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巨噬细胞特征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A组,巨噬细胞组;B组,ADM(5 μg/μl)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C组,脂多糖(LPS,100 ng/ml)及γ-干扰素(IFN-γ)(10 ng/ml)联合诱导巨噬细胞组;D组,白细胞介素-4(IL-4,10 ng/ml)诱导巨噬细胞组;E组,LPS(100 ng/ml)及IFN-γ(10 ng/ml)联合诱导巨噬细胞后再与ADM(5 μg/μl)共培养组。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分化抗原86(CD86)、甘露糖受体(CD206)和精氨酸酶-1(Arg-1)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M1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CD86的表达在C组中最高(2.82±0.07、3.07±0.24,FiNOS=210.3,FCD86=85.6,P<0.01)。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的表达在D组中最高(3.30±0.26、3.23±0.32,FCD206=115.4,FArg-1=71.2,P<0.01)。B组与A组比较,M1M2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6,P>0.05)。E组与C组比较,M1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CD86的表达量下降,分别由C组的2.82±0.07、3.07±0.24下降到E组的2.21±0.10、1.96±0.04;而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的表达量增高,分别由C组的1.01±0.16、0.97±0.16上升到E组的1.87±0.14、1.91±0.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NOS=8.523,tCD86=7.702,tCD206=7.028,tArg-1=7.90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RT-PCR的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ADM有诱导巨噬细胞从M1M2极化的作用。

  • 标签: 脱细胞真皮基质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合成酶 CD2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吡非尼酮(PFD)对放射性肺纤维化(RILF)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动物放射研究平台对C57BL/6小鼠进行单次50 Gy X线的全胸照射,用药组小鼠于照射前2 h灌胃给予300 mg/kg PFD,此后每天灌胃一次直至150 d处死小鼠并提取肺组织,肺组织采用HE和Masson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巨噬细胞经PFD处理后,用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刺激,使其向M2极化,采用qPCR、WB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相关检测。结果PFD能显著抑制由X线诱导的肺内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组织纤维化形成,降低M2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实验也证实,PFD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向M2极化,表现为精氨酸酶-1和几丁质酶3样蛋白3表达的降低,这个过程主要与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的下调有关。结论PFD通过下调IRF4抑制巨噬细胞向M2极化,对RILF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标签: 吡非尼酮 放射性肺纤维化 巨噬细胞 干扰素调节因子4
  • 简介:摘要IgG4自身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IgG4-AID)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包括膜性肾病、天疱疮和重症肌无力等。该病主要特征是患者存在IgG4亚类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发现了多种IgG4-AID相关自身抗原,其主要存在于肾脏、皮肤、中枢以及外周神经系统、血液循环或血管系统等部位。相比IgG自身抗体,IgG4自身抗体对部分IgG4-AID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IgG4自身抗体在IgG4-AI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巨噬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价值。方法通过给予8周龄雄性Alms突变(foz/foz)小鼠高脂饮食6、8和10周,给予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7 d、3周和4周分别构建NASH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MCD对照饮食。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NASH模型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的F4/80 mRNA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对照组小鼠和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的巨噬细胞。lysM-Cre/DTR转基因小鼠予MCD饮食5周后,分为转基因实验组(给予白喉毒素清除巨噬细胞)和转基因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注射)。检测转基因实验组和转基因对照组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并对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炎症评分。通过细胞因子分析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巨噬细胞调节NASH中炎症的作用机制。通过AML-12肝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与细胞共培养观察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氯膦酸脂质体清除野生和NASH模型小鼠中的巨噬细胞,证实其在NASH预防中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NASH模型foz/foz小鼠高脂饮食饲养6、8和10周时肝脏中的F4/80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49±0.19、1.70±0.15、1.93±0.04比1.05±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4.92、7.92,均P<0.05);NASH模型小鼠MCD饮食饲养7 d和3周时肝脏中的F4/80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2.70±0.99和3.08±1.71比1.00±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3.54,均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ASH模型小鼠MCD饲养4周时肝脏中F4/80+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1巨噬细胞增多,F4/80+CD206+的M2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清除后转基因实验组小鼠的炎症评分、肝脏甘油三酯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均低于转基因对照组[(0.69±0.32)分比(1.95±0.74)分、(43.97±13.24) g/mg比(63.09±14.85) g/mg、(24.84±6.21) nmol/mg比(37.91±8.91)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4、2.72、2.41,均P<0.05)。细胞因子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清除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IL)-12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的蛋白质水平(差异倍数分别为-3.98、-2.74,均P<0.05)。转基因实验组小鼠细胞核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蛋白质减少。体外研究发现RAW264.7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AML-12肝细胞中脂肪聚集;MCD培养基处理的AML-12肝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向M1极化。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后的野生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MCD诱导的NASH模型小鼠[(45.33±14.59) g/mg比(63.10±16.02) g/mg、(2.11±0.48) nmol/mg比(2.73±0.17)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2.73,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后的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的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肌醇需求酶-1α、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葡萄糖调节蛋白78、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未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的NASH模型小鼠(1.84±0.36比3.05±0.83、1.50±0.84比6.65±1.47、0.87±0.12比2.28±0.52、1.68±0.43比4.76±1.13、1.42±0.19比2.75±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5.28、4.56、4.41、2.85,均P<0.05)。结论NASH中巨噬细胞发生M1极化,并与肝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因子分泌、脂肪合成因子上调、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引起NASH进展。巨噬细胞清除剂氯膦酸脂质体是预防NASH潜在的新途径。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巨噬细胞 肝细胞 转基因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刺激对LPS诱导M1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对照组(C组)、LPS组和LPS+电刺激组(LE组)。C组常规培养24 h,LPS组和LE组加入浓度为100 ng/ml的LPS培养基孵育24 h,LE组于LPS孵育前给予100 mV/mm的直流电刺激4 h。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和IL-1β浓度;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1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CD32和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细胞CD32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LPS组和LE组上清液TNF-α和IL-1β浓度升高,细胞CD32和iNOS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LPS组相比,LE组上清液TNF-α和IL-1β浓度降低,细胞CD32和iNOS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电刺激可抑制LPS诱导M1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 标签: 电刺激 脂多糖类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4M1E管理法降低医院住院药房夜班药师工作差错率的效果。方法 我院药剂科于2021年7月起在住院药房实施4M1E管理,选择2021年1-6月(实施前)和 2021年7-12月(实施后)的工作质量资料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药师夜班期间药品调剂差错率、近似错误发生率以及药师工作满意度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药师的药品调剂差错率、近似错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4M1E管理法 住院药房 夜班 差错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SSc是一种以血管病变、皮肤和内脏纤维化、免疫调节紊乱为特征的慢性、多系统自身免疫病,其10年生存率约为66%,且伴随内脏受侵犯生存率骤降为38%。首要死因是肺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如何破解SSc纤维化难题,是降低SSc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巨噬细胞极化可以分化两种表型,促进炎症M1表型和消炎、伤口愈合M2表型。近年来研究表明,M2巨噬细胞通过促进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和TGF-β合成增加,在SSc纤维化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替代激活可以降低SSc纤维化,有望为预防SSc纤维化探索新的思路和的治疗靶点。

