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56例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强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主弯侧Cobb角平均角活动度、后平均角活动度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采取临床强化护理,可促进患者疗效,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柱切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具体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两组患者均进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护理。结果观察组主弯侧Cobb角活动度、后凸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仅为6.67%,而对照组为26.67%,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采取强化护理后能够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侧后凸严重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护理 统计学方法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如何对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进行护理。 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 -2016 年 12 月在我院就诊的行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共计 88 例作为此次调研对象,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肺功能锻炼,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体位管理工作、引流管护理工作,观察其神经系统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切口变化情况。 结果: 术后共有 10 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6 例患者壁层胸膜撕裂行胸腔闭式引流, 4 例患者呼吸支持时间延长,脑脊液漏和切开感染各例,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进行护理后,症状都有所改善。 结论: 对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在术前进行护理能够放大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脊柱侧后凸 全脊椎切除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畸形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50例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重度脊柱侧后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针对患者进行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同时关注患者治疗前后Cobb’s角及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Cobb’s角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重度脊柱侧后畸形患者采用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脊柱后路分期矫形 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畸形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50例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重度脊柱侧后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针对患者进行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同时关注患者治疗前后Cobb’s角及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Cobb’s角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重度脊柱侧后畸形患者采用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脊柱后路分期矫形 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严重脊柱侧后畸形病人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90例患有严重脊柱侧后畸形疾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主弯侧Cobb角具体活动度以及后凸角具体活动度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大,同时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小(P<0.05)。结论对接受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病人进行强化护理,能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护理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11月,74例出现严重脊柱侧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结论予以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10月来我院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的80例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n=40)、干预组(n=40)。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及生活质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ODI值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时实施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的护理方式。

  • 标签: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畸形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患者无复发,且对手术效果以及外形表示满意,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结论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畸形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加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对外形满意,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优质护理干预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脊柱侧后畸形患者后路矫形术中,采取单侧或双侧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的适应证,并且探究此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1例应用双S2AI固定技术进行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8.8±16.8)岁(范围12~60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全脊柱正位、侧位X线片以及全脊柱CT,根据Gertzbein & Robbins评分法评价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探究描述患者采取双S2AI固定技术的原因,并且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及疗效评价差异。结果11例中9例患严重脊柱侧后畸形伴骨盆倾斜,另外2例为既往脊柱术后医源性后畸形患者。11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5)个月(范围6~30个月)。7例患者单侧置入双S2AI螺钉,4例双侧置入双S2AI螺钉,3例患者联合置入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或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共置入35枚螺钉,术后CT示30枚为A级,5枚为B级,螺钉位置均良好,术前侧Cobb角87.2°(5.3°,150.5°),CB为13.6 mm(2.2 mm,91.7 mm),SPO为30.7°(0.6°,57.5°),RK为27.6°(14.2°,128.3°);术后即刻侧Cobb角25.4°(4.9°,84.1°),CB为8.2 mm(3.1 mm,63.2 mm),SPO为12.1°(0.9°,27.0°),RK为8.4°(4.1°,57.8°)。术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失衡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形态有较好的维持。11例术中均无SEP以及MEP信号改变或者丢失,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余患者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断棒断钉,螺钉松动等。