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我的父亲陶尚铭曾任张作霖的秘书和日文翻译十二年,后来又任张学良的高级幕僚三年多。父亲生前与朋友们聊天时,谈过张氏父子的许多秘闻逸事,而有关张作霖的用人之道,还是很值得记述的。父亲在向朋友们谈论张作霖的用人特点时,是从任毓麟谈起的。任毓麟,清朝举人,清末曾任职直隶总督署。张锡銮任奉天督军后,

  • 标签: 张作霖用人之道
  • 简介:唐代女皇帝武则天(624—705)是从贞观时期过来的人,曾长期侍候于唐太宗身边。她聪明好学,深谙"贞观之治"的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善于发现人,用好人和管好人。因此,当她一旦拥有国家决策权力后,便将人才选拔视作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新唐书·则天武皇后列传》讲武则天称帝(公元690年)以前,"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破格提拔了许多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和低级官吏。武则天称帝后,

  • 标签: 人才选拔 破格提拔 天武 张柬之 桓彦范 狄光嗣
  • 简介:<正>拜读贵刊92年第2期发表的《刘项川人之得失》(以下简称冯文)一文后,觉得该文有许多值得继续探讨之处。因而我不惴冒昧,妄发数言,以求教于冯树鉴同志。其一,正如冯文所言,刘邦战胜项羽“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把如此复杂的原因,最后归结到“使用人材问题”上,实在是有失偏颇。众人皆知:用人之得失无疑是

  • 标签: 刘邦 项羽本纪 历史潮流 原因 韩信 商榷
  • 简介:蒋介石戎马一生,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并加人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反抗清朝,两度北伐,中原大战,围剿红军,抗击日军侵略等,他长期主政大陆和台湾,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

  • 标签: 蒋介石 用人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同盟会 军事委员会 国民政府
  • 简介: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个历来公认为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为何能创造登峰造极的文化盛世呢?当然,原因很多,不过有一点,与宋朝皇帝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态度是极有关联的。

  • 标签: 用人态度 宋朝 皇帝 华夏民族 积贫积弱 用人原则
  • 简介:忠,这是阎锡山对其属下干部的起码要求。阎锡山在1941年自拟的《洪炉歌》里就有“职务惟忠”一句。阎的内侄、侍从秘书室主任秘书徐崇寿说:他体会阎对干部的要求标准是,“不论你官位多高,不论你是否在阎的身边,都能始终忠于阎,由阎千里一线牵”。贾景德是清朝最后一批进士之一,多年当阎的秘书长。1936

  • 标签: 阎锡山 封建军阀 人才资源 管理体制
  • 简介:“二的做法”是阎锡山防其亲信干部们的一种做法,对于他的敌对势力,则另当别论。按说,贪污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都是应该治罪的,可阎锡山不但不予治罪,反而加官进爵,委以重任。阎锡山认为,把这些人的“把柄”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怕他们不卖死力。

  • 标签: 阎锡山 用人标准 生平事迹 政卫处特工 组织纪律 特警处特工会纪律
  • 简介:《大公报》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报纸。从1902年在天津创刊,到迄今仍在香港出版的《大公报》,已经有115年历史。100多年历经四个阶段:一是1902—1916年英敛之创办并主持的阶段;二是1916—1925年王郅隆出资接办时期;三是1926—1949年,由吴鼎昌出资,与胡政之、张季鸾合办的"新记《大公报》"时期;四是全国解放后,由私营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性质的时期。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用人之道 1949年 公私合营 企业转变 英敛之
  • 简介:胡宗南是蒋介石最宠爱的将领。他自1924年底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短短20年间,跃升为手握重兵数十万、坐镇西安、一度控制西北乃至华北与西南的“西北王”。在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胡宗南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经久不倒,要发展自己的军政势力,自成派系,除了对上要绝对忠于蒋介石,取得蒋的绝对信任与全力支持,以及取得党国元老的好感与军政实权人物的合作外,还有极关键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部下中,要有一批既绝对忠于自己、又能带兵打仗、施政安民、具有军政才干的干部,形成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军事派系。然后,通过这些干部,控制几十万军

  • 标签: 字诀 用人字 胡宗南用人
  • 简介:三国鼎立,竞争海内一统,史家誉为我国历史上争夺天下之一大奇局。三国争夺,矛盾错综,战事纷繁,瞬息万变,民处水火,饱受灾难;但又是人才辈出,英雄得志,充满智慧,充满理性,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五彩缤纷的伟大时代。

  • 标签: 三国鼎立 用人理念 政策 刘备 人才辈出 史家
  • 简介:<正>丧服制度包括亲属间的丧服、政治等级间的丧服、一般无亲、政关系成员间的丧服三大类。亲属间的丧服,又分宗亲丧服与姻亲丧服。宗亲丧服直接显现宗法等级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宗法制度具体表现方式之一(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宗子祭祀权);姻亲丧服从属于宗亲丧服,它是宗亲丧服的派生物,无独立存在价值。本文着重研究宗亲丧服、研究宗亲丧

