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腹部腔胆囊切除的效果如何。方法对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某院实施胆囊切除的14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进行总结。此外,联检组(74例)允许联检组迅速干预护理(74例)。比较两组恢复精度测量之间的差异。其结果是两组患者记录、手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后停机时间和手术后停机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依据。观察组后的并行度低于比较组。结论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护理之后,可以有效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快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快速康复干预措施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康复的影响。选定的96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每组48人。观察组在干预期间进行了常规护理干预,在干预期间进行了快速康复干预,比较了两类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指标明显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指标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很大(p < 0.05)。对胆汁淤积症患者迅速康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得到确认,有助于促进手术后早期康复,并在病人护理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快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LEER)治疗累及盆腔侧壁的晚期、复发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估该新型挽救性手术的治疗潜力。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LEER手术的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3例复发性宫颈癌,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和1例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病例。其中4例患者实现完全切除(R0切除),切缘阴性;1例复发宫颈癌患者因继续手术风险极大而终止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345 min(225~482 min),中位中失血量为300 ml(200~600 ml)。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包含淋巴囊肿、尿路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位随访时间为283 d(128~715 d),其间4例无瘤生存,1例因疾病进展而死亡。高的R0切除率和可观的肿瘤学结局提示LEER可能作为骨盆侧壁受累的晚期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

  • 标签: 扩大盆内侧壁切除术 子宫内膜癌 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晚期及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再次玻璃体切除(PPV)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290只眼)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次数分为单次PPV组(227只眼)和再次PPV组(63只眼),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换算为LogMAR视力),以及再次PPV组患眼发生并发症情况,定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分析患者眼睛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果单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55.0(47.0,63.0)岁,再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49.0(38.0,57.0)岁(P=0.027)。两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分别为1.7(1.0,2.4)和2.1(1.4,2.4)(P=0.026);术后6个月,单次PPV组LogMAR视力提高至0.75(0.43,1.00)(P<0.001),再次PPV组提高至0.95(0.60,1.65)(P<0.001),单次PPV组提高差值高于再次PPV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年龄(OR=0.97,95%CI:0.95~1.00;P=0.043),术前BCVA(OR=1.82,95%CI:1.08~3.05;P=0.024)、术前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OR=2.16,95%CI:1.06~4.37;P=0.033)、采用玻璃体硅油填充(OR=0.48,95%CI:0.25~0.92;P=0.028)是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术前BCVA、术前合并TRD和玻璃体硅油填充是影响PDR患者再次PPV的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再次玻璃体切除术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绿激光解剖性汽化切除(AVIT)和选择性光汽化(P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前列腺绿激光手术的患者136例,年龄53~85岁。前列腺体积30~104 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68例行AVIT(纳入观察组),68例行PVP(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3例和66例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年龄[(66.8±6.5)比(67.3±5.4)岁]、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4.2±4.7)比(23.5±4.5)分]、生活质量评分(QOL)[4.7(4.1,4.9)比 4.6(4.2,5.0)分]、最大尿流率(Qmax)[(6.9±2.8)比(6.8±2.6)ml/s]、残余尿量(PVR)[(137(52.8,190.9)比119(70.6,172.1)ml]、前列腺体积(PV)[70.5(60.6,80.9)比68.2(61.2,80.5)ml]、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4(3.5,5.1)比4.4(3.4,5.0)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激光持续时间更长[69.0(64.6,75.0)比55.8(49.1,63.4)min,(36.3±9.9)比(31.3±9.3)min],中激光能耗与能量密度更高[(297±20)比(240±20)kJ,(4.50±1.35)比(3.73±1.17)kJ/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IPSS、QO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动力学参数方面,观察组Qmax高于对照组,PV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PV、PSA较对照组有更大幅度下降(56%比47%、70%比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尿道狭窄、尿失禁发生。观察组患者尿路刺激征发生率为6.3%(4/63),低于对照组的18.2%(1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潴留、膀胱颈口挛缩、继发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绿激光AVIT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安全有效的。与PVP相比,AVIT去除的腺体组织更多,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绿激光 解剖性汽化切除术 选择性光汽化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体位完全经腹途径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治疗肾移植术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肾移植术后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行传统经后腹腔腹腔镜原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分为移植肾同侧组9例和移植肾对侧组8例);24例患者行单一体位完全腹腔镜下原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口状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分为移植肾同侧组14例和移植肾对侧组10例)。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纳入41例患者,男16例,女25例,年龄57(53,70)岁。单一体位对侧组手术时间短于单一体位同侧组及后腹腔对侧组、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44)、(159±49)、(196±20)、(205±21)min,均P<0.01];上述各组中出血量[(84±39)、(106±44)、(109±20)、(112±21)ml,P=0.271]、住院时间[(10.6±2.1)、(11.8±1.7)、(10.3±1.5)、(11.4±1.5)d,P=0.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24个月,13例患者出现对侧复发或转移,8例出现膀胱内复发,5例死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结论单一体位腹腔镜治疗肾移植术后原肾输尿管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同时不增加中出血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适用于治疗移植肾术后原尿路尿路上皮癌,尤其适用于移植肾对侧的原肾及输尿管切除

