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组织芯片手工制作方法。方法3M硅胶条按包埋模具内径修剪到合适大小,底面粘贴在模具上,另一面按照组织芯的孔径宽度,修剪出合适宽度的条状粘贴带。将组织芯按顺序逐一粘贴在条状粘贴带上,包埋模具内缓慢注入液态热蜡,待热蜡与组织芯完全融合后,加盖包埋框注满液态热蜡,待冷却后剥离便制成蜡块。结果本研究制作出的组织芯片各个位点清晰可见,排列整齐,组织芯与石蜡结合紧密,未见气泡产生。对比常规HE染色,结果无差异,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常规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对比,各指标的染色强度和特异性均无差异。结论使用粘贴固定包埋的方法来制作组织芯片,与传统相比,方法便捷的同时,组织芯与周围蜡融合的更加紧密,切片质量更高,因此此方法可以在基层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类器官模型在发育生理学研究、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类器官培养方式操作繁复、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复现体内生理/病理微环境,导致获得的类器官产量低、均一性差、成熟度低,难以满足研究及应用需求。作为一种精确操控微量流体的新兴技术,微流控芯片既可对类器官培养的微环境因素(如生化因子浓度、流体剪切力、营养供应等)进行精确控制,也能够与微加工技术、传感技术等集成以构建器官特异性微环境并实现对类器官的连续监测,有望替代传统培养方式,使类器官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综述系统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不同来源的类器官的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类器官 微流控芯片 疾病模型 药物测试
  • 简介:摘要:中药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来源广、价格低、毒副作用小等方面的优点。但中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成分复杂(包含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甚至有毒成分)、给药方式单一、药物生物利用率低、用药过程中易产生毒副作用(如耐药性、肝毒、肾毒等)。这些缺点限制了中药的全球性推广。药物的性能与其表界面结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开始将纳米技术应用与于中药的研发,将中药可控制备成具有特定微结构和表面性质的药物。纳米中药是指采用纳米技术把中药方剂中的某一种药材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加工成为纳米级粒子。与传统中成药相比,纳米中药会提高药物在人体内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等,进而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更强的药效、更小的毒副作用,能直达靶向细胞和缓,缓控释作用更加突出。基于此,本文对纳米中药的作用原理进行概述,并对近年来纳米中药制备方法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 标签: 纳米技术 原理分析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胚胎体外培养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胚胎培养过程中理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胚胎质量。近年来,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胚胎动态培养以其强大的微流体和微小物质控制能力,可以显著改善胚胎的发育潜能,成为研究胚胎体外培养的新颖且有效方法,这是传统静态微液滴培养法所不能企及的。本文就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胚胎体外培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胚胎发育 微流控芯片 体外培养
  • 简介:摘要纳米抗体凭借其优越的靶向性、稳定性、溶解度及组织穿透能力,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中的热门靶向分子。多种基于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均已展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笔者主要介绍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标签: 分子探针 纳米抗体 放射免疫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肿瘤诊断
  • 简介:摘要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的最终治疗方式,但供体数量不足和免疫排斥等问题限制着移植手术的开展。纳米材料已被用于药物递送、影像学、组织修复等多个医学领域,一些研究者也开始着手开发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的纳米材料。药物递送载体是应用较多的纳米材料类型,使用聚乙二醇、脂肪酸、脂蛋白等作为纳米载体转运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药物用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进一步添加特异性抗体如CD3抗体等,可以使得纳米药物具有靶向性。纳米材料如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nanoparticles,SPION)被用作造影剂来提高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检测能力,辅助监测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心肌组织的浸润。此外,一些纳米线、纳米复合支架等耗材也被探索用于心脏手术。目前,纳米材料在心脏移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现就纳米材料在心脏移植中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纳米材料 心脏移植 纳米药物 免疫排斥反应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人们对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了解的越来越深刻,化学治疗也不断地向个人化肿瘤特异性医疗方面演变。而目前纳米粒子在癌症个人化医疗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前景。根据目前纳米粒子的重要发展趋势,阐述了目前纳米粒子在癌症个人化医疗上的开发现状和前景;根据我院的现实临床使用经验,阐述了纳米粒子在目前的现实临床使用状况。论文试图透过阐述有关纳米颗粒用作化疗药物载体的近期研究进展和目前的临床使用状况,结论纳米颗粒在癌症防治中的重要应用,并预测了其在未来可能的增长。

  • 标签: 纳米医学 肿瘤治疗 医学治疗
  • 简介:摘要:纳米注射剂可以充分克服传统注射剂在递送药物过程中不良反应、半衰期短以及药物溶解性低等问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纳米注射剂优势,提出了纳米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希望能够为相关单位与人员提供参考,不断促进纳米注射剂发展。

