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经典西方马克主义反对第二国际和苏俄马克主义对马克主义哲学的经济决定论式的解释,强调应当在近代哲学的断裂点上阐释马克主义哲学的特质。他们从探索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这一目的出发,要求发挥马克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由此形成了西方形态的马克主义哲学解释。其理论主题主要集中于马克主义哲学本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由此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论题,并对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受研究范式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国学术界对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强化对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理论论题 理论贡献 理论效应
  • 简介:马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马克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而严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和实践马克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理论 当代意义
  • 简介:毛泽东在艰苦的文化学习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勇于斗争的同时心怀温热柔软、志存高远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海纳百川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其治国理实践活动。

  • 标签: 毛泽东 治国理政 个性特征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推进。首先,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规模拓展提升,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至273个。二是学科体系建立健全,已在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围内形成了所属的七个二级学科。三是引领作用得到凸显,体现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各群体思想的引领上。其次,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研究的立场坚定鲜明,研究立场除了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学科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前者是就学科的主体性而言的,后者则是就学科的合理性而言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改革开放 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研究范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群体
  • 简介:马克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科学地指出了产生腐败的社会根源和消除腐败的基本途径。以马克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保持廉洁、反对腐败'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始终不变的立党方针。党执政近70年,在不同时期,总是根据马克主义反腐败思想,紧密结合反腐败斗争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反腐败理论,有效地指导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时代,胜利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反腐败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如磐石的反腐败决心,持续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系统反腐的社会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反腐败
  • 简介:2019年1月19日上午,《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以下简称《学科研究》)编委会201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学科研究》编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学科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等《学科研究》编委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社出版事业部主任马雷主持。会议总结了2018年《学科研究》的工作,充分听取了与会编委们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2019年《学科研究》的工作思路和方向。会议强调,《学科研究》将继续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精品刊物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发挥在马克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编委会 科研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为了认真总结2018年度工作,全方面汲取编委会专家对刊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1月19日上午,《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以下简称《学科研究》)编委会201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学科研究》编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学科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等《学科研究》编委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社出版事业部主任马雷主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编委会 科研 打造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恩格斯晚年对马克主义发展史作出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重读"马克是其中首要的开创性研究。"重读"马克,是指恩格斯晚年在重新出版马克著作时,以撰写"导言"或"引言"的方式,在对马克著作的"重新"读解中,再现马克思思想历史的真实过程和科学内涵。"重读"马克的意义,一是阐明这些著作在马克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对这些著作中的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作出阐释;二是阐明这些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中的意义,对这些著作在马克主义发展史中的意义作出研究;三是对马克思思想作出适合于时代变化要求的新的理解,对面向"新的历史纪元"的马克主义作出新的阐释。"重读"马克,奠定了马克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理依循,对马克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思想资源作了深湛研究。

  • 标签: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重读”马克思 学理依循 思想资源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国外马克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入中国,对其研究已成为当今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最为繁荣的领域,具体表现在:对国外马克主义历史的研究特别繁荣;研究紧跟最新发展,日益贴近前沿;研究机构日益壮大,特色越趋明显;中国开始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国外马克主义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重马克主义正统性的奠基阶段;以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理解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分化阶段;1968年之后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以各种新社会运动为基础,出现了诸如生态学马克主义、女性主义马克主义、后马克主义、族性马克主义、后殖民理论、世界体系论等各种思潮,进一步释放了马克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潜能。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历史 20世纪80年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状 中国哲学
  • 简介:在科学对待马克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为全党树立了典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主义不动摇,坚信马克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强调要加强马克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完整、准确地阐释了马克主义,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主义"的问题,坚决批驳各种非马克主义的错误思想倾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强调马克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对待马克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深刻启示。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一种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内涵丰富的鲜活教材,也是构成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把红色经典有效地纳入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等举措,有利于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也是实现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价值的必经之路。

  • 标签: 红色文化 经典艺术 设计课程 途径和方法
  • 简介: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虚拟资本这个概念是马克在分析资本的具体形式时提出来的,并且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论述。之所以称之为'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是想象或者虚构出来的、没有价值的,但是却能够给它的持有者带来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是资本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有效形式。虚拟资本的产生没有改变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但是却改变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方式。'虚''实'并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虚''实'关系、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加强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资本论》 虚拟资本 政治经济学
  • 简介:市民社会正义是一种底线道德权利要求,旨在确保社会成员互不伤害,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马克从互利、自主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批判。从互利来看,市民社会的生产领域呈现的是资本财富的增值与工人阶级的贫困,权利与权利相对抗;从自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商品等物的形式中介发生关系,这一关系呈现为类似自然界的盲目运动规律,物支配人;从自我实现来看,工人在生产领域屈从于资本的强力,受到必然时间的限制,劳动成为谋生手段,人的自我实现理想成为梦幻。在马克这里,市民社会正义问题不再单纯是个体道德问题,本质上是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交织的问题,是与共同体命运相关的问题,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正义 互利 自主 自我实现
  • 简介:21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改变全球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马克主义的宏观语境.马克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总是钟情于成功的故事。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故事应当在中国,“中国”理所当然成为21世纪马克主义分析的基础。21世纪马克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西方的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在规避“现代性之痛”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的救赎;在摆脱西方话语路径依赖的条件下,形成原创性的中国现代性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21世纪 样本 西方话语 历史性变化
  • 简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4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而宽广的沃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党的理论创新体现了坚定的继承性、鲜明的实践性、突出的人民性、强烈的针对性和发展的包容性,将继续指导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更大胜利,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境界。

  • 标签: 改革开放 理论创新 特征 经验
  • 简介:《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 标签: 《身体诗学》 理论之后 身体转向 生态诗学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着力于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治国理的智慧,展现出了治国理的深厚文化底蕴,体现了对治国理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深刻的认识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从治国理文化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是处理文化传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重点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 标签: 治国理政 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 简介:什么是真正的马克主义者、如何做一个真正的马克主义者,是邓小平一生思考与实践的重大问题。他多次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主义者。从少立大志、接受共产主义洗礼到从戎报国,为国家民族独立而战斗;从“三下三上”、坚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到处变不惊、笃信马克主义是科学;从反对本本、强调实事求是,到矢志改革、推进中国对外开放事业,邓小平以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马克主义者”的胸怀与担当。新时代,我们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感受他做“真正的马克主义者”的崇高境界与追求,就是要做马克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持续不断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而执着努力。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 简介:《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 标签: 《莱茵报》时期 物质利益 社会关系 阶级对立 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