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下颌关节炎患者实施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下颌关节炎患者65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32例患者实施关节腔注射药物的治疗,针对治疗组33例患者实施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下颌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最大张口度明显大于参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颌关节炎患者实施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 颞下颌关节炎 治疗有效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颌关节关节炎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 常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紊乱。口服药物、超短波物理治疗、关节腔内药物治疗是下颌关节关节炎的常用治疗手法。绿原酸通过抑制 Wnt-5A/Ror2 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及MMP-3、MMP-13的表达水平,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绿原酸在下颌关节软骨修复改建中的调控机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绿原酸的临床应用,同时了解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实现口腔医学与中医中药学的交叉结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绿原酸,治疗,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我科收入的78例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39例与参照组39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参照组为66.7%,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增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针灸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60例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30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再此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针灸治疗 临床疗效 扶他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螺旋CT、锥形束CT在下颌关节关节病成像中的应用,探讨锥形束CT与螺旋CT检测准确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下颌关节关节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8.6岁(21~7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螺旋CT和锥形束 CT检查,由2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及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分别对每侧下颌关节关节间隙、髁突的骨质病变进行测量评估。根据有无骨关节病将患者的104侧关节分为骨关节病侧(92侧)和正常侧(12侧),比较2组关节的间隙大小及病变检出率,采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 CT 组与锥形束CT 组在关节各间隙大小及关节位置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病侧的前间隙大小及髁突后位比例均大于正常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位置指数小于正常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缺损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螺旋CT对髁突骨质病变[表面缺损破坏(85.6%,89/104)、磨平变短(82.7%,86/104)、髁突骨质硬化(40.4%,42/104)、骨赘(40.4%,42/104)及囊性变(11.5%,12/104)]的检出率与锥形束CT[表面缺损破坏(88.5%,92/104)、磨平变短(86.5%,90/104)、髁突骨质硬化(35.6%,37/104)、骨赘(41.3%,43/104)、囊性变(11.5%,12/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 CT和锥形束CT 对显示下颌关节骨质改变均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大小基本一致,均可作为临床下颌关节关节病的常规诊断手段。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作者: 姜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关于咬合异常与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的关系,从主导病因到仅为局部生物学因素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认识转变影响到临床诊治行为和研究方向。目前认为TMD致病因素为多因素,咬合因素与TMD的发生关联性较弱,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咬合异常比如非工作侧干扰、最大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之间过度滑动、最大牙尖交错位不稳定等可能是促进TMD发生的危险因素。行为、生物学、环境、社会认知、精神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TMD症状的发生。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医源性咬合创伤对促进TMD发生的风险,应重视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推荐综合治疗方法。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咬合异常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病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下颌关节紊乱(TM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TMD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温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则辅以消炎止痛药物口服及外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ricton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量表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2组患者用力咬合时其肌、咬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MI评分、肌肉压痛指数(P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DI)评分、健侧及患侧肌、咬肌RMS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2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DI评分[(0.213±0.045)分]、CMI评分[(0.149±0.356)分]、患侧咬肌RMS值[(81.381±10.253)μV]、肌RMS值[(67.635±14.285)μ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72±0.75)分]、PI评分[(0.083±0.049)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33±0.91)分]、PI评分[(0.133±0.081)分]、CMI评分[(0.235±0.04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温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TMD患者疼痛,减轻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温针 康复训练 颞下颌关节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颌关节紊乱采用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研究分析样本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本院就诊76例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均38例。