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日益增多,如心脏瓣膜置换、人工关节置换、动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应用愈加普遍,使得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发生率亦升高,导致生物医学材料应用受到限制.在对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病因研究中,小林宏行提到了细菌生物病(BacterialBiofilmDisease)的概念[1].由于生物可以保护细菌抵御抗菌药物的杀伤和逃逸宿主的免疫[2],导致临床相关感染的难治性,所以关于生物耐药屏蔽的研究已成为国外医学、药学、微生物学专家所关注的问题.

  • 标签: 生物膜 细菌生物 耐药屏蔽
  • 简介:细菌生物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而特有的生命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现代医学材料和许多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器官组织表面均发现有细菌生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细菌生物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顽固性感染疾病反复发作有关,尤其是葡萄球菌属细菌生物已成为引起很多严重感染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我们对葡萄球菌属细菌生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葡萄球菌属 细菌生物被膜 防治 活性研究
  • 简介: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之一,因其可以通过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从而影响抗菌药物的渗透杀伤效能,导致宿主形成顽固而持久的慢性感染。生物使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避性,因此传统常规的抗菌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杀菌治疗效果。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形成的过程及影响生物的调控机制可以为我们今后研究新的抗菌药物提供思路和方法。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 简介:将由从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肝脏中分离的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QHD-1菌株,在盐离子浓度为0%~8%NaCl、温度为4℃、10℃、15℃、20℃、25℃、30℃和35℃、pH1~10(间隔1单位)、添加0%~2.0%(NH4)2SO4和0%~8%MgSO4的50mLTSB培养液中常规培养,采用改良微孔板法研究盐离子浓度、温度、pH、NH4+、Mg2+对哈维氏弧菌QHD-1生长和生物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影响菌株QHD-1的生长,在盐离子浓度3%、30℃、pH8时,菌株QHD-1生长最好;NH4+、Mg2+能促进QHD-1菌株生长;菌株QHD-1能在聚苯乙烯板上形成生物,且受初始菌液浓度等上述因素的影响;生物形成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0℃、pH8、盐离子5%、初始菌液浓度1.0×109cfu/mL。本研究结果可为生物形成机制与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哈维氏弧菌 生物被膜 理化因素
  •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培养基对白念珠菌生物产生法尼醇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分别接种到含有RPMI1640、YPD、RPMI1640+10%胎牛血清(fetalcalfserum,FC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形成白念珠菌生物.在接种1.5-48h内,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法尼醇产生的情况.结果:在RPMI1640、YPD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随生物的成熟而逐渐增加,在生物形成后期至成熟期达到高峰;在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的产生在48h内呈增长趋势.12h时,YPD培养基中法尼醇的分泌量高于其它两组(P〈0.05);48h时,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最高(P〈0.05).结论:白念珠菌生物法尼醇分泌量与培养基种类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培养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XTT法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形成能力的影响;应用水-烃两相测定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surfacehydrophobicity,CSH)的影响;应用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RT-PCR)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CSH1、EFG1、HWP1、ALS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能够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的形成,经黄芩素与氟康唑处理的白念珠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物,其生长动力学及细胞表面疏水性下降,细胞疏水性相关基CSH1、菌丝形成调控基因EFG1、黏附相关基因HWP1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可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的形成。

