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学的第一要素,又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生成的重要条件。了解了文学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学语言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层次、文学语言的类型及其特点,才能认识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性,深入把握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 艺术门类 价值生成 构成要素 文学创作
  • 简介:就在路易·波拿到达登-登之前,这个小城就布满了装扮成艺术家和花花公子的法国密探、警察和宪兵。他们从他在火车站下车开始,一路尾随到他下塌的斯蒂凡妮·贝饭店,当他有几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们就狂呼乱叫,虽然他们的“皇帝万岁”的欢呼声常常被德国旁观者的嘘声所淹没。在皇帝的随从中,弗略里将军和法伊将军令人生厌的粗俗相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位有着猫头鹰一样的眼睛和鹦鹉一样的鼻子的主人公的出场效果,与他的滑稽使团相呼应,他还穿上了那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灰色外衣。他与摄政王的私下会谈只持续了45分钟,而在与霍亨索伦王朝其他权贵的全部会谈中,他都不得不同时面对全体德意志小君主,因此很难有机会就重大事务进行交易。在离开巴黎之前,

  • 标签: 历史意义 路易·波拿巴 巴登-巴登会议 卡·马克思 财政预算案
  • 简介:经文:徒4:36-37据圣经记载,巴黎是一个利末人,原名“约琴”,就是"增添"的意思(参创30:24),但其他的使徒却称他为,意思就是"劝慰子"(徒4:36).

  • 标签: 巴拿巴 基督教 耶路撒冷教会 宗教信仰
  • 简介:今年,是全国苗族文学创立五十周年,使我回忆起已离开人世五个年头、为苗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并在苗族文化的挖掘、开发、征集、整理、教学、推广、普及诸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苗族文字语言学家——杨通胜老师。

  • 标签: 苗族文化 语言学家 文学 怀念 精力
  • 简介: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最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其成功的文学语言——北满地区方言的运用:运用其特有的事物名称、表达方式和歇后语等,使小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其社会风气貌。不仅文学创作应借鉴其经验,学术论文的写作也应从中受到启发。

  • 标签: 《暴风骤雨》 黑土地 东北方言 歇后语 学术著作 周立波
  • 简介:经文:创11:1—9一、语言的变乱别塔的故事因小见大;这未必是历史语言学教程,却不失为语言学发达之前世人作的信仰之旅——探索繁复的语言现象背后的奥秘。语言其实是文化的缩影,不仅可以用来载道言志,更能表情达意,反映特定文化的品格以及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气派。

  • 标签: 巴别塔 民族语言 历史语言学 中华民族 语言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
  • 简介:渝舞作为武舞,是人在生存危机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巫术功能和祖先、图腾崇拜性质的原始宗教仪式,渝舞这种仪式又直观地表现为"执杖而舞"的艺术形式。兵器是渝舞的主要道具。其兵器种类与范式受中原文化的映射,但因区域环境条件的影响,颇具地方特色。人们所执兵器道具对族战士在战事方面起精神支撑作用,这些图像、符号当具有某种吉祥护身的"神符"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渝舞舞蹈道具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 标签: 巴渝舞 舞蹈道具 道具艺术
  • 简介:邓殿臣先生的《“利三藏”略说》,从“利三藏”的集成、特点、主要内容和几种字体的“利三藏”、几种语言的译本以及译介、研究“利三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述说了南传“利三藏”,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方便。

  • 标签: 南传大藏经 上座部 律藏 第二次结集 巴利语 摩晒陀
  • 简介:宗喀(1357-1419),十五世纪初西藏佛教的改革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青海西宁湟中县鲁沙尔人(今塔尔寺一带).湟中,藏语称为宗喀,故名宗喀.宗喀兄弟6人,他居第4.父名达惹哈伽鲁嘣格,属藏族的默族,是元朝兼管当地军民政务的达鲁花赤,是个较有实力的地方官员.他为人仁和,济贫救苦,敬信三宝,常诵.母名馨萨阿,属藏族的兴族,其本性贤善,信仰佛法,常持六字明咒,行善修,远离邪恶.

