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交流美罗培南治疗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肺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呈阳性的48例肺炎患者给予美罗培南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8例患者中临床有效率为87.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结论头美罗培南治疗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肺炎安全有效,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 标签: 美罗培南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 疗效
  • 简介: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碳青霉烯、外膜蛋白缺失或突变、外排泵过度表达以及青霉素结合蛋白变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碳青霉烯。虽然各种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大体相同,但是各种耐药基因在不同种属细菌中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并不相同。肺炎克雷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也是检出率最高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 耐药基因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结果药敏试验显示对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最有效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吡肟,二者对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不大。改良Hodge试验显示为阳性的菌株共3株(8.33%),其中2株为肺炎克雷伯,1株为大肠埃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含有KPC基因的菌株有3株,OmpK35基因缺失16株,OmpK36基因缺失6株。结论36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耐药和膜孔蛋白基因缺失。

  • 标签: 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ESBLs肺炎克雷伯进行诱导产生L型、L型返祖,分析原菌株和返祖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和情况以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了解L型在ESBLs耐药传播中的作用和L型菌株药敏的特征改变,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应用K-B法进行L型细菌的诱导,对原菌株和返祖菌株的药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原菌株和返祖后仍有ESBLs质粒菌株,ESBLs,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单环β-内酰胺类、糖基甙类、磺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喹诺酮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结论返祖后菌落可分为两种有ESBLs质粒菌株和ESBLs质粒丢失菌株。