结论需行骨盆固定的患者若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胸腰椎大段椎体无法置钉,但需保持植入物密度;②行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时单枚S2AI螺钉的置入无法有效的分散腰骶部的应力;③行复杂腰骶部畸形翻修手术时需要获取牢固内固定时,运用同侧双枚S2AI固定技术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供坚强固定,有效地矫正畸形,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矫形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畸形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病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和后Cobb角的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一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和后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12.5个,14.5个),置钉密度为47.8%(40.9%,57.3%)。术后脊柱和后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18°(10.5°,38.5°)和59°(42.0°,78.0°),矫正率分别为46.7%(33.1%,59.5%)和35%(12.3%,51.1%)。冠状面平衡中位数由牵引前的15.5 mm(9.0 mm,21.0 mm)降为6.5 mm(4.0 mm,9.0 mm),矢状面平衡由14 mm(-18.0 mm,27.5 mm)降至5.5 mm(-5.5 mm,12.5 mm)。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年(2.0年,3.5年),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未见骨溶解进展、神经损伤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路矫形术联合术前Halo牵引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可满意纠正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畸形,但要警惕术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 标签: 骨质溶解 原发性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复杂脊柱侧后畸形采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自愿参与的60例成人复杂脊柱侧后畸形作为试验者,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处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范围内。入院后均对患者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畸形矫正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手术后,入组患者的侧Cobb角、最大后Cobb角、冠状平衡、矢状面平衡分别为38.42±9.67°、26.55±10.29°、20.55±6.95 mm、29.32±6.79 mm,优于手术前的78.49±10.25°、98.13±13.89°、60.41±15.48 mm、53.50±10.29 mm(P

  • 标签: 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 脊柱截骨矫形技术 矫正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畸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取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复杂脊柱侧后畸形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给予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视觉模拟评分(2.22分±0.4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2.45%±3.96%)低于对照组(4.69分±0.56分、45.98%±4.5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85.22分±5.48分)高于对照组(65.78分±4.8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复杂脊柱侧后畸形术后病人康复,可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全程护理干预 脊柱截骨矫形技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疼痛 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背景:先天性脊柱和继发性脊柱侧后畸形并不常见,但有潜在的严重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可能加重并有截瘫的危险。我们对这些畸形的治疗使用单一后路切口,结合肋骨横突切除入路,同期完成前、后路半椎体切除或脊柱截骨术,术后进行前和(或)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据我们所知,这种手术入路尚未有过报道。方法:1988至2002年,在我们中心接受治疗的先天性脊柱和继发性脊柱侧后患儿16例,对他们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12岁。诊断为先天性脊柱14例,由于手术失败引起的继发性脊柱侧后畸形2例。术前平均后畸形为65°(范围,25°~160°),平均侧为47°(范围,7°-160°)。15例通过单一的后路切口及肋骨横突切除入路,完成脊椎切除或截骨术、后路内固定加前、后路融合术。另1例接受椎体切除术时年龄太小,未做脊柱固定术。最后用自创的简化评分表评价手术结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60.1个月。术后平均后畸形校正为31。(范围,0°-82°),侧畸形校正为25。(范围,0°-68°)。4例出现并发症:1例后路内固定失败,需要翻修,1例下肢出现感觉麻木,2例后期出现融合远端骨盆倾斜加重。用简化评分表根据患者满意度评价手术结果,满意13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同期前、后路经肋骨横突切除入路是一种有难度但安全、用途广泛和有效的手术入路,在治疗复杂的胸椎后畸形方面效果明显,神经损伤的危险性小。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半椎体切除 肋骨横突切除 手术入路 脊柱后凸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后畸形患者34例,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冠状面Cobb角度、失状面Cobb角度、顶椎偏移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8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18ml,冠状面Cobb角矫正到35.4°,失状面Cobb角矫正到38.7°,顶椎偏移矫正到10.3mm。结论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的方法,对先天性脊柱侧后畸形进行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后路全脊椎截骨术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采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的影像学观察指标为侧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的侧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t检验。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侧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Z=3.015,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94,P=0.797;Z=0.603,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90,P=0.519;Z=0.000,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4,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74,P=0.945;Z=0.271,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的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结论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骨盆 骨螺丝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技术在脊柱侧后畸形术后去除金属伪影的临床运用。方法:对12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了DR片、术后能谱CT的检查及单能量加多种伪影去除系统(MARS)技术重建,间隔30kev,范围为40-140 kev,共4组单能量图像及4组单能量图像加MARS,从扫描层面中筛选出图像清晰无伪影的层面(A层)和伪影最明显的层面(B层)中的噪声值(SD)、CT进行评定。结果:40-140kev 4组单能量成像中,在100kev时A、B层面伪影基本消除, SD值统计学无差异(P> 0.05);其余3组单能量成像的SD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能谱成像 去伪影技术 脊柱 金属植入物 伪影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叭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1例、T102例、T115例、T123例、L12例、L2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grill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后矫正率。结果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O-arm导航 半椎体切除 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