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安·莫里斯·法尔科内(1716~1791)是洛可可时代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他最成功的雕塑之一就是《克罗托纳的米洛》中的一件,该作品使他于1754年获得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1766年,他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完成了彼得大帝的青铜骑马像。1788年,他成为法兰西绘画院院长。

  • 标签: 《冬天》 美术学院 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 雕塑家 莫里斯
  • 简介:莎拉·斯代尔,美国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抒情女诗人。她的诗集《恋歌》曾赢得哥伦比亚大学诗协会奖(普利策诗歌奖的前身)。她的诗歌具有古典的抒情特色,感情真挚、语言精致、极富感染力。她擅长通过简单的意象把深沉的感情体验溶入到一种朦胧的意象氛围之中,表达得简练而深刻。她的诗歌大多短小清新,朴实无华,但细细品味,却又充满了哲理性。

  • 标签: 意象氛围 诗歌奖 隐喻 哥伦比亚大学 抒情特色 二十世纪初
  • 简介:世界正在变“大”,却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小”。交通工具的变更,通讯技术的Et新月异,使得各个区域内可快速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整个世界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大量充斥着。一方面,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文化适应又在改变融入者观念的同时,不断拉近人们的距离。本文以澳大利亚著名影片《鳄鱼邓》为蓝本,研究影片中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现象,揭示两者对立而又融合的复杂关系。

  • 标签: 鳄鱼邓蒂 文化冲突 文化适应
  • 简介:摘要通过《喧嚣与骚动》“南方文艺复兴”著名作家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逐渐衰败的图景,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而贯穿全文的核心人物凯用她的浮沉与反抗阐释了当时南方父权体制下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压迫及女性反抗的必然结局。

  • 标签: 《喧嚣与骚动》 凯蒂 女性 男权
  • 简介:巴赫金提出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克里斯娃在巴赫金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并构造一种文本内的互文空间。而她的关注点在于互文空间内的“过程中的主体”,所探讨的互文性问题是形式层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克里斯娃的形式层面的“互文性”分析,论证其关于主体生成和文本生成的“互文性动力学”。

  • 标签: 对话概念 互文性 过程中的主体
  • 简介:克里斯娃的著作《陌生的自我》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她用了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梳理异族人在法国的接受史,直到最后一章,她才提出该著作的核心论点“我们都是自我的陌生人”。全书整体呈欲扬先抑的结构。

  • 标签: 克里斯蒂娃 陌生人 20世纪80年代 接受史 著作 族人
  • 简介:传统音乐学总是将音乐包裹在繁复的专业术语中,严谨而详尽地对音乐分析进行研究。1975年,加拿大音乐学家纳(Jear-JacquesNattiez)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引入音乐研究,开始了对音乐学方法论、认识论的新探讨。在这数十年间,音乐符号学自身也不断发展变化,不同传统、不同学派互相碰撞,并且随着符号学的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 标签: 音乐符号 符号学 音乐学家 1975年 专业术语 音乐分析
  • 简介:尤多拉·韦尔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文通过研究她重要的三部作品《绿帘》、《金苹果》、《乐观者的女儿》中的“外来者”,表现出尤多拉·韦尔思想的变化:对美国南方传统文化的笃信、质疑和重构的过程,表达出韦尔对南方社会、南方文化的关注,从而构建她心目中的新南方。

  • 标签: 笃信 质疑 重构 外来者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的小说《迷惘》诞生于二战前夕,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怪诞的群体像,令人费解。本文以作者战后形成系统的群众和权力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作品里普通群众如何转化为攻击性群众,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群众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从而揭示作者对时代危机和隐藏在荒诞背后残忍现实的敏锐感知,进而印证作品的时代预见性。

  • 标签: 群众 权力 对时代的隐射和预言
  • 简介:德国的塞巴斯安·勃兰特为人类贡献了一部文学巨著《愚人船》。分析这部作品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作者曾经从事过法律教学与法律顾问的职业经历,因此无论是作者的知识背景还是作品本身的内容都深刻反映了法律与文学相互交叉的生动现象,而且分析隐寓于作品之后的法律底蕴,对理解和诠释这部作品将更有助益。