  • 标签: 巨噬细胞 硬化病,系统性 纤维化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常见、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之一,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5位,肝癌的各种治疗措施疗效不佳。M2丙酮酸激酶作为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它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增殖、转移、诊断、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与肝癌药物治疗的耐药和放射线抗拒也有关联,采用多种途径靶向调控肝癌细胞的M2丙酮酸激酶,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个新方向。

  • 标签: 肝细胞癌 M2型丙酮酸激酶
  • 作者: 刘芳远 冯学敏 季晓磊 苏秀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 010010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对肝癌进行聚类分并构建模型评估预后风险。方法基于13个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使用一致性聚类分析对来自TCGA数据库的肝癌患者进行分,并对所得亚型的功能和预后意义进行研究。进一步筛选标记基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用于评估肝癌患者的预后。结果基于m6A甲基化调节基因进行分所得到的2个亚组在肝癌患者预后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并在预后较差的亚组中筛选得到了38个在肝癌中与m6A甲基化相关的预后标志物;利用单因素cox分析鉴定出2个与肝癌不良预后有关的m6A调节基因:YTHDF1和YTHDF2(风险比>1,P<0.05);通过Lasso回归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肝癌患者4年内的预后状态(4年和3年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5、0.669),并使用来自亚洲肝癌患者的数据集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此研究为基于m6A甲基化的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且风险预测模型可以用于评估肝癌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

