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东周时期,儒家内向探求祭祀的价值之源,认为祭祀是人心自然的欲求,并以人心与内在之情作为祭祀的合理依据。这一内求一系的学者,主张祭祀“内尽于己”,实践“仁”、“孝”,从而成就主体之德性。由于天与人心存在紧密的联系与贯通,这一尽心成德的思想其实也蕴含着祭祀主体上达天命的自觉与内向超越意识。

  • 标签: 祭祀 内向超越
  • 简介:现代中的儒家传统马东玉将来儒家传统的命运究竟会怎样?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对当代新儒家的传人来说,却是忍心动性的大问题。被世界学术界公认的老一代新儒家粱漱溟、熊十力等已经作古,活动于港台、闻名于西方的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第二代...

  • 标签: 儒家传统 现代化 当代新儒家 杜维明 西方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 简介:借助于儒家忠孝伦理,慧净、成玄英等长安名僧高道的宗教宣传深入人心,并影响初唐时期国家的宗教实践。贞观前期开始,皇室修建寺观之命名出现儒家的趋势,这些名称包含着祖先崇拜、确立新的政治秩序等内涵。

  • 标签: 宗教宣传 儒家伦理 长安 寺观命名
  • 简介:世间为何会有如此五花八门的宗教现象?从认识论上如何理解这种宗教形态的多样性?这些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站在儒家立场上,又如何看待今天的宗教对话?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按照马克思对人类的定义,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会劳动的动物。不过,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有一些动物如黑猩猩也会使用乃至制造工具,除非我们重新定义工具或者重新定义人,不然我们就得承认黑猩猩和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 标签: 宗教对话 生命关怀 轴心期 人类文明 其他宗教 天堂地狱
  • 简介:2002年,重庆实验中学有一个学生早恋,他的班主任在教室里面公开地念了几段这个学生写的早恋日记,结果学生就离校出走了。后来,学生家长把班主任告上法庭。当时,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这位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处理的方法不当,于是,判决这位班主任公开向他的学生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2000元。当时我看了这篇报道之后,心里面非常不舒服,便给《中国教育报》写了一篇文章。

  • 标签: 《中国教育报》 学生早恋 儒家 中级人民法院 精神损失费 班主任
  • 简介:<正>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现代新儒家进行了初步而热烈的研讨,现将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现代新儒家的内涵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基本上肯定现代新儒家这一说法,但对它的理解仍有分歧.主要是:1、现代新儒家是指在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儒家学说来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由于相对于先秦儒学来说,宋明儒学在历史上被称为新儒家,因而本世纪这个以复兴儒学为帜志的学术思想流派可称为现代新儒家.2、现代新儒家是针对近代西方实证主义思潮传入而形成的,这个学术思想从反实证主义回到儒家的心性之学,突出人作为认识主体、道德主体的观点.因此,现代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懦家 研究近况 宋明儒学 学术思想 心性之学
  • 简介:<正>一西方基督教的“God”,同中国原有的“上帝”实际上并不相当。基督教是承袭犹太教的,它的“God”名为耶和华,被认为是独一的神,而不是群神之上的最高的神。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宗耶稣会教士曾用“上帝”一词来称呼他们的“God”,十九世纪前半叶来华的改正宗即新教教士也用“神天上帝”、“上帝”、“皇上帝”这些词来称“God”。在他们,实际上只是名词的借用,并不是在“上帝”之外还承认别的神。“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上帝,除他以外,再无别神”。洪秀全1843年初次细读的梁发所著的

  • 标签: 上帝 西方基督教 劝世良言 梁发 明清之际 犹太教
  • 简介:<正>伦理本位是儒家文化的一般概括;法律,自然是居于从属的地位了。所谓“德主刑辅”实即道尽了儒家法文化的形质。法律在儒家文化中的角色基本上是工具性的,用较规范的“体用”范畴来表述,“体”是道、是德,“用”才是法、才是律,简言之,似乎可以称作“道德为体,法律为用”。虽然儒家文化历二千多年几多变易、几度沉浮、流派纷呈、歧见迭出,乃至有进步与保守的分野,尤其在近代,但在这层体用关系上却自然而然而又似乎令人费解地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所以有位美籍华裔学者金勇义先生在比较东西方法律文化特质之差异时直截指称:“在传统中国,法律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法律与道德相比不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而且人们应当首先受到的是道德规范的调整,也就是儒家在为治和司法中的道德原则。”“这可以称为中国的道德决定论。”

  • 标签: 儒家法 儒家文化 陆九渊 道统 圣人之道 伦理本位
  • 简介:本文从训诂学角度,对郭店简儒家文献中的几个词语提出了新的解释.

