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被同伴喜欢接纳的程度之间具有复杂的、双向作用的关系,二者的相关程度随着年龄增长有增强的趋势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对矛盾的和被忽视群体以及学龄儿童的研究也许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二者间的关系.

  • 标签: 心理理论 同伴接纳 儿童 性别 年龄
  • 简介: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作为第三代行为主义疗法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导向风靡国外心理治疗行业。同时,国外的众多实证研究也证明ACT的疗效显菩。

  • 标签: 疗法 承诺 道家 行为主义 心理治疗 实证研究
  • 简介: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邹泓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

  • 标签: 同伴接纳 学校适应 同伴关系 忽视儿童 儿童青少年 行为问题
  • 简介:相较于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马尔库塞对现象学运动的了解更为全面,判断更为准确。一方面,马尔库塞准确地指出了舍勒的客观一形而上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着重强调了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学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突破。另一方面,自1928年加入海德格尔圈子之后,马尔库塞就对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学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归结为一点就是:海德格尔仅停留于对一般此在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因此,在他那里,具体哲学最终仍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变种”,一种“虚假的具体”。

  • 标签: 马尔库塞 先验现象学 客观-形而上学现象学 一般此在现象学
  • 简介: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厦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 标签: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
  • 简介:采用同伴提名法获得215名早期青少年(5年级、7年级)的同伴地位(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分数,采用关系网络问卷(NRI)获得友谊支持分数,以学生期中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的班内标准分的三科平均分作为个体学业成绩的指标,分析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同伴接纳和友谊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女生的学业成绩高于男生,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友谊支持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同伴拒绝均显著负向预测5、7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7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可以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尽管高同伴接纳并不能补偿高同伴拒绝给学业成绩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它也是个体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必要条件;在5年级和7年级,友谊支持都不能调节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标签: 学业成绩 同伴拒绝 同伴接纳 友谊支持 早期青少年
  • 简介:本文尝试概括认知行为疗法中自我控制疗法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理论模型(自我效能模型、自我指导模型、反馈环模型)及其应用,并与认知——行为疗法中其他类型的治疗方法作了比较分析,提出其问题所在。

  • 标签: 自我控制 述评 行为疗法 基本特征 效能模型 理论模型
  • 简介:本文通过谣言的心理研究,阐述了谣言的来源及分类,分别详细地阐述了无意讹传产生谣言分析与有意捏造形成谣言的原因分析。无意讹传谣言的产生,既有一般的生理基础,也有其他实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并通过大量实验对其进行了充分论证。而有意捏造形成谣言与无意讹传的谣言在起源方面,却截然不同。

  • 标签: 谣言 原因分析 心理因素 实验研究 焦虑心理 社会因素
  • 简介:网络谣言的控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立法的硬控制,也需要软控制,只有从各个角度建立完善的防控机制,将硬控制与软控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信息流通的透明度,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将行业自律和他律、将法律约束与道德约束相结合,才能真正地遏制网络谣言。

  • 标签: 网络谣言 软控制 新闻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控制 情绪调节 攻击 社会退缩 青少年早期
  • 简介:过去的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对未来结果的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的对即时结果的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对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感恩 自我控制 自我损耗 积极情感
  • 简介:早在十九世纪末,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经提出,注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他进一步提出,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又生动的形式对同时存在的若干对象中的部分或连续思维的一种占有,是意识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它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总是伴随着不同的心理过程,确保心理过程的顺利进行。注意就像一个卫士,选择与过滤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确保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同时抑制目标无关信息,不对当前加工产生干扰。因此,如何在高效率地聚焦目标相关信息的同时抑制目标无关信息,成为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心理学家 书评 心理过程 十九世纪末 心理学研究 日常生活
  • 简介:心理控制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概述了心理控制这个分支中对失去控制(对失去控制的反应、自我诱导的失去控制)和以心理控制来消除紧张(行为控制、认知控制、决策控制、信息控制、反省控制、次级控制)这两个方面的社会认知研究及其主要结果。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心理控制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心理控制 社会认知 次级控制 失去控制 行为控制 信息控制
  • 简介: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清修情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情感修行模式。文章从山水之乐、修身养性、人文艺术、体道孝亲、科仪戒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宗教情感修行的几个主要特点,力图深化对中国宗教情感修持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揭示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 标签: 自我控制 宗教 情感修行模式
  • 简介:从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中,挑选被试各80人,进行抑制控制测量。结果发现:(1)抑制控制力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发展。(2)各年级学生的两项抑制控制测试成绩与语文、数学成绩有较高的正或负相关。结论:抑制控制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即抑制控制是有效学习的监控系统。

  • 标签: 执行功能 抑制控制 年级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控制。要通过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社会控制手段来促进社会和谐构建;要把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静态控制与动态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 标签: 和谐社会 构建 加强 社会控制
  • 简介:以自制“横竖尺时间、距离测定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30人(男15女15)进行了手动时机反应的测试,结果发现,在时机反应时,男被试重速度,女被试求准确,从手动时空指数(距误×反应时间)上看,男被试左、右手有差异,女被试则差异甚微,同时,求出理想时机,以寻求发展合理的自我时机控制能力.

  • 标签: 控制能力 时机 反应时间 距离测定器 手动 距离误差
  • 简介:邪教问题促使人们意识到,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验证的能力实际上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脆弱得多,人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互相影响。历史上积累了许多影响别人的方法,这种影响作用于思想,或是使之更明白,更有主见,更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或是使之更迷惑,更失去主见,更远离客观实际。教育是其中最不使人迷惑的方法;而广告、宣传、思想灌输、思想改造等都可能使人迷惑,精神控制就是其中最极端的情况。

  • 标签: “法轮功”邪教 精神控制 超自然力量崇拜 迷信思想 群体效应 邪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