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内蒙古正常运行的沿边口岸的功能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内蒙古沿边口岸发展概况、现状基础上,综合国际关系、地缘经济学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从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沿边口岸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制约内蒙古沿边口岸功能发挥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内蒙古 沿边口岸 功能
  • 简介:通过对蒙古国境内岩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其分布环境、形制结构、葬俗特点以及随葬遗物等进行分析。认为岩洞墓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秘葬的一种新类型,岩洞墓的发现对古代游牧民族丧葬习俗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证据。

  • 标签: 岩洞墓 突厥 蒙古 中世纪 游牧民族
  • 简介:从地域特征、音节特征、生活习俗以及草原文化等多方面深入挖掘"爬山调"中体现的内蒙古形象,从歌词特点分析汉文化与蒙文化的多元一体,从而了解内蒙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性,同时解读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 标签: 爬山调 内蒙古 形象
  • 简介: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c.扎兰阿扎布于1958年所著《(喀尔喀法规)是蒙古早期法律文献》一书,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研究《喀尔喀法规》的专著,该书利用了《喀尔喀法规》以外大库伦沙毕衙门其他档案资料,如《乌兰哈齐尔特》、《衙门规则》等,在研究蒙古法律方面至今仍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作者在书中对清朝与外蒙古关系的看法是蒙古国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同。将清朝称作“满洲”,与国内学术界的用语也不相同,请读者在阅读时留意其不同的观点和提法。

  • 标签: 喀尔喀法规 法律文献 蒙古国 早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学者
  • 简介:明清交替之际,出现了东部蒙古诸部蒙古人纷纷归附明或后金的现象。在明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的形势下,双方为增强势力展开对蒙古降人的争夺,如何有效安置蒙古降人成为争夺成败的关键。明奉行"用夏变夷"的安置政策,后金实行"善待来者"的安置政策。由于明与后金对蒙古降人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安置措施也不同,蒙古降人纷纷投向后金,使后金在与明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标签: 明朝 后金 蒙古降人
  • 简介:本文拟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契丹时期戈壁沙漠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其实,被称之为不毛之地的荒漠戈壁里存在很多契丹同时期的遗址。在戈壁沙漠这样极度干燥的自然环境下,木制品、皮革制品及木乃伊等有机物在墓葬里较好地被保存下来。同样,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标签: 蒙古国 戈壁 沙漠 契丹 考古学文化
  • 简介:蒙古中南部地区范围西起贺兰山,东至大马群山,北始阴山,南至明长城。行政区划包括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南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地理单元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蛮汗山区、丰镇丘陵、和林格尔丘陵、清水河丘陵山地。

  • 标签: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战国秦汉时期 陶窑
  • 简介:苏联为了在中国开展革命工作、协调与中国的关系,于1924年5月31日与中国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和外蒙古为中国之一部分。这样,在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期间,外蒙古充当了苏联向中国内地输出革命的"走廊"。但很快中国大革命失败,中苏关系走向全面恶化。与此同时,苏联国内政治状况发生变化,斯大林模式开始形成,而日本称霸东北亚的对外侵略扩张计划也粉墨登场。在上述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苏联开始形成了维护自身安全的战略缓冲政策,并最终完全得以实现。苏联该政策的实行完全是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危害极大,不仅使中国又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还扶植外蒙古建立了独立国家,使中国又多了一个潜在的地缘对手。

  • 标签: 苏联 外蒙古 战略缓冲政策
  • 简介:关于蒙古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分布于蒙古国东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得到广泛研究,如塔木察格布拉格(Tamtzak-Bulag)聚落遗址、敖包特(Ovoot)遗址、东乌力吉特(ZuunUldziit)遗址、西乌力吉特(BaruunUldziit)遗址及诺尔布林乌拉(Norovliin-uul)墓群等遗存。最近发现的图勒布尔15号(Tolbor-15)遗址(第一层)位于蒙古国北部,是已知蒙古国境内最早

  • 标签: 蒙古国 新石器时代 文化 联系
  • 简介:2009年中亚联合科考队对巴彦布拉格要塞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遗迹遗物。笔者通过研究出土遗物的文化属性,结合考证中国古代相关文献的记载,最终确定巴彦布拉格要塞遗址就是汉受降城,并勾勒出汉武帝时期边境防御的新路径。

