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7
/ 2

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分析

王怀斌1   朱全2 

1.沭阳南关医院    江苏 宿迁  223600

2.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肺小结节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定位技术,观察组实施肺结节定位技术。对比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准确地定位肺小结节的位置,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及脱落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肺结节定位针;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作用

小结节是指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部病变,它们通常在胸部X射线或CT扫描中被发现[1]。尽管大多数小结节是良性的,但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恶性的,可能是肺癌的早期病变。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切除小结节来明确诊断是否为恶性肿瘤,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和转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2]。本研究分析了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汇总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沭阳县南关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患者为例展开研究,选取患者均为肺小结节病例,以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展开研究,共选取40例病例,以随机分组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14:6,患者中的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35岁,患者对应的年龄均值为(54.65±3.6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1:9,人员选取年龄范围最大71岁,最小38岁,均值为(54.78±3.57)岁。对比本次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均显示为P>0.05,表明此次研究患者均符合对照试验。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确诊为疑似恶性肺小结节,最大直径5-15mm;②均接受电视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③无明显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有使用抗凝药物史;②肺小结节直径大于15mm;③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或严重感染;④有原发肿瘤病史。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定位,方法为:操作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和常规消毒,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接下来,在CT引导下,使用一根特殊的针将导丝准确插入到小结节的位置,为后续的手术操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最后根据小结节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观察组采用肺结节定位针进行定位,方法为:利用CT扫描技术,来明确肺小结节的大小和位置。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并保持身体的稳定。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确保患者在整个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之后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使用定位针标记出定位点。接下来,对皮肤和肺组织进行穿刺,将定位针插入到肺小结节所在的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CT引导,以保证位针准确无误地插入到目标位置。与此同时,需要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以确保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最后,使用缝线或贴胶带,将定位针在固定在皮肤上,这样一来,即使患者移动或进行其他活动,依旧可以保持定位针的稳定,避免发生偏移。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并发症

发生率

脱钩

气胸

血胸

疼痛

对照组

20

3(15.00)

4(20.00)

2(10.00)

9(45.00)

6(30.00)

观察组

20

1(5.00)

0(0.00)

1(5.00)

2(10.00)

0(0.00)

x2

-

-

-

6.144

7.059

P

-

-

-

0.013

0.008

3 讨论

肺小结节通常是指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部病变,通常在胸部X射线或CT扫描中被发现。虽然大多数肺小结节是良性的,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肺癌的早期病变。对于低风险肺小结节,通常会选择观察,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其变化。对于高风险肺小结节,则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包括进行组织学检查,例如经皮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以确定结节的性质[3]

传统手术中,医生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或者取样,可能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不张、感染等。术前定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医生准确切除肺小结节,提高手术成功率。通过术前定位,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手术,减少了切除或者取样的范围,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4]。且术前定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也提高了手术效率。目前,肺结节定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肺结节定位针和Hookwire定位。

Hookwire定位技术是指通过穿刺术将金属导丝插入肺小结节附近组织中,以指导后续手术。这种定位方式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影像学引导准确定位,减少手术中的误差,提高手术成功率。不过,由于该定位技术需要经过穿刺操作,可能引起一定的疼痛和出血,给患者带来不适和不良反应[5]。此外,由于Hookwire是一种临时性定位工具,术中可能会出现Hookwire脱落或移位的情况,导致手术失败或需要重新定位。因此,为了克服Hookwire的不足,有必要探索新的定位技术。

相比之下,肺结节定位针具有更高的定位准确性,它可以直接插入肺结节内部,通过X射线或CT扫描引导,确保精确定位,保证在手术中精确切除肺结节,避免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而且肺结节定位针更为安全,肺结节定位针能够直接插入肺结节内部,避免了Hookwire定位中可能出现的钩线断裂或脱落的风险[6]。由于Hookwire定位可能需要在手术开始前将钩线拔除,这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操作难度。与之相比,肺结节定位针的插入过程较为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技术,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准确地定位肺小结节的位置,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及脱落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廖发超,翟越,蔡文清,熊峻汶,彭俊,陈志明. 对比CT引导肺结节定位针与弹簧圈定位针术前定位亚厘米肺结节效果[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3,20(3):153-156.

[2]周雯,褚剑,韩冰,王争明,孙庆科,王美,尹东涛,东肃河. CT引导下穿刺电凝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初步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23,20(2):43-47.

[3]张宇,郭彦璞,王辉,寇海涛,于海明,朱勇,王相臣. CT引导下一次性肺结节定位针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结节手术前肺结节定位中的应用[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39(7):648-652.

[4]高德培,贺银付,李振辉,张大福,谢锟,董兴祥. 肺结节定位针对周围型浅表非实性肺小结节VATS术前CT引导下精准定位的临床应用[J]. 放射学实践,2022,37(3):307-311.

[5]张波,郭玉廷. CT引导下定位针技术在肺磨玻璃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价值[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1):41-43.

[6]李春龙,陈立洲,黄锐,祁志,万豪光. 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作用的临床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2(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