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传统叙事艺术不同,“五四”小说大都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使小说结构抒情化,环境描写心理化。鲁迅的小说则是这一转变的成功范例。

  • 标签: 结构艺术 接受 影响 超越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文学期刊,通过组织专题、设置专栏、筹办会议等方式,构建了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为本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世界文学想象。其中,对“普及”的强调反映出八十年代初学界注重启蒙的学术观;“比较”意识的突显折射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认同焦虑;而对若干热点话题的讨论则表达了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文学”的强烈渴求。

  • 标签: 普及 外国文学新秩序 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20世纪文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两者之间就是一种辩证的有机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地揭示矛盾双方的关系。一、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1.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来源之一“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

  • 标签: 辩证关系 文学作品 事物内部 文学巨著 影视艺术 《红高粱》
  • 简介: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的苏联影片要目贺红英编(1919——1990)年代片名导演原作原作者附注1919格拉欣和木木Ч.萨宾斯基木木И.屠格涅夫科尔涅伊·瓦西里耶夫Ч.萨宾斯基Л.托尔斯泰三人М.纳罗科夫М.高尔基萨瓦Ч.萨宾斯基Л.安德列耶夫话剧工人...

  • 标签: 文学作品 苏联 俄苏
  • 简介: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的苏联影片要目(1919——1990)贺红英编年代片名导演原作原作者附注1966在C城И.赫伊费茨姚内奇A.契诃夫三个胖子A.巴塔洛夫И.沙皮罗Ю.奥列沙我们是俄罗斯人В.斯特罗耶娃ВС.维什涅夫斯基话剧你的儿子和兄弟В.舒克申...

  • 标签: 文学作品 苏联 舒克申 俄苏文学 影片 陀斯妥耶夫斯基
  • 简介:布鲁斯音乐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见证了黑人在美国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这一音乐元素被融入现代黑人文学的创作中。本文拟剖析托妮·莫里森的两部巨作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解读布鲁斯旋律中表现的生存方式和展现的生命哲学,探讨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布鲁斯 黑人文学 托尼·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宠儿》
  • 简介: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电影反作用于文学,又进一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该小说196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很大反响,不仅是因为小说提供的优秀素材,还是因为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浓厚的种族歧视,成功地演绎成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标签: 杀死一只知更鸟 创作源泉 美国女作家 文学作品 普利策文学奖 美国南方
  • 简介: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争霸,诸子百家纷争,儒、墨、道、法等各家对当时社会之政治及军事等问题,唇枪舌战,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故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之“百家争鸣”格局。然何为战国文?何为战国文史研究之对象?自古而今,前贤俊才或就战国时代思想政治之状况作阐述,或对诸子之论作辨析精解,于战国文之概念、战国文研究之对象均未做出明确定义。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战国时代 史论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思想政治
  • 简介:为培养文艺新人,繁荣文艺创作事业,继第二届大赛圆满结束后,我社特举办第三届全国文艺大赛。体裁不限: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童话、格言、幽默、笑话、学生习作、书法、绘画、摄影、篆刻、剪纸等。大赛设特等奖15名,奖金各6000元和三星笔记本电脑一台;一等奖108名,奖金各2000元和波导英语手机一部;二等奖280名,奖金各500元和好记星一部;三等奖

  • 标签: 文学艺术作品 大奖赛 启事 学生习作 小小说 吉林省
  • 简介:作者简介:李文学(1977-),男,安徽安庆人,华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艺术与艺术教育。李汉荣(1960-),男,广东梅州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 标签: 李文学 李汉荣 摄影作品 职业技术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思想,不能说是与外界隔离的,事实上它对国际文学与文化思想吸纳很多,但却鲜有释放,并未形成内外双向交流,所以,从某一意义说,它仍有自行其是的逻辑,有它特殊的发展线索.

  • 标签: 当代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消解 学思 文化思想 意义
  • 简介:近年来伴随着一部影视剧热播、同步推出根据影视剧改编的影视小说的现象出现,电影电视从来是从文学台本中脱胎换骨的传统被逆转。但是,影视小说是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诞生的,囿于文字的局限性,脱离了导演、演员、关工、音乐、摄像等集体的艺术劳动的艺术支撑,仅仅附丽于影视创作的外壳,使原有的影视艺术不复存在。影视小说是一个以市场利益为推手,由影视与文学杂交而成的,既背负经济压力、又欠缺文学内涵的“畸形儿”。

  • 标签: 影视小说 原创小说 新生儿 畸形儿
  • 简介: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笔者曾撰文界定其研究范围,指出它不仅是中国钢琴音乐和海外华人钢琴音乐的专利,也广泛存在于外国钢琴作品之中。目前,中国音乐界对于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探讨主要局限于中国钢琴音乐和部分海外华人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尽管它们能够构成“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研究主体,

  • 标签: 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风格 外国 海外华人 钢琴作品 中国音乐
  • 作者: 葛洪伟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