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毒的相互干扰是人们早就知道了的现象,即当人(或动物)受到第一次病毒感染之后,会干扰(或阻止)第二次病毒的再感染,1757年Isaacs和Lindenmarm证明这是由于第一次病毒感染时,产生了一个物质叫干扰(Interferon),它可以干扰第二次病毒的感染。在这以前科学家已发现了磺胺和抗生,对于细菌的感染产生了很好治疗和防范作用,但人们对于病毒的感染,当时仍束手无策,所以干扰的发现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希望能将它用之于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

  • 标签: 干扰素 基因工程 分类 抗病毒药
  • 简介:摘要干扰是细胞对病毒、RNA、抗体、有丝分裂原及肿瘤细胞反应产生的一族蛋白质,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增生而间接发挥抗肿瘤活性,也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杀伤肿瘤细胞,还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被广泛应用于CML、MM、HCL、重型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急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 标签: 干扰素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毛细胞白血病重型地中海贫血副作用
  • 简介:<正>4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干扰(IFN-γ,前3个月每日肌注射1MU,后6个月为隔日肌注,疗程9个月)组20例、IFN-α(3MU,隔日肌注,疗程6个月)组10例和对照(常规护肝治疗)组10例。结果:IFN-γ组和IFN-α组治疗后肝纤维化计分分别下降至10.2±5.3和11.8±6.4,较治疗前13.4±5.4和13.5±7.2明显降低(P<0.01和<0.05);IFN-γ组的纤维化计分显著低于IFN-α组(P<0.05)。IFN-γ组总有效率(70%)显著高于IFN-α组(29%)。

  • 标签: 肝纤维化 干扰素-Α 肌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儿童干扰刺激基因(ISG)表达检测方法,确立参考值范围,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Ⅰ型干扰病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时纳入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疾病组共纳入18例患儿,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共采集血液样本25份,首次检测的中位年龄为8.5岁。对照组共纳入28名健康儿童,年龄1~18岁,中位年龄10.5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3名。分别提取疾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为互补DNA(cDNA)。以β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基因(OAZ)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干扰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基因(IFIT1)、干扰α诱导蛋白27基因(IFI27)、干扰诱导蛋白44样基因(IFI44L)、干扰刺激基因15(ISG15)、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1基因(SIGLEC1)、含有S-腺苷甲硫氨酸结构域2基因(RSAD2)的相对表达量,以6个ISG的中值为干扰评分(IS)。去除正常对照中表达明显异常的样本,将其他样本的cDNA混合作为参照,重新检测各样本并计算IS,将大于对照x¯+2s的IS结果判断为异常。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IS的差异。结果对照组IS均值为1.046,标准差0.755,IS截断值为2.556。18例Ⅰ型干扰病患者组IS异常的有15例(15/18),IS均值为27.01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疾病患者组IS明显升高(t=4.247,P=0.000 1)。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为91.30%(42/46),精密度为7.47%(0.084/1.124),敏感度为15/18,特异度为96.43%(27/28)。结论本研究通过ISG表达的检测并计算IS,为临床筛查以及动态监测Ⅰ型干扰疾病变化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手段。

  • 标签: 干扰素Ⅰ型 干扰素刺激基因 干扰素评分 Ⅰ型干扰素病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干扰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干扰中和抗体对疗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干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和同期在我院就诊的干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该病患者病例各38例,分别将其定义为A、B组。结果B组患者的完全应答和总应答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完全应答所需要的疗程明显长于A组患者。结论干扰中和抗体可以对采用干扰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应答造成影响。

  • 标签: 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采用干扰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干扰受体(interferon-α receptor,IFNAR)、干扰刺激基因因子3(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RNase L)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1例CHB初治患者,18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α-2b治疗,23例患者给予普通干扰治疗。采用反转录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4、8、12、24周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25例患者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治疗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和PKR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48±0.129、1.169±0.125和1.047±0.091,分别高于无效组患者的0.591±0.021、0.689±0.059和0.791±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4、16.482、-5.346,均P<0.01);有效组患者PBMC中ISGF3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9±0.159和0.780±0.140,无效组患者分别为0.690±0.035和0.733±0.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0、-1.443,均P>0.05)。基线,治疗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线,治疗4、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干扰治疗后,CHB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可升高,其中IFNAR2和PKR在治疗早期(4周)即明显升高。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α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应答
  • 简介:摘要Ⅰ型干扰病是近10年来概念较新的一组疾病,隶属于免疫缺陷病中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不易识别,且诊断较为困难。现以较短篇幅对该类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做一介绍,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从而达到早识别、早检测、早明确、早干预的目标,造福于更多此类患者及其家庭。

  • 标签: 自身炎症性疾病 Ⅰ型干扰素病 JAK抑制剂
  • 简介:近期,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发布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通告,进一步强调干扰引发间质性肺炎的不良反应,并修改了产品的说明书,要求“有间质性肺炎病史患者”禁用。干扰为一类抗肝炎病毒药物,间质性肺炎是干扰类药品已知的不良反应,其报道的发生率低于0.1%。

