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80年9月18日,呼和浩特市士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了一批北魏时期的文物,其中金器十件:1神兽纹带饰,二件。平面呈马蹄形而较长,一件圆头在右,方底在左,主体纹饰作凸纹神兽,面向右方;另一件方向与此相反,纹饰相同,雕刻都比较精细。以前一件为例,神兽头作猫头或豹头形,眉额凸起,双目凹入;宽鼻,鼻尖已被压扁,原形略似

  • 标签: 北魏时期 神兽 带饰 凸纹 土默特左旗 压扁
  • 简介: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于天兴元年(398年)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拓跋鲜卑统一北部中国的步伐和政权的日益稳固,逐步建起了适应皇帝办公、生活的皇家宫殿,到太武帝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北魏平城也建设成为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都市,

  • 标签: 太武帝 平城 少数民族政权 拓跋鲜卑 皇家宫殿 南北朝时期
  • 简介: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作为陵墓装饰雕塑艺术的一种形态,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的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及墓志之上,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发现多件。其中著名的有宁懋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元融石棺、元谧石棺、秦洪石棺、元文石棺、王悦石棺、升仙画像石棺、元日韦石棺(武泰元年三月十六日)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等。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本文试图对其本身的艺术风格和它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 标签: 北魏时期 雕塑艺术 石刻 洛阳市 画像石棺 艺术发展史
  • 简介:“夷夏之辨”的“辨”,其本义是辨别、判定,即分清汉族和少数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制度。它集中反映了生长于中原地区并掌握先进农耕技术的汉民族的优越感,也是汉民族平时保住民族优势,战时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手段。但到了十六国北魏时期,这个“辨”却成了“辩”和“变”。其演变历程可分为十六国前期、十六国中后期和北魏三个历史阶段。

  • 标签: 十六国 北魏时期 汉民族 农耕 中原地区 生活习俗
  • 简介:北魏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昙曜是北魏时期的大德高僧,为北魏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对北魏及后世的佛教产生深远影响,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昙曜生平为线索,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方法通过对昙曜生平的梳理、考证以及对北魏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分析政治因素影响下北魏平城时期佛教发展的状况,从而探讨北魏平城时期政治与佛教发展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昙曜 凉州 平城 武州山石窟寺
  • 简介:1984年,唐山市文管处在文物普查中,从迁安县发现一件北魏时期的墓志,(见图)现收藏于唐山文管处。墓志为青砂岩质,底盖两件,略呈正方型,横为35厘米,竖为32.5厘米。墓志四周素面无纹饰,通体无剥蚀,铭文字迹清晰无缺,志后阴刻从右至左十行,每行十字,末行为九字,共79字,

  • 标签: 阴刻 文物普查 北魏时期 迁安县 州中正 岩质
  • 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年)注《水经》,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大致完成。那时的易水还只是滹沱河水系中的一个分支。许多人都以为易水只有一条,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地图出板社1982年10月第一版)页50-51“相、冀、幽、平等州”图幅(标准年代为497年)也仅绘出一条。事实上,这不过是北魏郦道元时代的北易水。另外,还存在着一条南易水。北易水入巨马河后,于平舒县北与入滹沱河的南易水相汇合。

  • 标签: 北魏时期 郦道元 易水 历史地理
  • 简介: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小议夏名采,刘华国最近有幸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观赏到台北市观想文化艺术中心徐政夫先生珍藏的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当看到这件造像后,我们立即被那精湛的雕刻技巧,精致的冠上装饰,精确的人体比例,精彩的面部神情所吸引。这件北魏石雕菩萨头像,称得上是...

  • 标签: 造像碑 北魏 菩萨 石雕 青州市 装饰
  • 简介:笔谈北魏石雕菩萨头像编者按:今年5月10日至10月底,我馆在《中国通史陈列》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厅展出了台北市徐政夫先生收藏的北魏《石雕菩萨头像》。5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了仪式,俞伟超馆长和台北市著名文物收藏家徐政夫先生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

  • 标签: 北魏 石雕 海峡两岸 三国两晋南北朝 文化交流 俞伟超
  • 简介:新近发表的《魏故比丘尼统法师僧芝墓志铭》是一方相当重要的墓志,本文对之进行了录文,并分五个部分对这一墓志进行了考释,目的在于深化我们对诸如比丘尼在北魏上层社会中的活动,比丘尼与宫廷政治的关系,以及北魏的僧官制度和佛学流派等问题的认识。

