低。说实在的,面对这帮从农村走进城市的教师,在许多人看来他们是成功人士.我相信他们生动形象的描述。这种让人悲观的描述,

  • 标签: 乡村教育 幸福 校长助理 实验小学 生动形象 成功人士
  • 简介: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所发起的对乡村教育理论的探索,不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而且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从定义、对象、目的、意义及内容和手段几个方面,我们试着对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展开研究.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教育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