  • 标签: 丧服制度 宗法制度 血缘关系 父系亲属 宗族 等级关系
  • 简介:周代“昭穆”是表示字辈的概念。父子之有昭穆,犹兄弟之有伯仲,伯仲用以区别同辈之长幼,昭穆意在辨别异辈之尊卑。昭穆依附于宗法而存在,在宗庙祭祀制、宗族伦理和继承制中产生作用,是宗法诸制度中的一项位序标准,其意义在于明确由辈分所决定的族人的地位尊卑,使宗族人伦关系明晰化、有序化。昭穆不是宗庙制度,也不是墓葬制度,是辈分概念却不是行辈标志“制度”。“昭穆”概念的产生与原始氏族社会及其婚姻形态毫无关系,也与所谓“母系分宗”无涉。昭穆是循环字辈,适应宗法强调区别尊卑长幼的需要而产生,虽与宗法有关,但与传子制或祖孙父子关系的亲疏毫无联系。

  • 标签: 昭穆 宗法 宗庙 墓葬制度
  • 简介:和我们今天一样,古代节日放假也分长短假期。《汉律》算是西汉的“红头文件”了,它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即官员每五天可以有一天不办公,称为“休沐”。到了东汉,休沐的内容更具体为“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然后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什么的。汉以后,历代官员的假期基本分为两种。

  • 标签: 休假制度 古代 “红头文件” 假期 官员 回家
  • 简介:政教合一,并非西藏自古就有,而是蒙古征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元世祖与萨迦派帝师八思巴结盟联手的权宜选择。旨在建立蒙元皇帝与萨迦教派共同凌驾于西藏诸部之上的新统治体制,对结束分裂局面和西藏进入中国版图具有特定功用。活佛转世,也不是古来就有。自元后期噶玛噶举黑帽系率先实施,明中叶格鲁派被迫效仿推广,活佛转世又成为化解教派领袖继承纷争的通行办法。它与佛教追求来世的基本教义照应,在供奉释迦牟尼之外,增设了另一个独立的“活佛”崇拜系统。政教合一与活佛转世的偶然结合,构成了相互支撑、俱荣俱损的西藏神权政体的两大支柱。

  • 标签: 元明 西藏 政教合一 活佛转世 神权政体
  • 简介:脱虎脱是元武宗朝的尚书右丞相,也是“至大新政”中的核心人物,《新元史.脱虎脱传》等论着中对其族属及生平的介绍有不少谬误和隐漏之处,本文通过勾稽元代史籍中的散见资料,考证出他是蒙古人,世祖时期曾在江南地区担任高官,後因深度涉入至大末年的武、仁之争而被杀。同时本文还以脱虎脱等省臣的出身为切入点,对武宗朝尚书省的用人取向进行了探讨,指出过去认为武宗任人唯亲的看法并不客观。

  • 标签: 脱虎脱 元武宗 尚书省 至大新政
  • 简介:(续)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是文武两政由这两院分掌。然而,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所谓南枢密院,在《百官志三

  • 标签: 部族制 军民两政 节度使 夷离堇 汉人枢密院 《辽史》
  • 简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围绕着君主或权威这根主轴运动,一切制度建立和修订,总是以在位君主和权威的统治利益和运用方便为取舍标准,尽量体现和扩大君主与权威的权势。这种高度集权于上的制度,显然不能应付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尤其是,当社会发生变乱时,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特殊情况下授予一些地方官吏及军事将领一定范围的专断乃至专杀的权力,就显得十分必要。“赐尚方剑”制度是明王朝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措置,被赐予尚方剑,意味着拥有者具有专杀、专断及便宜行事的权力。虽然君主不愿意将这种权力授出,但迫于形势需要,又不得不放权,是一种无奈之举。该制度既反映出君主心理的矛盾,又关系到实行时复杂的政局,是颇有特色的制度

  • 标签: 赐尚方剑 明朝 授剑 礼政治权威
  • 简介:鄂西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这里推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元朝开始发展为土司制度,历经明朝,至清雍正13年,鄂西土司全部纳土,改土归流顺利完成。鄂西土司制度的历史沿革鄂西地区山高水深,气候多变,交通闭塞,语言风俗与内地不同,历来就被称为溪峒蛮夷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唐王朝对“溪峒蛮酋归顺者,世授刺史,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为授世职之始”。①唐朝曾在鄂西设立“清化郡”(即清江郡——引者注),辖清江、建始二县。②“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其酋长皆世袭。”③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施州

  • 标签: 唐王朝 世职 都督府 以夷制夷 宣慰司 清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