  • 标签: 肝癌 甲基化 评估模型 N6-甲基腺苷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稳定的KIR2DS4基因测序分法并研究KIR2DS4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P)分析法对222名随机中国汉族个体基因组中的KIR2DS4基因进行阴阳性初筛鉴定,对KIR2DS4阳性的标本采用高保真、长片段PCR测序分技术(PCR-sequence based typing, PCR,PCR-SBT)对KIR2DS4基因的第4、5外显子的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及分。结果建立的PCR-SBT方法成功扩增出KIR2DS4基因的第4、5外显子序列,长度达3.2 kb。探究中国汉族人群中KIR2DS4等位基因及频率。检出KIR2DS4阳性个体为209个,阳性率为94.1%。测序分共发现12种基因和7种等位基因,6种已知的等位基因及其检出频率为:KIR2DS4*00101/011(180次,81.1%), KIR2DS4*010(53次,23.9%),KIR2DS4*004(34次,15.3%), KIR2DS4*003(15次和6.8%), KIR2DS4*006(2次,0.9%)以及KIR2DS4*015(1次,0.5%)。发现并鉴定一个新等位基因KIR2DS4*016,与其最相近的等位基因KIR2DS4*010区别在第5外显子,KIR2DS4*010的第5外显子是22 bp缺失,而KIR2DS4*016的第5外显子为完整型。该新等位基因在受检人群中被发现3次,频率为1.4%,并非罕见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序列已向GenBank(登录号:KC414890)及IPD-KIR数据库(提交号:IWS40001804)提交,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HLA系统命名因子委员会的命名。结论本文中我们成功建立了KIR2DS4基因4、5外显子测序分方法,并对其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探究,发现了新的KIR2DS4等位基因,丰富了中国汉族人群KIR2DS4基因多态性数据。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基因KIR2DS4 测序分型 多态性 新等位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国轮状病毒A组G2P[4]流行株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采用轮状病毒抗原胶体金法筛查56份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对阳性样本VP7和VP4基因测序确定其G和P基因型别,并接种至MA-104细胞,持续传代。运用SDS-PAGE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嗜斑实验和电镜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检出轮状病毒阳性样本46份,测序确定G2P [4]2株,细胞培养盲传5代,嗜斑纯化后G2P[4]毒株RNA PAGE电泳图呈DS-1株轮状病毒的(4:2:3:2)形态,电镜下呈车轮状形态,轮廓清晰,病毒滴度随时间变化逐步上升。结论成功从粪便样本中分离和培养出G2P[4]A组轮状病毒。

  • 标签: 轮状病毒 分离培养 PAGE电泳 电镜 生长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泌体在M1小胶质细胞诱发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加入脂多糖100 ng/ml和干扰素-γ 20 ng/ml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为M1表型。收集M1小胶质细胞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将生长良好的N2a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对照组(C组)、M1小胶质细胞组(M组)、外泌体组(E组)和外泌体抑制剂+M1小胶质细胞组(G+M组)。C组常规培养24 h;M组加入M1小胶质细胞上清液培养24 h;E组加入M1小胶质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培养24 h;G+M组于M1小胶质细胞加入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培养24 h后,取上清液,加入到N2a细胞中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N2a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法检测Bcl-2和Bax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M组比较,G+M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Bcl-2及其mRNA表达上调,Bax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E组和M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1小胶质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介导神经元损伤。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选用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进行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在护理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服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重症护理应用至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重症护理干预 研究组 观察组
  • 简介:摘要神经素4(NRG4)是一种新型脂肪因子,其在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NRG4与2糖尿病(T2DM)及冠心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RG4有望成为T2DM及冠心病发生发展风险的新型预测因子。该文就NRG4与T2DM及冠心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2型 冠心病 神经素4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怀疑为腓骨肌萎缩症的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该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PRX基因(NM_181882)存在c.52G>T(p.Glu18X)和c.1390C>T(p.Arg464X)复合杂合变异,患儿父亲携带c.52G>T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1390C>T杂合变异,表明患儿的2个变异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c.52G>T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52G>T(p.Glu18X)和c.1390C>T(p.Arg464X)均被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M3,PVS1+PM3-Strong+PM2+BS2)。结论PRX基因c.52G>T(p.Glu18X)和c.1390C>T(p.Arg464X)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PRX基因变异谱。

  • 标签: Charcot-Marie-Tooth病 PRX基因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磷脂酶A2受体(PLA2R)阳性的原发性膜性肾病(PMN)患儿的临床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经肾活检确诊为PMN的69例患儿资料,包括男40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14.86岁。根据肾脏病理免疫荧光PLA2R是否阳性,分为PLA2R阳性组和PLA2R阴性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2组患儿的远期肾脏生存率和累积缓解率。结果共纳入69例P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的阳性率分别为53.6%(37例)和82.6%(57例)。PLA2R阳性组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患儿比例较PLA2R阴性组高[55例(96.5%)比9例(75.0%)],血尿素氮水平高于PLA2R阴性组[1.14(0.93,1.54) mg/L比0.80(0.44,1.18) mg/L],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162.26(139.81,185.53) mL/(min·1.73 m2)比199.52(157.58,212.01) mL/(min·1.73 m2)]和血IgG[3.58(2.50,5.43) g/L比5.14(4.35,6.03) g/L]低于PLA2R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9、0.034、0.016)。PLA2R阴性组患儿的累积缓解率较PLA2R阳性组高(P<0.001)。24 h尿蛋白≥50 mg/kg(HR=0.119,95%CI:0.021~0.595,P=0.010)是肾脏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LA2R(HR=0.263,95%CI:0.125~0.551,P<0.001)和24 h尿蛋白≥50 mg/kg(HR=0.568,95%CI:0.125~0.551,P=0.041)是尿蛋白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PLA2R(HR=1.020,95%CI:0.698~1.682,P=0.656)与肾脏预后无关。结论PLA2R阳性的PMN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高于PLA2R阴性者。PLA2R阴性的PMN患儿的远期累积缓解率高于PLA2R阳性者。