  • 标签: 白念珠菌 黄芩素 氟康唑 生物被膜
  • 简介: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影响公共卫生的重要病原体,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MRSA在生物和非生物表面上可形成生物,使抗菌药物对MRSA不敏感从而加重感染。本文就MRSA的生物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分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对生物的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和生物的影响,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19606)建立生物体外模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呋喃酮C-30的最低抑制浓度;观察10 μmol/L呋喃酮C-30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形成、菌毛结构和蹭行运动的变化;检测菌毛和生物编码及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呋喃酮C-30最小抑菌浓度为64 mg/L;与对照组相比,呋喃酮C-30组生物形成能力减低(0.690±0.104比0.997±0.134,t=8.118,P<0.05),菌体周围无明显菌毛结构,且蹭行运动圈直径明显减小(7.675±1.061比5.808±0.474,t=4.306,P<0.05);呋喃酮C-30下调所有检测基因的表达,尤其是csuA/B、csuE、BfmR基因显著降低。结论呋喃酮C-30显著抑制鲍曼不动杆菌菌毛结构和生物的形成,并削弱鲍曼不动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呋喃酮C-30 菌毛,细菌 生物被膜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白念珠菌麦角甾醇含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白念珠菌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性。构建6、12、24h生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L,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未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准确测定白念珠菌麦角甾醇含量。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高效和可靠。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株 生物被膜 麦角甾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h白念株菌生物,每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h,抑制白念株菌生物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XTT减低法
  • 简介:经细胞核膜NTPase的活性变化调节mRNA的特异转运,  2 核膜结构、核苷三磷酸酶(NTPase)及成熟mRNA的出核转运,核核苷三磷酸酶(NTPase)包括大鼠肝细胞核膜NTPase、骨骼肌细胞核膜钙依赖性NTPase、大鼠心肌细胞核膜镁离子依赖性NTPase等多种报道形式

  • 标签: 核膜 核苷三磷酸酶 膜核苷三磷酸
  • 简介: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生物(BF)阳性铜绿假单胞菌(PA)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0株PA进行intI1基因检测,选择其中1株BF+intI1基因阳性的PA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按阿奇霉素浓度不同分为3个浓度组,分别为16、32、64mg/L组),重复试验5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intI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6mg/L阿奇霉素组、32mg/L阿奇霉素组、64mg/L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intI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0.04)、(12.47±3.10)、(19.71±0.78)和(1.00±0.0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82,P〈0.001);组间两两比较,除低浓度阿奇霉素组(16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intI1mRNA表达量随培养液中阿奇霉素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在阿奇霉素压力下BF阳性的PA,intI1表达有所上调,可提高耐药基因的捕获概率,促进耐药基因重组。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Ⅰ类整合酶 阿奇霉素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生物耐药性与BGL2和XOG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构建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株模型.构建耐药株和对照株生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白念珠菌耐药株和对照株生物细胞中葡聚糖相关基因BGL2和XOG1,并比较耐药株和对照株中BGL2和XOG1表达的差异.结果: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证实耐药株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128μg/ml.与对照株相比,耐药株XOG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GL2的表达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葡聚糖相关基因XOG1与白念珠菌生物耐药性相关.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耐药株 BGL2 XOG1
  • 简介:塔尼亚的爸爸在非洲的一家国家公园工作,塔尼亚来探望爸爸。一大早,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转来转去。

  • 标签: 世界 生物 国家公园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人类人口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工业污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使得原本资源有限的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人类迫切需要找到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生物反应器理论研究已经步入相对成熟的阶段,生物反应器指的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他能够对当前污水进行处理,本文针对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染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生物反应器在实际运行当中的污染问题,本文还对污染形成的过程以及有效措施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污染的防治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污水处理 现状 研究
  • 简介:摘要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它以膜分离装置取代了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从而达到了高效的固液分离及污泥浓缩的目的。MBR污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近年来逐渐从生活污水处理发展到了工业废水处理,MBR污水处理技术将呈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膜污染 防治措施
  • 简介:目的通过磷霉素与异帕米星联合应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感染的大鼠模型,观察磷霉素对异帕米星致大鼠肾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笼皮下埋植法建立大鼠铜绿假单胞菌生物体内局部感染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组、阳性对照组(异帕米星300mg·kg^-1)和联合用药组,每组6只;采用腹腔给药,分别检测给药前,给药2周和4周时,大鼠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量(tWO)、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O);4周时处死大鼠做肾组织病理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随给药时间的延长,异帕米星组和联合用药组的SCr、BUN及NAG酶水平均增高。4周时联合用药组的SCr、BUN及NAG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帕米星组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4周时的肾组织光镜观察和肾组织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联合用药组的肾损害较异帕米星单药组显著减轻。结论研究发现磷霉素可减轻异帕米星致肾毒性作用。

  • 标签: 磷霉素 异帕米星 细菌生物被膜 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O1) 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