  • 标签: 蒙古国 旧石器莫斯特勒瓦娄哇技术 石叶技术 细石叶技术年代分期
  • 简介:北方系青铜器多装饰各种动物纹,而羊纹占有相当比例。本文选取了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五件装饰羊纹的北方系青铜器,通过对器型的介绍、功用的分析,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北方系青铜器的认知。最后,依据艺术起源理论,对采用羊纹装饰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加以探讨。

  • 标签: 北方系青铜器 羊纹 内蒙古博物院 功用 艺术起源
  • 简介:本研究采用自制《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习性量表》对生活在青海省的560名藏族和341名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示藏族与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无论大、中学生还是男、女群体,在“主流文化态度”以及“宗教信仰”维度均检验出特别显著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认同”及“民族语言认同”维度不存在差异。研究藏族及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群体差异,对于探寻民族教育中文化认同及文化适应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更多还原

  • 标签: 藏族 蒙古族 青年 文化习性 民族教育
  • 简介:2014年6-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境内詹和硕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匈奴时期半地穴式房址、灰坑,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这批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蒙古国中部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蒙古国 詹和硕遗址 匈奴聚落 鲜卑柔然墓葬 突厥回鹘墓葬 契丹墓葬
  • 简介:蒙古族当代文学与汉族当代文学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构成成员之一,两族文学由于历史、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差异有着不同特点,但由于同属于中国文学中的重要一员,故它们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先从两族各有代表性的大文学家各自的作品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两族各自当代文学发展不同特点进行分,从而来对汉族当代文学与蒙古族当代文学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 标签: 汉族当代文学 蒙古族当代文学 比较研究
  • 简介:明中叶至清初,土默特蒙古以游牧为生,土地是有力者多占,无力者少占,其时并无书写契约的传统。乾隆八年,清廷划拨户口地,此后土默特蒙古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在朝廷西征朔漠和放垦土地的背景下,民人数量不断增加,旅蒙贸易显著发展,这使土地投资具有了可观的利润回报。民人和蒙古的土地权属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利用契约确定地权关系。官府对民人租种蒙古土地持默许态度,将契约作为断案的依据,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在蒙汉文化的接触之中,土默特蒙古受到民人地权观念的影响,学会了利用契约维护自身权益。经由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土默特蒙古的生计方式从游牧为生转为吃租当差,整个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也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变成沃野千里的米粮川。

  • 标签: 蒙古 民人 户口地 土地契约 归化城土默特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计件工资制一度在国营工厂中得到普遍推行,并对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计件工资制很快即遭批评和大范围取消。既有研究从意识形态变化、缺乏技术性人才、上游原材料短缺等角度提出解释,本文认为这些解释并不充分。计件工资制导致了两项后果,即工人内部的分化与激励机制的异化。不同工人群体因为收入差距急速扩大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计件工资制所引发的工人群体的个人主义倾向也对既有生产管理方式构成了极大挑战。计件制的迅即终止表明,基于“个体绩效主义”原则的计件工资制度与等级工资制下的技术养成、劳动力调配和生产组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而这成为50年代后期国营企业劳动力管理和激励模式转变的起因。

  • 标签: 计件工资制 工人分化 激励异化
  • 简介: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积极筹备六十年所庆的同时,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科研工作,发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

  • 标签: 2014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新发现
  • 简介:辛亥革命对于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演变历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新型民族关系建构这一动态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辛亥革命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面向。一方面,内蒙古地区的同盟会革命活动及归绥等地的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引起了内蒙古与内地关系之重新整合与再建过程,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中的一员。总起来说,它是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区域整合历史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是值得认真分析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辛亥革命 内蒙古地区 民族关系
  • 简介:2014年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和日门塔拉遗址发掘了一座小型竖穴土坑墓葬,出土了陶器、金箔头饰、弓形铜项饰、铜化妆具、皮革袋、丝织物、铁带銙、铁镞以及羊骨殉牲。据推测,该墓葬属蒙古高原柔然时期,在蒙古国境内尚属首次发现。

  • 标签: 蒙古国 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 柔然时期墓葬
  • 简介:由内蒙古博物院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2Et至16日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德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韩国、奥地利等十余个国家17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宴。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自治区 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北方 呼和浩特 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