  • 标签: 干扰素类 使用禁忌 日本 间质性肺炎 抗肝炎病毒药物 医疗器械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干扰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沉默子的荧光酶报告质粒,在人胚肾细胞(HEK293T)和人类宫颈癌细胞(HeLa)中检测荧光酶活性,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通过PCR扩增人STING-5-1a(-124~+267,相对于转录起始位点,TSS: 0)和STING-5-2a(-124~+168)区域,亚克隆至pGL3-Basic质粒;将人STING沉默子区域STING-5-1b(+169~+267)正向反向亚克隆至pGL3-Control质粒(pGL3-C-5-1b-positive/negative),并把STING-5-1b分为两段互补片段,亚克隆至pGL3-Control载体上,命名为pGL3-C-STING-5-1b-α(+169~+209)/pGL3-C-STING-5-1b-β(+210~+267),双荧光酶报告活性分析检测上述重组质粒在HEK293T和HeLa中的活性。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人STING沉默子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将预测结合位点进行多点突变,检测荧光酶活性。敲低转录因子,免疫印迹试验检测STING的表达水平。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反应进一步验证转录因子与人STING沉默子的结合。结果核酸测序证实,上述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截短STING-5-1b(+169~+267)片段后相对荧光酶活性上升。同时,与pGL3-Control质粒相比,pGL3-C-5-1b-positive重组质粒的相对荧光酶活性下降(P<0.05),其中,STING-5-1b-β(+210~+267)序列起主要抑制作用。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转录因子PR结构域锌指蛋白4(PRDM4)、Thanatos相关蛋白1(THAP1)、TEA域转录因子1(TEAD1)、核受体亚家族4 A组成员1(NR4A1)、类Krueppel因子4(KLF4)和叉头转录蛋白O3(FOXO3)可能与人STING沉默子区域(+210~+267)结合。对上述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进行多点突变构建突变体并转染至HEK293T和HeLa,发现THAP1-Mut和TEAD1-Mut的相对荧光酶活性显著上升,提示STING沉默子可能含有THAP1和TEAD1的结合位点。将转录因子THAP1和TEAD1敲低后,STING的表达水平有显著上升。染色体免疫共沉淀试验表明,转录因子TEAD1和THAP1在细胞内与人STING沉默子区域结合。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人STING沉默子荧光酶报告质粒,通过活性比较,推测人STING的核心沉默子区位于+210~+267区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点突变实验初步确定人STING沉默子可能含有的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使用免疫印迹试验和染色体免疫共沉淀进一步证实转录因子TEAD1和THAP1与人STING沉默子的结合,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资料。

  • 标签: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沉默子 转录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效干扰治疗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乙肝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为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干扰进行乙肝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长效干扰进行乙肝治疗,对两组患者的HBV—DNA和HBeAg转阴率进行记录并对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HBV—DNA为16.7%,实验组患者的HBV—DNA为73.3%;对照组患者HBeAg转阴率为23.3%,实验组患者HBeAg转阴率为76.7%,乙肝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较为相同,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效干扰较常规干扰而言,在治疗乙肝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较高,所以长效干扰应在乙肝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长效干扰素 治疗乙肝 临床观察
  • 简介:干扰(IFN)是一种高活性、具多种生物调节活性的蛋白质,广阔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神经、血液、胃肠道、肾脏及心血管等毒副作用。本文简述新近发现的IFN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不良反应 干扰素 IFN 治疗中 常见 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清毒汤对转基因HBV小鼠血清干扰-γ(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免疫机理。方法将转基因HBV小鼠随机分为补肾清毒汤高、中、低剂量组、拉米夫定组、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IFN-γ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与各中药治疗组、拉米夫定组与各中药治疗组的IFN-γ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清毒汤高剂量组刺激分泌IFN-γ的作用大于低剂量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及拉米夫定组比较,各中药组IFN-γ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补肾清毒汤可刺激IFN-γ的分泌,对治疗CHB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补肾清毒汤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gamma
  • 简介:目的:建立α-干扰(IFN-α)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方法: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愈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建立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FN-α(0、100、1000、10000IU/ml)刺激细胞,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IFN活化的干扰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和γ-干扰活化因子(GAF);设计特异的引物和探针,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IFN诱导抗病毒蛋白MxA、OAS1、PKR的相对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建立了EMSA检测ISGF-3和GAF转录蛋白的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准确地检测样本中MxA、OAS1和PKR的表达.结论:建立了IFN信号传导蛋白和基因检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依据.

  • 标签: 干扰素 信号传导 蛋白 基因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干扰联合羟基脲与单用干扰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治疗效果。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我院治疗的71例PT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36)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α2a+羟基脲片治疗;对照组(n=35)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α2a治疗。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8.33%)与对照组(8.57%)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用干扰治疗相比,联合羟基脲治疗PT具有更好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干扰素 羟基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效干扰和普通干扰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的1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予以长效干扰,对照组予以普通干扰,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时肝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6和50周后,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HBs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相应时期的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中未发现明显不适。结论长效干扰较普通干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更理想。

  • 标签: 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