  • 标签: 纳米注射剂 仿制药 药学技术
  • 简介:摘要:利用纳米技术能够改善某些不易水解的物质,在生物融合的过程当中的溶解性,为提高生物利用率而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成为对药物难溶性物质成因研究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 标签: 药物制剂 纳米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利用纳米技术能够改善某些不易水解的物质,在生物融合的过程当中的溶解性,为提高生物利用率而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成为对药物难溶性物质成因研究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 标签: 药物制剂 纳米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纳米材料已应用于眼科治疗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强调纳米粒子及复合物的特性,先阐述了其在药物递送方面较成熟的应用,再综述了它们在再生医学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还讨论了纳米材料在眼科医学上应用的主要限制-稳定性、生物毒性和临床前-临床差异。在恰当的运输系统和运用场合开发高效、无毒的纳米材料,将为纳米材料在眼科治疗中的未来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 标签: 纳米结构 药物释放系统 再生 遗传载体 眼疾病
  • 简介:摘要鉴于目前一代测序通量低,二代测序读长短的限制,一种新的克服上述缺点的技术应运而生。基于纳米孔的三代测序技术不依赖DNA聚合酶的链式反应,通过识别电信号判别碱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目前在在感染性病原、传染病防控、遗传变异及肿瘤诊断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 标签: 分子诊断技术 纳米孔测序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与技术已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他们在口腔医学中的使用更改了原来原材料的成分和特性,开拓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治的有效途径,提升了医疗水平,产生了口腔医学改革创新和作用发展的新突破,呈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致力于探讨纳米材料的使用优点,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详细使用和市场前景。在阅读文章各种各样参考文献和研究基础理论的基本上,根据查看和汇总,从纳米材料的有关简述下手,对纳米材料的使用实现了探讨。纳米材料在口腔医学中的运用达到了诊疗要求,不但达到了大家对审美的追求,并且具备积极主动而重要的应用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纳米材料 口腔医学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和具体的应用方式来展开阐述。

  • 标签: 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 药物分析
  • 简介:摘要传统免疫学检测需依靠大型且昂贵的仪器和熟练的操作人员,测量时间较长,敏感性却较低,同时即时检测需求也在不断上涨,故而临床需要一种高敏感、高准确、快速、便携的即时诊断方式。微流控芯片具有高敏感、高通量、自动化等优点,与临床即时诊断需求相契合。基于微流控技术和免疫检测开发的微流控免疫芯片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感染性疾病抗原和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激素检测等领域成果突出。然而在芯片的研发过程中仍需克服许多难题,例如微流体的操纵、反应信号的收集和分析等。

  • 标签: 免疫学试验 微流控免疫芯片 即时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流控多重PCR芯片快速监测多种重要病原菌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患者200例,采集标本,选择微流控多重PCR芯片技术开展临床微生物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次共收集粪便标本120例,分别检出41株沙门菌,25株副溶血性弧菌,11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分别为34.17%、20.83%、9.17%。本次共收集脓液标本80例,分别检出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化脓性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8.75%、13.75%。微流控多重PCR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的特异性、敏感度较好。结论:在对多种重要病原菌进行检测时,采用微流控多重PCR芯片快速检测能进行精确定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微流控 多重PCR 芯片 快速监测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纳米材料技术与医学等学科广泛交叉融合,纳米医学材料为前列腺癌诊疗带来新机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纳米材料技术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纳米医学材料在分子探针成像技术和以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为基础的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在药物递送、靶向修饰、联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纳米医学材料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t=-7.752,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Z=-2.969,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t=-6.342,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t=-4.038,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t=-5.284,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t=-8.710,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Z=-3.621,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t=-5.249,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Z=-3.621,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Z=-3.616,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Z=-2.012,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Z=-3.604,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 标签: 肛瘘 猪小肠黏膜下层 纳米银 动物模型 愈合
  • 简介:摘要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因其能够有效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识别、攻击和消灭癌细胞而备受关注。然而,有限的免疫应答率和潜在的高毒性严重限制了其在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为此,专家们提出了以免疫治疗为中心的多模式联合治疗策略。其中,热疗以其能够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却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成为免疫治疗最适合的辅助疗法。而基于新兴纳米颗粒的光热疗法和磁热疗法则使得热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更为完美。因此,本综述将概述当前的热疗方法,探讨热疗激活全身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重点介绍光热疗法和磁热疗法协同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免疫治疗 热疗 纳米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