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金代百多年历史,在文化上颇可称述。以女真贵族为统治核心的金王朝,比较迅速、全面地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同时,也使女真民族的文化心理层次得到很大提高。这反映在诗歌发展史上,则是在汉文化的刺激之下,金诗很快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标签: 诗歌发展史 诗流 金代 女真人 赵秉文 宋诗
  • 简介:唐代的宰相,最初的设置、权限、禄秩、品位是与隋代完全一样的,即都是以三省(尚书、门下、中书)之长官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为宰相,共掌国家大事。唐初宰相定制是尚书令一员、侍中二员、中书令二员,凡五员,皆为正二品。如果出任宰相的人名位崇重者则可晋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秩为正一品。虽然三省长官均称宰相,品位完

  • 标签: 品秩 侍中 裴寂 门下省 旧唐书 李世民
  • 简介:飞天形象的渊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从印度传播而来;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羽人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有翼天使融合而成。作者根据考古材料,从佛教传播和图像学的角度,对羽人与飞天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演变轨迹进行考查,认为飞天萌芽于印度,发展于中亚、西域,成熟于中国,并且这一演化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

  • 标签: 飞天图像 渊源
  • 简介:自宋以降,中国传拓技术的种类繁多,如宋代的毡蜡拓、隔麻拓;始于明代的套拓、色拓、烟煤拓;清代的洗碑拓、镶拓、堆墨拓等,不过,这些拓法都是以器物上的文字或者纹饰为主要对象,至于传拓器形则夙所未闻。对青铜器的器形进行传拓,一般称作“全形拓”,又名“立体拓”、“器形拓”、“图形拓”,是各类传拓技法中最难的一种。

  • 标签: 陈介祺 青铜器 拓本 金石 故宫博物院 文字
  • 简介:唐钧的发展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开放、更具活力的艺术创新系统,以新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做后盾,赋予唐钧新的生命力和艺术动力,使其寓意性、表达性、装饰性更具时代特征,使唐钧这一古老的技艺破茧而出,在艺术的天空翱翔不止。

  • 标签: 唐钧 烧成 流变
  • 简介:于阗是著名的西域古国,汉唐时期佛教及其艺术在其地兴盛一时。本文主要围绕一百余年来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多件地神图像,结合文献,探讨了此类图像的外在形式、文献依据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作者认为,于阒佛寺的地神图像是据《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绘制,它影响了龟兹和敦煌佛教绘画的王族供养人画像,反映了出身为世俗人的王族供养人试图藉此神化自我.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

  • 标签: 于阗 坚牢地神 《金光明经》
  • 简介: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至宋元时期最为鼎盛。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本文试图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产生与流变做一梳理,厘清其发展脉络。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 交通
  • 简介: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来,特别是进入民族国家以来,物化的历史纪念物,如古建筑庙宇、碑石和高塔等,都对国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正由于其历史教育的功能,人们为了某种现实的政治目的,甚至人为的、有意识的建造纪念

  • 标签: 日本国 南京大屠杀 历史认识 民族国家 原子弹爆炸 历史教育
  • 简介: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声腔艺术,而戏曲声腔艺术,则萌芽于金、元时期的北曲与南戏。北曲的形成与发展,确立并开创了我国初具规模的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制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完整,调性色彩对比较为鲜明,形成了北曲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南戏的音乐成熟虽较之北曲晚,但它繁衍迅速,吸取民间创作的传统特点,特别是采用了北曲的套曲,形成了“南北合套”,同时也解决了复杂的音乐技术问题,成为戏曲声腔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

  • 标签: 中国古代戏曲 戏曲音乐 声腔艺术
  • 简介:两宋时期衍生出大量有关钱镠的传说并逐渐形成一个传说群,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其传说内容涉及钱镠的生平、创业、为官、暴虐等方面。北宋是钱镠传说的发展时期。北宋前期出现的大多是有关钱镠的巫鬼异象传说,北宋后期钱镠传说开始趋向民俗化。南宋则是钱镠传说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钱镠传说体系完整,出现了有关钱镠的传说群,其传说内容、形式进一步趋于世俗化、传奇化,与民众生活越发贴近,同时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传说圈逐渐形成。文献记载中的钱镠传说呈双线发展,钱镠传说的产生和流变与相关历史事实、现实社会状况、民众心理有重要的关系。