  • 标签: 僧官制度 瑶光寺 陈留公主 胡国珍 谢氏 志石
  • 简介:大同地区出土了8件北魏朝廷颁发给各地太守和护军的铜虎符。马衡先生在《北魏虎符跋》一文中简要地考证了虎符的制作年代和使用情况。本文通过对这批铜虎符铭文的进一步考证,确定它们铸造和使用的年代应该在北魏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神瑞元年到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之间,即公元414年至448年之间。

  • 标签: 北魏 虎符 年代考证
  • 简介: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僧尼人数众多,而且出现了众多后妃舍身寺院为尼的现象。虽然她们出家的原因各异,但对北魏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不仅带动了这一时期后宫宫人出家的风尚,还造成了一些寺院的奢华腐化,甚至成为权贵安置妻妾的场所。

  • 标签: 北魏 佛教 后妃 出家
  • 简介:北魏早期,大量徙民迁往平城,其中一部分徙民以“客”的身份进入北魏政权。为安置这些“客”,平城修建了大规模的客馆。客与客馆的出现,与北魏平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北魏平城中的坊都被认为与中古时期的坊制有密切关系,但通过考察客、客馆与坊的关系,可知平城的坊并非坊制,此时坊特指围墙或围墙所包围的建筑与区域,平城实施的依然为汉魏以来的里制,而非坊制。平城中的坊实际具有丰富的样态,为安置徙民而大规模修建的客馆,即是坊的一部分。

  • 标签: 平城 客馆
  • 简介:1928年在洛阳城东董家村北出土的北魏元爽墓志堪称魏碑中的上品,在书法与雕刻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志文详实地记载了元爽的生平履历,集中围绕仕宦和家学门风展开,反映了贵族主义思想和北魏内徙胡人官僚化、门阀化、文士化的成就。元爽自起家一路仕途平坦,深受皇帝信任,委以重用,却在如日中天时英年早逝,其背后的隐情值得细细推敲。墓主元爽的生平是特定年代的反映,也是北魏社会形态和当朝政治生态的缩影,所以墓志的考释要在考据的基础上将志文内容放在宏观的历史环境中分析才能挖掘到更多信息,还原更加全面而真实的历史。

  • 标签: 北魏 元爽墓志 宗室 贵族 贵族主义
  • 简介:<正>通行的看法认为,北魏在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始行俸禄制。其根据主要有以下几条材料:其一,《魏书》卷7上《高祖纪》载:太和八年,“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味旦,祥,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

  • 标签: 俸禄制 北魏 魏书 魏晋 治道 公元
  • 简介:1996年秋季和1997年夏季,我受《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分册》主编郭素新的委托,复查和追寻乌兰察布盟地区的长城遗迹,以便补充和修正原有极不完善的文物普查资料。在乌兰察布盟博物馆崔利民及当地旗县文物管理所诸位同志陪同和协助下,反复多次在灰腾梁上追查...

  • 标签: 九十九泉 北魏 卓资县 御苑 遗址 小山顶
  • 简介:一、北魏洛阳城遗址概况北魏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与其下辖之偃师市、孟津县相毗连处,西距今洛阳老城约15公公里。北依亡邙山,南逾洛水,残坦逶迤,蒿榛丛莽,当年京华雄姿,依稀可见。

  • 标签: 洛阳城遗址 北魏时期 历史文化 藤原京
  • 简介:北魏晚期,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前后,洛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窟造像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门石窟的开凿,同时在洛阳城的周围,还有很多中小石窟的开凿,共计10个,它们就像众星捧月一般,分布在北魏洛阳城的周围,本文即是对这些石窟的分布规律进行的初步探索。

  • 标签: 龙门石窟 分布规律 洛阳城 北魏 孝文帝 迁都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戴卫红的《北魏考课制度研究》(以下简称戴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付梓面世,是系统研究北魏考课制度的第一部专著,得到了朱大渭、陈琳国、李凭诸位先生高度评价。戴著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前言主要是北魏考课制度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考课制度的源流及演变。

  • 标签: 考课制度 制度研究 北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评介
  • 简介:北魏后期,国家开始设置“道”。这种“道”,实际上是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规定的活动范围。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设置是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联系在一起的。由这种设置特点所决定,“道”成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活动的特殊区域;“道”的设置具有临时性,其存续时间与大使、征讨都督与行台的任职相联系;“道”规定的区域范围是不明确的。至北魏末年,行台的设置开始具有地方官化的趋势,其明显表现是多以州刺史和都督诸州军事兼任。因而,与这些行台的任职相联系的“道”不仅设置的时间延长,并且具有比较明确的区域范围,实际上成为一种不稳定的行台区。这种不稳定的行台区,正是东魏、北齐稳定行台区产生的前提。

  • 标签: 北魏后期 “道” 大使 征讨都督 行台 不稳定行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