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给出了一个整形系统的设计实例,简化了高斯光束整形系统的光学设计;解释了高斯光束的形成原理;利用Zemax编写计算了坐标变换的ZPL宏指令;通过非球面透镜实验,证实了高斯光束的整形变化。仿真设计结果表明,输出光斑的光强均匀度高、能量损耗小、符合使用标准。且方法易于操作、计算简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光束整形 高斯光束 平顶光束
  • 简介:摘要锥光束乳腺CT(CBBCT)引导乳腺病变定位活体组织检查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迄今国内外应用较少。为规范CBBCT引导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CBBCT专家组及业内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针对CBBCT成像原理、CBBCT引导乳腺定位活体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指征、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达成专家共识,以期推动CBBCT引导乳腺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光束 活组织检查 导丝定位
  • 简介:本文针对具体的KrF准分子激光器输出光束,运用光楔对KrF激光光束分光测量,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了图像处理,测量了KrF激光光束的一维能量分布和远场发散角;在图像分析仪Magiscan(2)的基础上开发出二维能量密度分布的分析程度,具体计算了KrF激光光束剖面的能量密度分布的均匀性。

  • 标签: 激光光束 品质 光楔法 能量分布 远场发散角 均匀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BBCT)影像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致密类乳腺内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8月接受CBBCT增强检查并取得病理结果的106例致密类乳腺肿块患者(130个肿块)资料,作为训练集;自2020年8月起,前瞻性连续收集符合相同标准的49例患者(54个肿块)资料并作为验证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训练集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训练集中2组CBBCT影像特征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整体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诊断效能及模型中各个特征的诊断效能,并确定强化程度(ΔCT)的截断点。采用H-L法进行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绘制决策曲线(DCA)以验证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恶性组的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PE)、形状、边缘、分叶、毛刺、密度、钙化形态、ΔCT值、强化方式、伴有非肿块样强化、血管不对称增加(IIV)及周围血管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BPE、边缘、ΔCT值、IIV共4个特征进入logistic模型,构建的回归方程为:Logit(P′)=-8.510+0.830×BPE+0.822×边缘+1.919×ΔCT值+1.896×IIV。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P<0.001)、0.851(P=0.001)。训练集中BPE、边缘、ΔCT值、IIV 4个特征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5、0.711、0.712、0.775(P均<0.05);ΔCT鉴别良恶性肿块的最佳截断值为50.38 HU。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好(P=0.776)。DCA曲线示危险度阈值在0.05~0.97时,净获益率>0,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论以CBBCT影像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鉴别致密类乳腺内肿块的良恶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鉴别 回归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光束乳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锥光束乳腺CT、超声及钼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收集接受乳腺CBBCT、超声及钼靶检查并取得病灶病理结果的患者30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对CBBCT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CBBCT诊断乳腺疾病的灵敏度为三者最佳,但特异度最差,准确率则三者相同;CBBCT与病理的一致性不佳。结论CBBCT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病变 CBBCT 超声 钼靶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导丝定位法和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从而对其临床使用价值做出评估。方法:将在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XX医院并需实施PICC的15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本组使用盐水柱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对照组:本组使用导丝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观察两组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儿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为88.0%,对照组为76.0%,P<0.05。观察组75例患儿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为12.0%,P<0.05。结论:盐水柱定位法与导丝定位法相比,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中具有更高尖端到位精准率和更低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可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导丝定位法 盐水柱定位法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共享单车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许多城市都有大量的共享单车供人们使用。但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共享单车的定位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共享单车定位系统和车载GPS定位系统有相似之处,笔者基于车载GPS定位技术,分析共享单车的定位模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提高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遵循分组对照原则,随机选取我院需运用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48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研究两组每组24例,其中研究组在治疗期间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置管尖端到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尖端到位率更高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更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安全性。

  • 标签: PICC尖端定位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 治疗应用
  • 简介:目的比较面神经垂直段CT定位和解剖定位。方法15例开颅取脑后的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与前壁水平之间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与64层螺旋CT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9±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3.99±1.23)mm与(3.91±1.17)mm,(8.32±1.86)mm与(8.24±1.92)mm;两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面神经管 计算机断层摄影 人体测量
  • 简介:自制托槽定位器张卫兵,王林为保证托槽和颊面管位于牙面的一定部位,须用定位器帮助定位。取两根长14cm的1.2mm不锈钢丝,将末端锤扁磨成扁平状,并在末端弯制成“S”形状,横针距柄的垂直间距分别为3.5mm,4.0mm,4.5mm及5.0mm,将两根钢...

  • 标签: 托槽 颊面管 牙面 垂直间距 弯制 固定矫治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 标签: EKG定位技术 三向瓣膜式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不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更新技术水平,医学专家也越来越重视该项技术的专研与学习等,正是由于这些现象出现,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不仅安全性高、定位精准,还具有实时、高效性、辐射危害性小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尖端定位中不断发展与进步,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幸福指数等。本文主要从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发展、应用原理、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尖端定位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肺小结节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定位技术,观察组实施肺结节定位技术。对比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准确地定位肺小结节的位置,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及脱落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肺结节定位针 肺小结节 术前定位 作用
  • 简介:掌握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