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解析生育性别选择的概念出发全面揭示了生育性别选择中的性别伦理问题,从性别伦理的独特视角对其作出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规制生育性别选择,消除性别歧视,构建合理生育伦理秩序的性别伦理策略。

  • 标签: 生育性别选择 性别伦理 妇女赋权
  • 简介:<正>目前儿童性别差异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而且也为儿童进行有差异的、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依据。那么,如何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进行教育,弥补男女儿童心理因素中各自的弱点,发展各自的优势,使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问题就更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了解儿童心理的性别差异是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基础国内外许多观察、研究的结果表明:男女儿童在感知、言语、思维、情感、气质、性格

  • 标签: 儿童心理学 教育学家 国内外 兴趣 性别差异 抽象思维
  • 简介:<正>想生男孩或女孩,在人口学理论中称为生育性别偏好。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生育方面,实际上指的是偏好生男孩,不愿生女孩的生育观。这种偏好实际上反映了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那些迫害、摧残、遗弃女孩的行为就是在这种道德意识驱使下产生的。(一)在道德观念方面,重男轻女者持一种以生男为荣,以生女为耻的荣辱观。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情

  • 标签: 性别偏好 人口学理论 生育观 社会经济条件 家庭成员 婚姻方式
  • 简介:Jessor曾提出问题行为理论,认为可用一个公共因素解释青少年的饮酒、性行为、违纪等问题行为。本文试图利用吸烟、饮酒、性活动、违纪四项指标,以验证型因素分析方法,对问题行为的单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各种问题行为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初高中男女生的问题行为都可以用一个公共因素解释;并且除性活动在公共因素上的负荷为初中女生略高外,其余的负荷系数在初高中男女学生之间是不变的。本研究不仅在中国青少年中验证了问题行为的单因素结构,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 标签: 问题行为 因素结构 因素不变性 青少年
  • 简介:自心理学领域的性别角色研究兴起至今,已是百年有余。这条跨越世纪的研究之路先后经历了男女智力差异、男女人格特质、双性化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历史阶段,孕育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将重点介绍性别角色的主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以及性别角色的主要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并浅谈伴随社会变革出现的传统性别观念弱化等社会现象,就当前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前景予以讨论。

  • 标签: 性别角色 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 性别图式 性别角色量表
  • 简介:情绪作为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组织功能、适应功能、信号功能与动机功能。情绪识别是一种基本的情绪能力,识别他人的情绪对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预测他人的行为,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情绪识别的脑机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对不同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效价的识别。本文使用E—prime软件对不同性别的被试(男、女)呈现人脸图片,使其对不同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人脸图片在电脑上做出按键反应并记录反应时,以探讨不同被试性别对情绪识别的影响。

  • 标签: 性别 情绪识别
  • 简介:文章介绍了心理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关于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同观点。其中,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观点,认为:环境结构、模仿、观察学习等影响了性别概念的形成和获得,从而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

  • 标签: 角色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角色 社会学理论
  • 简介: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 标签: 面孔加工 性别差异 自我性别偏见 记忆能力
  • 简介:研究应用投资游戏任务及其变式,探讨了任务类型与性别属性对人际交往过程中信任给予和信任维持的影响。24名被试(平均年龄为20.41±1.99)通过轮组,完成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投资游戏任务。通过对投资比、返还比及其关系的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1)在风险任务中,不同性剐信任者的信任给予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信任对象的性别属性对信任者的信任给予也存在显著性影响。(2)在无风险任务中,性别属性对信任时象的信任维持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而信任者的信任给予对信任对象的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性别属性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与任务的风险性有关。

  • 标签: 任务类型 性别 人际信任
  • 简介:以35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为被观察对象.采用录像观察法考察了幼儿自由游戏行为的类型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在儿童的社会参与范畴游戏中,平行游戏最多,其次是集体游戏和单独游戏,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儿童的认知游戏中自多到少依次为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机能游戏和规则游戏,而且在机能游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的同性别的社会互动对象显著多于异性别的社会互动对象。这说明儿童的自由游戏行为与其性别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幼儿 社会参与范畴游戏 认知游戏 性别差异
  • 简介:为了了解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个体性别角色、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性别、个体性别角色(分为传统性别角色和非传统性别角色)、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可以通过女性自主性意识间接-影响受众对广告中女性模特被冒犯性描述的知觉,进而影响受众对企业的负面评价和购买欲望;研究同时发现年龄可以直接-预测受众的购买欲望.

  • 标签: 性别角色定型 广告 女性自主性意识
  • 简介:近年来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探讨成了刻板印象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方向,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新课题。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是指人们对职业进行性别划分和性别归类的趋向。目前国内此方面的研究相当有限,采用的实验和调查研究也停留在起步阶段。本文对职业性别刻扳印象研究的模型及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大学生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IAT)
  • 简介:本研究采用“识别一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 标签: 面孔识别 性别判断 表情判断
  • 简介: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傣泐全民信仰的宗教,其教义中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男洁女污,这种宗教的性别观念与傣泐男贵女贱的传统性别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本文运用人类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透过南传佛教的教义与实践层面,揭示其社会性别制度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文章还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南传佛教的保存与如何消除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问题。

  • 标签: 南传上座部佛教 性别歧视 女性能动性 社会性别分析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二、四、六年级小学生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的表现特征。结果表明,在言语记忆能力和言语阅读理解能力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而言语表达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言语优势在四年级开始明显化,其发展倾向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 标签: 性别差异 言语能力 效应值 变异率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三学生的性别和学习计划对学习倦怠感的影响,为高三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学习计划调查量表”,对中山市某市直属重点高中全体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的低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男生的生理耗竭得分显著低于女生;(3)男生和女生在师生疏离、情绪耗竭和学习倦怠总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4)有计划学生的学习倦怠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无计划学生。

  • 标签: 高三学生 学习倦怠 性别差异 学习计划
  • 简介: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BSRI)自1974年发表后,就被广泛应用于个体性别角色以及做与个体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中,但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论证的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BSRI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以及西亚的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使用情况,以期为BSRI的应用以及做与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BSRI 性别角色 跨文化一致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行为的调查,考察了性别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网络名的使用、与网友的交往情况、对交往对象的知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网络交往行为中性别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显著。很多交往方式仍然受到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惯性影响,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因素的作用,已经使传统的影响慢慢变弱。

  • 标签: 大学生 网络交往行为 性别差异 调查研究 心理压力 交往方式
  • 简介:本研究以高中生性别角色同化的现状以及各性别角色的人际关系水平为研究内容,其中,高中生性别角色同化的现状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一50)进行研究,在此之上结合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水平状况,并由此进行分析与讨论。

  • 标签: 高中生 性别角色 人际关系水平
  • 简介: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并设计相应的态度量表进行外显的态度测量,采用2(男\女)*2(文科\理科)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学生之中,并且刻板印象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2)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学科差异非常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3)对于与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对应的外显态度,学科与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4)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与其相对应的外显态度间相关不显著,二者存在着分离。

  • 标签: 内隐联想测验 IAT 性别 学科 刻板印象 内隐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