  • 标签: 膜性肾病,原发性 M型磷脂酶A2受体 预后 临床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人类疱疹病毒4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三科收治的30例EBV-HLH患儿,男15例,女15例,年龄(3.5±2.6)岁,年龄范围为8个月29 d~11岁1个月。根据早期预后(发病30 d结局)分为存活组与病死组,存活组患儿23例,病死组患儿7例。收集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最高体温、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血浆人类疱疹病毒4脱氧核糖核酸定量(EBV-DNA)水平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浆膜腔积液、支气管肺炎发生率。选取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纳入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EBV-HLH患儿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选取其最佳截断值。结果对病死组和存活组的观察指标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最高体温、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EBV-DNA水平,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浆膜腔积液、支气管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0.61±0.34)×109/L]、白蛋白[30.4(26.2,34.2)g/L]、纤维蛋白原[(1.26±0.56)g/L]水平高于病死组[(0.31±0.26)×109/L、24.0(22.1,27.0)g/L、(0.68±0.37)g/L],ALT[171(105,312)g/L]、AST[351(199,758)U/L]、LDH[1 929(1 081,2 868)U/L]水平低于病死组[559(318,894)g/L、2 319(1 268,3 556)U/L、10 750(3 500,13 17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有2个,分别是AST水平[OR=1.001,95%CI(1.001~1.002)]、中性粒细胞计数[OR=0.001,95%CI(0~0.501)]。采用ROC曲线对AST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最佳截断值测定。结果显示,AST水平的曲线下面积是0.919(95%CI为0.814~1.00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是0.773(95%CI为0.585~0.961)。AST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截断值分别为1 224.500 U/L、0.285×109/L时,约登指数最大,其灵敏度分别为85.7%、87.0%,特异度分别为91.3%、57.1%。结论EBV-HLH早期病死率高,AST≥1 224.5 U/L、中性粒细胞计数≤0.285×109/L提示早期预后不佳。在疾病早期识别出可能预后不佳的患儿,从而开展个体化的分层治疗,对EBV-HLH患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人类疱疹病毒4型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 早期预后 危险因素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来自山西省长治市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SPAST基因新变异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该变异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明确该家系患者的致病性原因。方法2019年10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收集一个HSP家系,抽取先证者及其他8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各2 ml,提取血标本中的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先证者的痉挛性截瘫相关疾病的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利用HGMD、1000G、OMIM等数据库及PolyPhen2、SIFT等软件对可疑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一步筛选NGS检测后仍为阴性的患者的总缺失/重复变异,并对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家系内Sanger测序验证以便明确变异位点在该家系内的共分离情况。最后,参考最新版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详细分析以明确致病性。结果该HSP家系共4代47名成员,有10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44岁之间。先证者的女儿仅查体可见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余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双下肢痉挛、无力。通过NGS检测技术筛出了2个可疑变异,即SPAST基因c.1057_1058insCC(p.Leu354HisfsTer11)移码变异和DCTN1 基因c.2213A>G(p.Gln738Arg)错义变异。利用Sanger测序对家系进行验证,结果提示该家系受影响的患病成员(先证者的父亲、弟弟、儿子、女儿)均检测到SPAST基因c.1057_1058insCC(p.Leu354HisfsTer11)移码变异,未受影响的正常成员(先证者的妻子、母亲、妹妹、弟媳)均未检测到该变异。而该家系未受影响的正常成员先证者的母亲检测到DCTN1 基因c.2213A>G(p.Gln738Arg)错义变异,余7名成员均未检测到该变异。另外,MLPA结果提示未发现受检者基因存在大片段变异。结论该HSP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结果均高度符合单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SPG4),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PAST基因c.1057_1058insCC(p.Leu354HisfsTer11)移码变异在该SPG4家系成员中存在共分离,是该HSP-SPG4家系患者的致病性原因,且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突变 序列分析,DNA
  • 简介:【摘要】目的:将2糖尿病患者应用DPP-4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糖尿病患者30例,将入选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进行护理研究,其中包括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添加DPP-4抑制剂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糖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均已得到显著提升,患者的负性情绪与对照组相比也得到显著改善,最终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以明显提高,组间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添加DPP-4抑制剂,可有效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及血脂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DPP-4抑制剂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