  • 标签: 愚人船 愚人文学 法律 道德
  • 简介:为了继承复旦人文传统、推进文史哲学科的发展,复旦大学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人文学科振兴计划"。其中的"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广邀国际杰出人文学者莅临讲学,因其学术影响的前沿性和权威性而广受海内外学界关注。2012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朱莉娅·克里斯娃接受"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最高级别"高端讲座"的邀请,将为复旦大学师生开设系列讲座。

  • 标签: 克里斯蒂娃 复旦大学 著名学者 国际 讲学 朱莉
  • 简介:针对异化翻译与直译在本质上相同的观点,本文指出韦努的异化翻译与直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韦努的异化翻译观的体系来看,其联系表现在:1)异化翻译观起源于新直译论;2)直译是实践异化翻译的重要话语策略。其区别体现在:1)就理论范畴而言,异化翻译属于翻译伦理的范畴,而直译属于翻译方法的范畴;2)就翻译标准而言,异化翻译可以偏离忠实,而直译是以忠实为基础;3)就翻译实践而言,异化翻译还包含了除直译以外的话语策略。另外,异化翻译与直译的区别还必须考虑文化语境的差异。

  • 标签: 异化翻译 直译 翻译伦理 话语策略
  • 简介:村上春树有一本有趣的书,名为《夜半蜘蛛猴》。书中说到猴子善于模仿,而作者笔下的这个小猴子更是个模仿精灵、模仿狂,处处模仿“我”的行为,甚至包括写作。猴子的表兄弟——人,也是模仿狂。不同之处只在于,猴子为模仿而模仿,或是为自娱而模仿,而人的模仿,是为某种目的而模仿,为表达某种意义而模仿。此模仿可称为表演。表演,必定是符号行为——为了传达意义而“摆弄”自己的身体。

  • 标签: 表演 符号学 符号行为 村上春树 模仿 猴子
  • 简介:”的本义,今或作重病义,或作疾病义。通过对《诗经》等八部早期上古文献中的“”、“疾病”用例考察,发现早期疾病义都用“疾”,“”不用作疾病义,更无重病义;“疾病”连用,其“”为形容词的危重义。进而通过对八部上古文献中“”、“疾病”所有词义及其训诂的梳理,可定“”的本义是困苦义。

  • 标签: “病”本义“疾”疾病义 重病义 困苦义 上古文献
  • 简介:喻”这个词,词典上查不到。它是我生造的。何谓喻?就是有“”的比喻,或者说.不通的比喻。辞格里面使用频率最高的,比喻大概要数第一,能登冠军宝座。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 标签: 使用频率 文学语言 比喻 钱钟书 词典 辞格
  • 简介:芬兰符号学家埃罗·塔拉斯的著作《存在符号学》,写于2000年,成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符号学先哲托马斯·西比奥克辑录的“符号学先驱”书丛中的重要作品。该书在2012年推出中文版,中文版在英文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结构调整,添加了不少塔拉斯2000年以后的研究成果。鉴于过往符号学界在哲学与符号学的结合上建树寥寥,加之身任国际符号学会主席一职的塔拉斯在艺术学、哲学和符号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 标签: 符号学 中译本 丛林 印第安纳大学 结构调整 研究成果
  • 简介:克里斯娃的符号学是追溯意义的萌芽和生成过程的符号学,以超语言学的意义生成装置即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以反抗传统符号学理论的过分秩序化和理据化为旨归,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先锋性。生产、劳动与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直接影响了克里斯娃符号学理论的建构。本论文通过考察克里斯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劳动和实践的符号学解读,重点讨论意义生成(signifiance)和意指实践(pratiquesignifiante)的过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克里斯蒂娃 符号学 意义生成 意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