  • 标签: 肾移植 移形细胞癌 移植后肿瘤 肾输尿管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肿瘤切除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随访研究,以2008—2016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行肿瘤切除的PPG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57例。获得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PPGL发病情况(起病年龄、病程、家族史、肿瘤位置、肿瘤是否双侧或多发、术前血压),PPGL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肿瘤大小,中是否有粘连、侵袭或浸润,术后病理包膜是否光滑完整、有无浸润生长、囊变坏死以及Ki-67指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前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等,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获得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并比较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之间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157例患者的年龄为(42.4±13.4)岁,男69例,女88例。其中103例为嗜铬细胞瘤(PCC),54例为副神经节瘤(PGL),随访时间为(9.5±2.0)年。PCC患者中,13例(12.6%)术后复发,9例(8.7%)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复发患者起病年龄更小[(27.3±15.7)岁比(39.3±12.2)岁,P=0.003],病程更长[48.0(23.0,141.0)月比12.0(4.0,60.0)月,P=0.010];出现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体积更大[8.0(6.1,12.8)cm 比 5.0(4.0,7.0)cm,P=0.027]。PGL的患者中,8例(14.8%)术后复发,5例(9.3%)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复发患者病程更长[90.0(36.3,165.0)月比24.0(8.0,72.0)月,P=0.009],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更高[4/8比4.4%(2例),P=0.003];远处转移患者术前舒张压更高[(146.0±32.1)mmHg比(120.6±25.3)mmHg,P=0.043](1 mmHg=0.133 kPa),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也更高[2/4比4.4%(2例),P=0.029]。结论PPGL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的PPGL患者起病年龄更小,病程更长,肿瘤体积更大,且多发病灶更为多见。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复发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鼻高流量氧疗(HFNO)联合早期拔管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简称扁腺手术)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RA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接受全身麻醉扁腺手术的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M(Q1,Q3)]为4(4,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HFNO早期拔管组(H组)和常规拔管组(C组)。H组患儿进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后通过鼻导管接受湿化加温的高流量氧气(流速25 L/min)支持,直至意识恢复;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满10 min时拔除气管导管。C组患儿不接受HFNO,自主呼吸恢复超过10 min且出现不耐管现象时,或未出现不耐管现象但自主呼吸恢复满20 min时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RAE发生率、呛咳发生率、强化护理策略应用率、拔管时间、PACU时长,以及自主呼吸恢复及气管拔管时的各项生命体征。结果H组麻醉恢复期RAE累积发生率低于C组[30%(6/20)比65%(13/20),P=0.027];呛咳发生率少于C组[10%(2/10)比45%(9/20),P=0.031];强化护理策略应用率低于C组[20%(4/20)比55%(11/20),P=0.048];拔管时间早于C组[(33.4±4.5)比(42.7±5.3)min,P<0.001],但PACU时长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H组拔管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高于C组[(52.9±9.4)比(48.9±3.1)mmHg(1 mmHg=0.133 kPa),P<0.001]之外,两组患儿在入PACU、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出PACU时的各项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扁腺手术患儿麻醉恢复期,采用HFNO联合早期拔管策略,可显著减少RAE发生率。

  • 标签: 儿童 呼吸系统不良事件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 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 气管拔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Bochdalek疝又称胸腹膜裂孔疝或先天性后膈疝,成人此疝罕见。本文报告1例老年女性因为右侧腰背部隐痛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术前确诊右侧Bochdalek疝。为其实施后腹腔入路的腹膜外补片修补,手术用时65 min,出血极少,术后疼痛轻,顺利出院,目前随访半年恢复良好。