对照组患者为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为康复训练联合温针,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采用温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 标签: 温针 康复训练 颞下颌关节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定制型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颅底联合假体,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TMJ-颅底联合病损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s 18.0 软件,根据颅颌面骨应力分布、TMJ和颅底解剖结构与关节运动特征,个性化设计TMJ-颅底联合假体,主要包括颅底、关节窝、关节头和下颌柄4个部件。通过五轴精加工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制作假体。手术选择改良耳前切口[必要时附加下颌后和(或)下颌下切口],显露TMJ-颅底联合病变后,在导板辅助下精准切除病变,固定假体。术中和术后分别对常规评价、颅颌关节结构及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10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2±13.6)岁]术中假体均顺利就位且与骨面贴合紧密。随访(29.4±17.3)个月(6~54个月)后,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切口愈合良好,面形得到较好维持,均未发生头晕、头痛、脑脊液漏及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功能、开口度和患侧侧方运动均有明显改善,但前伸和健侧侧方运动恢复欠佳;术后曲面体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假体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后假体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功能区最大误差为(0.52±0.17) mm,非功能区最大误差为(1.62±0.26) mm。结论本项研究自主研发的定制型TMJ-颅底联合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颌面假体 颅底 三维打印 定制型假体
  • 简介:摘要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是哺乳动物特有的滑膜关节,在胚胎发育期的结构和功能已多有报道。尽管自20世纪就开展了胚胎发育期TMJ相关信号分子与转录因子的研究,然而与四肢滑膜关节丰富的分子调控信息相比,对TMJ的分子遗传控制信息还知之甚少。关于TMJ胚胎发育的信号分子与转录因子研究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主,大型哺乳动物与人类胚胎期TMJ发育相关调控分子以及它们的调控机制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上发现更多、更核心的调控分子并了解其对TMJ发育的调控机制,本文对当前TMJ胚胎发育中的关键信号分子与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胚胎发育 信号分子 转录因子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咬合重建的临床评估和下颌关节影像特征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60名牙齿重度磨耗患者,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固定义齿重建咬合,n=30),对照组(可摘除义齿重建咬合,n=30),比较不同咬合重建方案对患者下颌关节的影响。结果:下颌关节间隙修复后,患者前间隙明显下降,上间隙、后间隙明显提升,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固定义齿重建咬合、可摘除义齿重建咬合治疗方案均具有改善患者关系功能,调整关节间隙,提升咬合效率的积极作用,临床可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 标签: 牙齿重度磨耗 咬合重建 临床评估 颞下颌关节影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下颌关节紊乱病与正畸病人错情况;方法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我院于2020年4月份至2020年9月收治的TMD患者212例为TMD组,并选取同期MAL患者212例为MAL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对临床资料,重点提示咬合情况。结果 MAL组的前后均异常的情况与无明显异常的情况高于TM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正畸 错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关节盘穿孔建立大鼠下颌关节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模型,并观察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髁突的形态学特征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8只12周龄雄性SD大鼠购自重庆医科大学,体质量200~250 g,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1周组和4周组,每组各4只。用齿科慢机球钻在每只大鼠左侧(模型侧)关节盘中后部形成直径1.5 mm的规则圆形穿孔,右侧(对照侧)不予处理。1周组和4周组大鼠分别于处理后1、4周时处死,获取双侧TMJ组织,通过形态学观察、影像学检查分析关节软骨的退化程度及软骨下骨的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苏木精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分析大鼠TMJ髁突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1周组模型侧关节盘红肿明显,4周组模型侧可见典型的骨关节病鸟嘴样改变,1周组和4周组模型侧髁突的高度[分别为(2.73±0.14)和(2.49±0.25) cm]均显著低于对照侧[分别为(3.30±0.09)和(3.30±0.12) cm](P<0.01);影像学结果显示4周组模型侧骨小梁微观结构破坏明显;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显示1周组及4周组模型侧的蛋白聚糖均显著低于对照侧(P<0.01);TRAP染色结果显示1周组及4周组模型侧的破骨细胞数目均显著多于对照侧(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苏木精染色结果显示1周组及4周组模型侧的胶原纤维密度较对照侧均显著减少(P<0.01),而基质金属蛋白酶显著增多(P<0.01)。结论大鼠关节盘穿孔后,模型侧髁突软骨出现了典型的TMJOA病理改变。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大鼠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咬合异常与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性研究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进行体检者50例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夜磨牙、偏侧咀嚼等口腔问题问卷调查,分析咬合异常与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探讨干预对策。