  • 标签: 两宋时期 钱镠传说 流变
  • 简介:南朝刘宋时期大量的咏物赋,在题材和表现上都表现出对传统赋风的承续,惟有鲍照《舞鹤赋》等六篇,超越了两晋以来设象立意的老套路,铺陈物象与抒发情志融合得非常紧密;抒情赋专注于感怀个人身世遭际,或叹时光,或悼亡者,或悲离别,表现空间狭小逼仄,缺乏崇高感和宏大叙事,只有鲍照《芜城赋》和谢灵运《江妃赋》具有较为厚重的内涵。刘宋辞赋的主流是延续传统,但题材与形制的新变也正在发生,大批以山水自然为描写对象的赋作集中出现,"歌"、"乱"在赋篇结构、抒情及修辞上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赋体的诗化初见端倪。刘宋辞赋创作呈现出赋史转折期新旧杂糅、承变交并的总体特征。

  • 标签: 刘宋 辞赋 咏物与抒情 传统与新变
  • 简介:荆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楚国自周初分封至民国末期,横亘古今三千余年,其文化发展之轨迹可分为先秦荆楚文化、中世荆楚文化、近世荆楚文化、近代荆楚文化四个历史阶段。荆楚文化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基本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爱国恋乡、崇尚革新、兼容开放、经世致用、机智狡巧、刚悍劲直、尚武好勇、喜好舞乐、奢靡享乐、敬鬼重祀、多元并存等。

  • 标签: 荆楚文化 流变 分期 近代转型
  • 简介:从1906年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开始,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就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与谋一己私利的英雄革命相诀别;二是与三民主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三民主义、国福民利而革命。尽管这是孙中山矢志不渝的观念,但其国民观和革命观却随时代而有变化,如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一度将“国民”界定为“参加革命者”,随后又因社会主流思潮厌恶革命而以“护法”相号召。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方回归广大国民的立场,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呼唤重新革俞。从五四新青年运动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后,基于二次革命的理论,倡导国民革命,以适应与国民党合作之需要。孙中山将新的国民革命思想纳入三民主义纲领之下,终成系统的具有目标、步骤、动力及形式的国民革命思想。

  • 标签: 孙中山 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 联俄容共
  • 简介: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能比植物更可爱、更重要了。没有它们人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氧气和食物。植物的每一片绿叶都在为我们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新鲜氧气。我们的食物大都来自植物,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取之于动物。其实,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也是多亏有了植物。早在18世纪,著名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就指出,植物与人和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运动相对缓慢。德国诗圣歌德也曾说过,植物不同于人类,它朝两个

  • 标签: 植物神秘 神秘交流
  • 简介: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话语背景下,特别是在岔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情况下,八角鼓票房逐渐走入人们视野。通过描述北京八角鼓票房发展的历史全貌,呈现票房各个时期的特征,即最初作为闲暇时的娱乐,到被迫成为谋生的手段,再到文化传统的延续。票房的流变既呈现曲艺和社会组织发展的自身规律,又与满族、旗人的历史变革关系密切,更与整个社会历史环境相关联。

  • 标签: 北京 曲艺 八角鼓票房
  • 简介: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性和中国气派,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教育目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印痕.这一鲜明的历史特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标签: 苏非主义 经堂教育 关系研究 中国 伊斯兰教 教育思想史
  • 简介:民国币制数番更迭,从传统的银本位制到外汇本位再到金本位最后回归银本位直至完全崩溃,所有变更发生在民国建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十年时间,币制的频繁变化显示了当时政治经济形式的动荡多变,反映在文献资料上有一个货币单位多样的问题,这给后来的读者在理解上带来不便,而货币单位的不确定一定会令后世研究者解析当时的经济态势带来困难,笔者因此整理了一份上海地区民国货币单位流变小考求证于方家,以期有助于学林。

  • 标签: 货币单位 民国时期 上海地区 小考 流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孙中山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先驱,青年时期求学于檀香山,后在香港专攻医学,在海外先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与外国人多有联系。百余年来,从外国友人、在华游历家、传教士到现当代的历史学研究者,在不同学术层面对孙中山进行个案研究,并受政治、社会与学术变迁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研究主体来看,其研究者经历了从情感自发到学术自觉的身份转变;就研究内容而言,其成果彰显出从描述历史到研究社会科学化的学术流变。重视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注重西方各国学术成果的推介、关注学术动态并强调域外学术交流,是呈现这一学术流变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孙中山 辛亥革命 传教士 海外汉学 中国学
  • 简介:陈寅恪认为,中国的"国粹"多含外来成分。不过"流传既久,浑亡其外来之性质",遂"认输入较早之舶来品,或以外国材料之改装品,为真正之国产土货"了。不仅音乐、建筑、中医等皆如此,就是道教和宋代理学,也都是这类"国粹"的典型代表。

  • 标签: 文化自信 陈寅恪 宋代理学 舶来品 国粹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