  • 标签: 喀巴大师 宗喀巴 西藏 佛教 生平事迹 戒律
  • 简介:“利”,意思是空头盈余,高额利息。伊斯兰教初期,禁止“利”系专对阿拉伯蒙昧时期遗留并风行的高利贷而言。“利”的形式大致有:1.甲向乙购物,双方言明限期付款,到期甲却不能付,则协商延缓支付,但要比原货款增加数额,其增加部分即是“利”。2.债主与借贷者立字协议,贷款有一定期限,并商定利率,按月计息,偿期一到,借贷者应将本利一并还清。借贷者如不能按期归还,则要将所欠本利悉数转为新的本

  • 标签: 蒙昧时期 高额利息 借贷者 穆圣 高利贷者 《古兰经》
  • 简介:2002年8月16日是天堂寺的节日。这天,天堂寺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寺院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彩旗飘扬,法号震天,香烟弥漫,经声朗朗,人山人海。

  • 标签: 山人 神秘 天堂 欢乐 寺院 宗喀巴
  • 简介:别塔的故事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旧约故事之一。当时人们联合起来希望建造通天高塔,但是上帝通过变乱语言,阻止了人类的计划。通常我们从这个故事看到的是上帝对人类骄傲自大的惩罚,但这段经文更想向我们传递的也许是上帝拯救的信息。一、确有此塔?别塔是像金字塔、长城等古建筑一样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吗?抑或只是一个寓意故事,是一个传说?笔者的观点,更多地倾向于它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建筑。

  • 标签: 巴别塔 惩罚 历史建筑 真实存在 故事 上帝
  • 简介:大成就者毗瓦是萨迦道果①的传承祖师,佛教史上公认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大乘要道密集》中对尊者有这样的赞颂:“善能逆流恒河水,饮酒定日现威猛,圣尊名号毗瓦,我等至诚敬顶礼。”

  • 标签: 祖师 十四大 佛教史 成就 大乘 诚敬
  • 简介:"无分别"说是八世纪晚期"吐蕃僧诤"中汉僧的代表人物摩诃衍的主要主张,它在当时和后世的藏传佛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宗喀大师在中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彻底的破斥,从而维护了他所强调的智慧方便双修、止观双运等法门,并重新解释了大乘经典中关于"无分别"的经文.随着宗喀大师对"无分别"说破斥的展开,汉藏佛教的某些分歧也徐徐展开.

  • 标签: 宗喀巴 藏传佛教 “无分别”说 大乘经 摩诃衍
  • 简介:宗喀的显密判教观不仅是关于教法体系判定的,而且是他佛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显密判教观中存在着大量的独到见解,这主要包括:一、大悲心是推动修法者由小乘门入大乘门、由大乘门入密乘的唯一动力。二、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方便法门上;同时,显密教法的区别也是如此。这不是意味着“无我”空慧不重要,而是说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三、从佛果上看,小乘、大乘(包括密乘)皆是成佛方便,都可以导引修行者入佛地,区别在于速度的迟、疾不同。四、密教四部的判教主要依据对“贪欲即道”的不同领悟和相续中产生的空见和天瑜伽功能的胜、劣而分为四种。通过对宗喀显密判教观的分析,可以发掘出格鲁派人对密法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及特色的认识。

  • 标签: 宗喀巴 显密 判教标准
  • 简介:阿契·J·姆(ArchieJBahm)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比较哲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印度和西方哲学的宏观比较,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1958)、《佛陀的哲学》(1958)、《瑜珈——终极的和谐》(1961)、《世界现存宗教》(1964)、《孔子精神》(1969)、《薄伽梵歌——黑天的智慧》(1970)、《比较哲学——西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比较》(1977)、《美国哲学家通讯录》(1990)等十六部专著。译者从他的著作《孔子精神》、《比较哲学》、《世界现存宗教》儒教章中摘译了部分论孔子的言论,稍加编排,供中国学者和读者参考。

  • 标签: 宗教理想 印度 佛教 道教 公元前 比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