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植物根茎,被喻为国老,是我国重要传统药材《,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具有主五脏六腑寒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表明甘草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保肝、降血糖等功效,本章节旨在综述近年来甘草主要活性,进而为开发甘草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甘草 有效成分 药理
  • 简介:众所周知,海洋生物资源及其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呈现原始性和多样性特点。由于特殊生态环境,海洋生物富含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生物活性药用成分,可为新药研制开发提供相应生物活性物质重要先导化合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人类医药宝库重要来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生理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生物功能材料等。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相继发现3000余种新型化合物,结构

  • 标签: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海洋生物毒素 芋螺毒素 海葵毒素 肽类毒素 先导化合物
  • 简介:采用对扣法测定狐粪青霉XY180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狐粪青霉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狐粪青霉挥发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从狐粪青霉菌体乙醚萃取液中共分离到26个组分,鉴定了其中13个组分。

  • 标签: 青霉 挥发性物质 抑菌活性 成分分析 VOLATILE Compounds
  • 简介:微生信息代谢过程中病原菌与寄主相互识别、微生之间招募作用等研究领域新发现入手,在微生及其他生物信息代谢本质、微生及其他生物信息代谢对其周围物质运动影响等方面,对物质变信息,特别是经过生物物质变信息规律进行了分析,对物质运动方式演进规律,无机界→有机界→信息界,做了开创性探索,这将为人类认识宇宙间物质运动深层次规律产生重要引领作用。

  • 标签: 微生物 信息代谢 物质运动形式 量子
  • 简介: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由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单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为庾石山研究员和于德泉院士。实验室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3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

  • 标签: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 活性物质 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利用植物木质纤维资源发酵产乙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要达到工业生产仍然存在很多难题。最近在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善植物自身性状,以利于能源植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研究包括减少植物自身细胞壁中木质素含量、细胞中积累表达纤维素酶和木聚耱酶等方法,使产生生物更利于降解利用。

  • 标签: 生物质 木质纤维素 植物
  • 简介: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国内外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相关文献,并对近年来药用真菌中多糖、蛋白质和一些小分子活性物质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药用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研究开发具有高效低毒且资源充分抗肿瘤菌物有着良好药用前景。

  • 标签: 菌物药 抗肿瘤 多糖 蛋白质 小分子化合物
  • 简介:通过文献检索对云芝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云芝含甾体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葡糖醇类、蛋白质类、糖类、糖肽类等29个化合物,还含胞外黏性物质(ECMM)、胃蛋白酶抑制剂、真菌激发子、铁黏合螯合剂、环肽、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和维生素B1、B2、B6铜、铁、钾、锌等10多种人体所需活性微量元素等其他类化合物。云芝具有抗肿瘤、镇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衰老、益气解毒、体外抗微生活性等作用。

  • 标签: 云芝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从植物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根状茎中分离出24株内生真菌,分别对其液体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筛选出3株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它们分别属于曲霉属、青霉属和无孢菌类.

  • 标签: 虎杖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物质
  • 简介:能够让人感染疾病病原菌种类很多,致病性以及对抗性菌类药物也会随之而变化,这给感染疾病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对微生检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生物检测概念以及对疾病防止重要性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临床医学带来一定帮助。

  • 标签: 微生物检测 疾病防治 临床意义
  •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 标签: 桦褐孔菌 发酵浸膏 抑菌活性 苯甲酸
  • 简介:通过查阅近3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灰树花中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截至目前已从灰树花中分离鉴定出主要多糖组分11个,甾类化合物21个,酚类化合物7个,以及醇类、酯类、酮类等其他多种化合物。灰树花主要有抗肿瘤、抗病毒、增强免疫、抑菌等药理作用。本文为灰树花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 标签: 灰树花 化学成分 多糖 甾类 多酚
  • 简介:羊肚菌是羊肚菌属(MorchellaDill.exPers.)真菌总称,是一类珍稀食药用菌,营养成分丰富,药用价值高。文中对国内外近50年来发表有关羊肚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羊肚菌含有多类化学成分,包括酶、多糖、氨基酸、甾醇、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药理研究发现羊肚菌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保护心血管系统、胃黏膜、肾脏和肝脏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 标签: 羊肚菌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 简介:为优化蛹虫草菌液体培养条件,对蛹虫草菌丝体进行液体摇瓶培养.以干菌丝体得率为指标,对影响发酵产量重要因子设计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扩大培养,检测此时菌丝体中虫草素虫草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v/v),发酵初始pH7.0,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96h.扩大培养后,测得菌丝体中虫草素含量为51.785mg/100g,虫草精多糖含量为1.92g/100g.

  • 标签: 蛹虫草菌 液体发酵 条件优化 高效液相
  • 简介:对猴头菌属真菌小分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小分子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属真菌含有多种萜类、酚类、甾体类、吡喃酮类、脂肪酸类等化学成分;现代医学和药理学很多研究认为,猴头菌属真菌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溃疡、抗炎症、抗糖尿病、抗氧化、保肝等多种药用功效。文中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猴头菌属真菌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由于微生毒素导致食品污染问题.在当前涉及所有食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微生污染而引发食源性疾病.鉴于此,使用科学方法准确、快速地对食品微生进行检测,对于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检测食品微生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主要包括传统PCR检测技术、电阻电导测定法、快速测试片法、重量分析稀释计和理化检测法等.

  • 标签: 食品微生物 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
  • 简介:生物谱是蛋白质组学研究必不可少关键技术.近年来,生物谱在鉴定通量、分辨率和灵敏度等方面均有质飞跃,从而促进了蛋白质组研究各个领域飞速发展.本文就生物谱技术原理、技术和仪器发展现状,及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生物质谱 蛋白质组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最具危害性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是防治薇甘菊一种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商用药剂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杀灭效果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和根死亡率分别为86%、92%和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和89.67%;与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和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与意义】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杀灭效果对后期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潜在化感效应可能是其具有极强入侵性重要原因。目前,针对紫茎泽兰潜在化感活性物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偏小极性萜烯类化合物,而对大极性化学物质研究相对较少。【方法】采用活性跟踪分析法对紫茎泽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大极性亚组分进行潜在化感活性物质跟踪分离,并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其化学结构,最后就分离获得单体成分与已报道化感活性物质羟基泽兰酮(2)和泽兰二酮(3)以及信号分子JA-Ile在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生长方面进行潜在化感活性对比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一个具有潜在强化感活性大极性化合物2.香豆酸葡萄糖苷(1),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虽然对拟南芥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在0.1mmol·L^-1浓度条件下对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却有着比羟基泽兰酮和泽兰二酮更为显著抑制活性,且其抑制作用浓度一活性关系与信号分子JA-Ile类似。【结论与意义】紫茎泽兰中潜在大极性非萜烯类化感活性物质对于紫茎泽兰综合化感效应可能同样具有重要而不可或缺作用,化合物1等潜在大极性化感活性物质逐步揭示对于系统解析紫茎泽兰化感效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紫茎泽兰 2-香豆酸葡萄糖苷 化感 拟南芥 种子萌发 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