结果:下颌关节紊乱阳性者有30例,其中夜磨牙16例,紧咬牙13例,牙齿缺失12例,偏侧咀嚼者18例,咬合干扰21例,深覆牙合10例。结论:咬合异常与下颌关节紊乱病具有密切相关性,及时修复矫正要和异常对下颌关节紊乱病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咬合异常 颞下颌关节紊乱 相关性 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正畸对骨性Ⅲ类畸形患者下颌关节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骨性Ⅲ类畸形患者20例,通过影像科医生的诊断判定关节盘移位类型,通过对下颌关节磁共振图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判定髁突位置情况,观察术前正畸治疗前后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变化。结果术前正畸治疗不会导致关节盘的位置变化(P>0.05)。术前正畸前后TMJ关节间隙和关节间隙指数变化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正畸治疗不会导致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变化。

  • 标签: 术前正畸 骨性Ⅲ类畸形 颞下颌关节 关节间隙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口颌面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下颌关节病科就诊,根据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诊断为TMD口颌面痛者,共纳入患者3 425例,其中男性1 158例,女性2 267例,中位年龄为32岁。分别采用χ²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方式、疼痛部位、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段、病程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疼痛方式、疼痛部位、影像诊断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区间的分布差异,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 425例患者中,29.1%(997/3 425)伴关节弹响,40.1%(1 373/3 425)患者开口受限。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以及其他疼痛不伴有触痛者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P<0.05),伴有触痛者则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56岁以上者触痛合并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1)。单侧TMJ疼痛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1);双侧TMJ疼痛和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1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5);单侧TMJ疼痛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双侧肌痛及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者病程>3年者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单侧TMJ疼痛者的疼痛方式以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者中较多(P<0.01),单侧肌痛和双侧肌痛者以触痛较多(P<0.01)。间隙变化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骨质增生和骨质吸收均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间隙变化和发育问题均为16~3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5);骨质增生、骨质吸收及囊性变均为56岁以上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1);间隙变化在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01),骨质增生在病程>3年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结论TMD口颌面痛患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多在发病半年内就诊,其疼痛方式、疼痛部位、TMJ影像特征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口颌面痛 肌痛 关节痛 临床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火针治疗用于下颌关节紊乱病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中选择60例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针刺运动干预,实验组联合火针治疗,分析相关指标。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从压缩、拉伸、循环压缩、循环拉伸、蠕变、摩擦等多维度测量分析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善下颌关节盘的力学检测体系。方法在市场统一购置新鲜羊头15只(2.5~3.0 kg),均为普通饲养山羊(9~12个月龄,体质量18~21 kg),雌雄不限,于处死后30 min内解剖出双侧关节盘(共计30枚)。参照黏弹性材料的力学测试国标,将山羊下颌关节盘按不同检测要求制样,模拟体内条件进行实验,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下颌关节盘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下颌关节盘具备一定的抗压缩[(8.41±2.12) MPa]、抗拉伸[(9.54±3.26) MPa]性能,但在超过生理载荷后,即发生不可逆性破坏,丧失原有力学属性。下颌关节盘在持续应力(0.5或3.0 MPa)作用下发生明显蠕变松弛(30%);其表面摩擦系数为0.015±0.011,低于一般黏弹性材料的表面摩擦值。结论下颌关节盘是具有一定抗压-抗拉性能、表面在润湿状态下非常光滑的生物黏弹体。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盘 生物力学 生物黏弹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定型牙合垫联合手法治疗对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18例,女26例,年龄(35.24±2.12)岁;观察组男17例,女27例,年龄(36.88±2.45)岁。对照组选择定型牙合垫作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最大张口度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FIQ、VAS评分及最大张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FIQ、VAS评分及最大张口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MFIQ、VAS评分分别为(7.04±2.33)分、(1.35±0.88)分,均低于对照组(13.93±3.06)分、(2.04±0.85)分,最大张口度为(39.44±3.22)mm,高于对照组(33.75±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取定型牙合垫联合手法治疗作干预方案,不仅能提高其治疗有效率,还能减轻患者下颌功能损伤,恢复张口度,缓解机体疼痛感,联合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定型牙合垫 手法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下颌功能损害问卷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最大张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