  • 标签: 产ESBLs细菌L型 诱导 返祖 药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由肠毒性大肠埃希氏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关实验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中毒原因,并分析造成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确定此次中毒事件为肠毒性大肠埃希氏引起的,经及时治疗后3例中毒患者均痊愈。结论通过加大有关肠毒性大肠埃希氏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认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可有效预防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BF)阳性铜绿假单胞(PA)Ⅰ类整合基因(intI1)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0株PA进行intI1基因检测,选择其中1株BF+intI1基因阳性的PA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按阿奇霉素浓度不同分为3个浓度组,分别为16、32、64mg/L组),重复试验5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intI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6mg/L阿奇霉素组、32mg/L阿奇霉素组、64mg/L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intI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0.04)、(12.47±3.10)、(19.71±0.78)和(1.00±0.0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82,P〈0.001);组间两两比较,除低浓度阿奇霉素组(16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intI1mRNA表达量随培养液中阿奇霉素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在阿奇霉素压力下BF阳性的PA,intI1表达有所上调,可提高耐药基因的捕获概率,促进耐药基因重组。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Ⅰ类整合酶 阿奇霉素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ESBLs大肠埃希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3~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ESBLs大肠埃希及耐药率进行连续监测,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年在4个细菌监测重点科室的住院患者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296株,占检出大肠埃希的51.8%;2014年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640株,占检出大肠埃希的54.7%;ESBLs大肠埃希捡出率从高到低的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外科、血液科及呼吸科;ESBLs大肠埃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的ESBLs大肠埃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神经外科、ICU和血液科住院患者ESBLs大肠埃希耐药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而呼吸科住院患者ESBLs大肠埃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其他科室比较相对较低。在各重点科室使用的抗生素中,耐药率〈10%的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亚胺培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在10%~40%范围的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结论医院不同科室住院患者ESBLs大肠埃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不同;对于不同科室感染ESBLs大肠埃希的住院患者,在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病原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试验,根据医院动态病原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医院重点科室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四年来ESBLs大肠埃希氏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对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用ATB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做药敏试验,ESBLs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对近四年来我院大肠埃希氏的耐药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近四年来我院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大肠埃希氏198例。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株95例约占47.9%,有逐年上升趋势。ESBLs大肠埃希氏对青霉素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最高,对亚胺培南均为敏感。结论随着大肠埃希氏ESBLs耐药菌株的逐年上升,临床治疗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耐药性的检测正确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的基因分型,进一步完善该细菌的检测手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检测肺炎克雷伯对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用DHPLC技术分析ESBLs各基因型的流行状况。结果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5%、3.1%、8.6%,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4%,对其他抗生素耐药严重;ESBLs肺炎克雷伯检出35株,检出率35%。ESBLs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多株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基因型,且多为CTX-M型与TEM型或SHV型基因共同存在。结论肺炎克雷伯临床分离株数较多,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性严重,有些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医院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和控制工作;治疗肺炎克雷伯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但已出现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 标签: 产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菌CTX-M型 基因分型 耐药性检测
  • 简介:目的分析昆明市延安医院大肠埃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变迁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和控制该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WHONET5.6药敏统计软件统计分析2001—2012年逐年大肠埃希ESBL的检出率,分析其变迁情况,并就ESBL大肠埃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001—2012年共分离到非重复大肠埃希3177株,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1906株,总阳性率为60.0%(1906/3177)。期间2001年ESBL阳性检出率最低,为36.9%(59/160),以后逐年上升,以2003—2004年上升最为明显,从48.4%(75/155)上升至63.2%(74/117),2008年ESBL大肠埃希检出率最高,为72.9%(175/240),从2004—2012年ESBL检出率呈现出波动状态,波动在54.2%~72.9%,2008—2012年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在常用抗菌药物中,ESBL大肠埃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5.5%和95.1%;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也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91.9%、85.7%、74.1%、85.7%、72.6%、76.3%和61.4%;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27.8%和30.3%。结论大肠埃希中ESBL检出率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期后,目前似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波动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仍是对ESBL大肠埃希抗菌活性最强的抗菌药物。该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啶等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氟喹诺酮类敏感性偏低,ESBL大肠埃希感染时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乳酸脱氢同工(LDH-1)测定相对乳酸脱氢(LDH)在心脏疾病与非心脏疾病的的差别,从而阐述乳酸脱氢同工(LDH-1)检测相对乳酸脱氢(LDH)在心脏疾病诊断方面的优越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心肌炎患者、及19例冠心病患者和42例非心脏疾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学抑制法检测乳酸脱氢同工(LDH-1)含量及采用乳酸丙酮酸法检测乳酸脱氢含量(LDH);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结果LDH-1含量在心肌梗死组、心肌炎组、冠心病组和非心脏疾病对照组间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DH含量在心肌梗死组、心肌炎组、冠心病组和非心脏疾病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从实验结果统计分析,LDH-1相对于LDH检测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冠心病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作为实验室诊断心脏疾病灵敏可靠的生化指标.关键词乳酸脱氢同工;乳酸脱氢;检测;冠心病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46-02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TaqMan探针三重荧光PCR检测沙门(salmonella,Sa)、肠炎沙门(salmonellaenteritidis,SE)和鼠伤寒沙门(salmonellatyphimurium,ST)的方法。方法根据沙门aceA基因、肠炎沙门特异序列(GenBank:AF370707.1)、鼠伤寒沙门的STM4599序列(GenBank:AERV01000023.1),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在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FAM、VIC、cy5,建立基于TaqMan探针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的方法。结果29种不同血清型沙门均扩增出aceA基因,肠炎沙门和鼠伤寒沙门的引物和探针分别特异性地扩增出15株肠炎沙门和11株鼠伤寒沙门,而其他血清型沙门和17株非沙门扩增结果阴性。aceA、肠炎沙门、鼠伤寒沙门的三重荧光PCR扩增效率分别为89%、87%、90%,最低检测浓度分别达到280cfu/ml、260cfu/ml、300cfu/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食品中沙门、肠炎沙门和鼠伤寒沙门的特异性检测。

  • 标签: 三重荧光PCR TAQMAN探针 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酪酸梭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大便正常率和腹部无疼痛比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酪酸梭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 甲硝唑 慢性末端回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力异常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选取2012年我院收治的33例力异常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对33例力异常产妇经过精心细致的治疗和护理,均成功分娩,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力异常产妇在围生期进行密切观测,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分娩的成功率,保证产妇和胎儿安全度过分娩期。

  • 标签: 产力异常 护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和改良式剖腹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采取剖腹的妊娠妇女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取改良式剖腹,对照组采取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对比分析两组孕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孕妇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满意度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46,P<0.05)。结论在对孕妇进行剖腹术时,采取改良式剖腹相较于传统的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孕妇的住院时间,减少手术的出血量,减少对孕妇的手术创伤,促进孕妇的早日康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 改良式剖腹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首次剖宫产切口的选择对二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二次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首次剖宫产手术的腹壁切口类型将其分为两组,横切口组和纵切口组分别有45例和6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剖宫产术中情况以及分娩后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比较横切口组孕妇和纵切口组孕妇的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分娩时间、总手术时间等主要指标,均可见纵切口组显著小于横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手术选择腹壁纵切口的孕妇更有利于二次剖宫产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 二次手术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