  • 标签: 郭店简 儒家文献 解释
  • 简介:把握普遍的必然性是人的天性。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能认识到的最高意义的本体性存在,理解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把握普遍的必然性的基本途径。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论更多地注意到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表达了古代思想家在更抽象的水平上把握客观世界的心理取向。宋代理学家用形而上的思想方式理解和把握天,从而使必然意义的天与可感觉的天和有神性的天分离开来,儒家的天人观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标签: 天人观 天人合一 形而上学
  • 简介:儒家经济思想的社会立场陈长华儒家经济思想论者甚多,总其要大凡以为保守,不切实际。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儒家经济思想不是从财富增殖,也不是从理财的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的,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重视社会的稳定。儒家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 标签: 儒家经济思想 士大夫 儒家思想 国家利益 社会问题 董仲舒
  • 简介:儒家思想的基本问题[韩国]赵骏河一、绪言人出生后,在一生活动中,从大的方面看无非有三种关系:人与神(天),人与人,人与物质(地)。人与神的关系属于宗教的领域,人与物质的关系属于科学技术的范围,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在古代原始社会,人们对...

  • 标签: 儒家思想 《论语》 《诗经》 伦理道德 皋陶谟 人的本性
  • 简介:各位老师、同学好!广州马上就要开亚运会了,就像北京开奥运会一样,总动员,特别激动、特别兴奋,整个城市都互动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来广州,看看这个环境,很受感动.我是学师范的,1958年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现在叫首都师范大学)学历史专业.1962年毕业了就留在了那个学校,一直待到1990年,后来调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 标签: 学校德育 儒家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 当代 师范学院 历史专业
  • 简介:素质教育不是当代才提出的,它其实也是儒家的教育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创儒家教育传统时,即提出以“诗书礼乐”陶冶学生。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之人才的思想。

  • 标签: 儒家教育传统 礼乐 素质教育 社会需要 学生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将其中国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在中国文化中的契合点。鄙意窃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最佳契合点莫过于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大同社会。若能将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加以探索与整合,必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坚实的根基,从而为指导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合理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契合点 大同理想 儒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君子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极其关键、极其重要,如果大家读过儒家的经典,会看到大量对'君子'的表述。与'君子'对应的词是'小人'。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小人'这个词,就会想到人品低下、阴险狡诈一类,但其实儒家所说之'小人'的意思与今人不同,儒家所说的'小人',是指社会地位比较卑微,没有学问,遇事斤斤计较,目光不够长远,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老百姓。

  • 标签: 君子之道
  • 简介:包拯对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刘五书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期为儒家文化的创立时期,第二期为宋明时期的理学,现代则需要第三时期。其中,宋代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弘扬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程朱理学,影响深远。...

  • 标签: 儒家文化 程朱理学 包公 《左传》 宋代文化 民本思想
  • 简介:对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困惑、恐惧,以自身类比方法,远古人想象出了种种神灵,产生了多神崇拜。夏商周时代,多神崇拜演变为统一至上神即天神崇拜。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接纳了天神崇拜观念;西汉中叶之初,董仲舒代表的儒家集天神崇拜观念之大成,创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思想体系。天神崇拜实质上是自然力崇拜、大自然崇拜,它凸显了儒家对大自然的敬畏思想。

  • 标签: 多神崇拜 天神崇拜 自然力崇拜 董仲舒 敬畏思想
  • 简介:大家从这个标题,应该可以推知我所讲儒家'仁'的大义,就是身心一体。以往关于儒家思想阐释的相关论说中,这样的阐述比较少,但我提出这个观点,是有学术依据的;而且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阐发,对当代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把'仁'运用到生活当中,是有帮助的,所以就这个观点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 标签: 一体儒家 仁大义 儒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