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农民“原子化”状态严重、出现一定程度乡村治理危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提出背景下,重读毛泽东同志《组织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所阐述思想,实质上阐发了一种改造原有社会关系模式、重组社会结构、再造农村社会基础理论方法。农民在党和国家主导下“组织起来”,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必由之路,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前提,也是增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必然要求。

  • 标签: 毛泽东 《组织起来》 农村社会基础 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简介:对法治与德治关系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分析可能带来各种问题。法治秩序观与德治秩序观是两种理想型秩序观,分析各自社会基础、正义观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其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处理政党关系创新上,更体现在由于政党关系创新而带来政党制度功能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具有竞争性政党制度所不具备、独特社会整合功能,具体体现在它对意识形态、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整合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态环境变化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仅要继续发挥,而且要进一步完善其社会整合功能。

  • 标签: 社会整合 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制
  • 简介:社会主义政党出现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政党以整个无产阶级彻底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的,而工会在进行经济斗争时必然会感受到政治制度影响、阻碍和压力,但是它们不会发展成为政治组织,而是要寻求政治组织支持。特别是随着第二国际成立和发展,工会成为社会主义政党进行政治斗争一个重要阵地。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政党与工会关系基本上是平等,但工会活动范围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社会主义政党则力图在政治上对工会施加影响。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联系和合作,工会仍旧是支持社会主义政党主要力量。

  • 标签: 社会主义政党 工人运动 工会 第二国际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集中代表者,是由各阶级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组织,政党给人印象似乎只有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这一目标,实际上并未否定政党具有其他职能。政党“特定阶级利益集中代表者”、“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领导力量”也明确指明了政党社会属性。执政党社会管理更关系到执政安全,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

  • 标签: 社会管理 执政党 创新研究 基层党建 国家政治权力 阶级利益
  • 简介:现代民主将合法性引以为执政党最为重要执政资源。合法性主要体现为公众对于执政党执政地位高度认同与支持。而由于执政党党员个体修养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公众能否给予执政党积极评价与忠诚感,故而,执政党为夯实合法性基础,一个极其重要途径即是加强党员修养。

  • 标签: 党员修养 执政党 社会维度 合法性基础 工业 执政资源
  • 简介: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种根本制度安排和人们一种基本权利,产权是社会道德基础.一定利益差别和产权界定,是道德产生前提;社会产权制度性质和变迁,规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特质和演变;社会产权安排结构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道德行为选择和社会道德风尚.健全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选择,安定人们生活心态,创造积极道德环境和条件,从而优化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秩序形成.

  • 标签: 产权安排 社会道德 道德行为 道德秩序
  • 简介:政党文化研究是近几年来才引起学界关注。就其研究现状来看,政党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政党文化概念与功能,而焦点问题是对政党文化概念阐发。本文着重考察了政党文化本质与概念,并据此提出了政党文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 标签: 政党文化 中国典产党政党文化
  • 简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熟人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为志愿行动留出社会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制解体、社会流动加快、单位制弱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成员越发单子化和陌生化。陌生人社会为志愿行动勃兴创造了客观条件。陌生人社会志愿行动依托于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行动德性伦理基础;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是志愿行动责任伦理基础

  • 标签: 陌生人社会 志愿行动 价值基础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建设与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影响将是深刻而久远,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变迁已经形成并可能进一步深化,中国政党制度创新与发展当然不能无视这些重要变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所引发全方位社会变迁过程,即是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领导下促生,又对中国共产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继续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与有效,执政党必须对自身作出调节,以适应变化了外部环境,吸收新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正是我党适应时代需要而进行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新举措,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生命力。党正是通过不断适应性变革获得了自身生命延续而得以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新的社会阶层 优秀分子入党 执政党 政党制度 执政地位
  • 简介:政党不但要有自身组织要求,还要有严格道德要求。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丰富政党伦理思想。“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道德核心,“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道德原则,“从思想上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基本道德要求。

  • 标签: 毛泽东 政党伦理 为人民服务
  • 简介:邓小平政治观能够'导致行动'关键,是'立足社会多数'思想。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邓小平政治观从社会多数人现实状况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当代中国具体运用和最新发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科学前提:立足多数人生产力水平,确立了初级阶段理论;适应多数人生产力水平,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提高多数人生产力水平,创新了当代中国政治。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民众基础:尊重多数人选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多数人利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多数人需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实践归宿:把握多数人状况,根据实际制定政策;依靠多数人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接受多数人评判,确立科学价值标准。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观 立足社会多数 数量基础
  • 简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强调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 服务型政府建设 社会管理能力 社会管理体制
  • 简介:网络规范是关于人们网络行动及网络社会关系一整套新型社会规范体系,它是随着网络社会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网络规范发展,完善及其惯例比,制度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社会结构性生长点巨大功能效应,关系到网络社会运行如何实现其效率和秩序问题,而且也构成了包括网络社会生活中内的人类整体性社会主义生活发展一个重要标志。

  • 标签: 社会规范 网络协议规范 网络社会 网络规范 结构性生长点 定义
  • 简介:贾岚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政党治理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加强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围绕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党自身应承担责任方面所形成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

  • 标签: 治理思想 政党 毛泽东 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执政能力建设
  • 简介: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法相济,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给德治以公度,给法治以良心,才能防止德治蜕变为人治、法治蜕变为权治。当代中国,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交往实践正逐渐减少,而陌生人社会、规则社会交往实践正日益增多,社会交往实践变化给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机遇。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要适应社会交往实践方式变化,分别情境,各用其所,使情不越法、法不伤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标签: 德治 法治 人治 交往实践
  • 简介: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呈现出一体多元结构设计、协商民主运行方式、非对称性地位作用、和而不同价值理念显著特征。这种和谐政党关系具有无与伦比内在价值和比较优势,既保证了监督与制约,又保持了团结与合作;既保证了稳定与秩序,又保持了差异与活力;既保证了集中与效率,又保持了协商与参与。尽管中国政党关系业已具有和谐特性,但是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地方。

  • 标签: 和谐 政党关系 协商民主
  • 简介: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美好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体现了既是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科学态度。社会和谐关键是处理好新形势下各种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要把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着力点,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社会和谐。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着重在解决不和谐社会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就是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等利益问题,只有把这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使由此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逐步化解,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逐步实现和谐。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民族经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矛盾 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