  • 标签: 疝,横膈 Bochdalek疝 后腹腔镜 全腹膜外 无张力修补 胸腹膜裂孔疝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的诊治理念是通过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怀疑前列腺癌后,均要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后再给予后续治疗。随着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PSMA PET/CT)的应用,前列腺癌影像学诊断水平进一步提升,联合这些检查,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几乎达到100%。并且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及手术技术改进发展迅速,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术安全性明显提升,术后恢复明显加快。因此,我们提出了前列腺免活检的理念,即对于前列腺mpMRI和PSMA PET/CT高度怀疑的前列腺癌,可直接手术治疗。前期初步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这个理念是可行的。然而前列腺免活检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前列腺癌患者,任何一个新理念的提出均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论证,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支撑。将来或许免活检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将会成为临床上一个新的选择,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多参数核磁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活检
  • 简介:摘要总结“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治疗动静脉畸形巨唇症的临床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动静脉畸形巨唇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3例;中位年龄4.5岁(2~57岁);上唇18例,下唇9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过(外院或本院)5~10次的介入栓塞硬化治疗,巨唇外形改善均不明显,3例病变进展增大。本组病例均采用“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治疗。共行“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28例次(1例2次手术)。27例次患者一期切口愈合,1例部分黏膜坏死,后经换药后愈合。有2例分别于术后半年内局部复发。随访1~3年,远期疗效评价Ⅲ级(好)24例,Ⅱ级(中)3例,Ⅰ级(差)0例。“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切口隐蔽,立体式切除病变彻底,能最大限度保留三维结构,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远期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该手术方式。

  • 标签: 唇疾病 巨唇症 动静脉畸形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行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通过PLIF和UBE-ULBD治疗的64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手术式的不同分为UBE组和PLIF组。UBE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9.8±6.8)岁;PLIF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69.3±6.3)岁。记录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是否输血、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手术成本情况。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6个月MRI下硬膜囊横截面积(DSCA)及Schizas标准分级。结果UBE组手术时间为(69.2±8.0)min,低于PLIF组的(139.0±15.3)min(P<0.05);UBE组中和术后出血量为(19.5±5.6)和(15.0±10.8)ml,低于PILF组的(212.4±34.1)和(169.6±43.8)ml(均P<0.05);UBE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为(1.8±0.7)和(3.0±0.9)d,低于PLIF组的(4.5±1.4)和(7.1±1.7)d(均P<0.05);UBE组手术费用也低于PLIF组[人民币(1.84±0.10)万元比(3.39±0.24)万元,P<0.05],且UBE组无输血病例;UBE组2例发生硬膜囊破裂,PLIF组3例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神经根损伤和1例感染。UBE组术后的腰疼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而PLIF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但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UBE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ODI优于PLIF组(均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疼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和1年的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DSCA均较术前扩大(均P<0.05),PLIF组术后DSCA较UBE组更大(P<0.05);Schizas标准分级上,UBE组术后25例恢复至A级,5例至B级,PLIF组术后30例恢复至A级,4例恢复至B级,两组术后椎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ULBD在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时能够实现椎管减压,与PLIF相比,医源性创伤更小,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 标签: 椎管狭窄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 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患者两侧膝关节使用间隙平衡(GB)和测量截骨(MR)技术行膝关节置换(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57例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双侧分期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首次行TKA时随机采用MR或GB技术,对侧手术则用另一种技术完成。手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假体均选择同一种假体。比较两种截骨技术行TKA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5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1例,首次手术年龄(68.5±4.6)岁(59~79岁)。随访(29.6±4.5)个月(22~39个月)。两次手术间隔(4.7±3.0)个月(0.5~12.0个月)。GB侧术后的引流量相比MR侧更少[(93.6±22.2)ml比(109.9±36.9)ml,P=0.003]。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GB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R侧[(3.0±0.8)分比(3.5±1.2)分],活动度较MR侧高(105.7°±8.2°比100.2°±7.5°),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优于MR侧[(78.5±5.4)分比(74.2±6.3)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低于MR侧[(35.4±5.5)分比(38.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和WOMAC方面,两种技术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GB侧满意率为84.2%(48/57),MR侧为86.0%(4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技术在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在无明显畸形的膝关节炎患者中,使用GB和MR技术行TKA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相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屈伸平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直接前侧入路髋关节置换(DAA-THA)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行的50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DAA-THA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手术信息及术后功能情况,如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50~79(67±10)岁。分析总结Mako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的术后临床结果。以累积和分析法(CUSUM)分析手术时间。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²判断拟合优度。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6个月以上的随访,2例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5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伤口周围的麻木感,均在1~2个月内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等严重不良事件。患者手术时间为(81±16)min,中出血量为(456±84)ml,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6±2.5)分。影像学结果显示髋臼杯位置均处于Lewinnnek安全区;下肢长度差为(0.15±0.50)cm,偏心距差为(-0.11±0.72)cm。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累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19例时达到顶点,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手术总时间、骨盆参考架安装时间、髋臼注册时间、髋臼磨锉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DAA-THA的学习曲线在19例左右,Mako机器人辅助能确保DAA-THA假体植入精确性及学习曲线期间手术的安全性,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优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学习曲线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一期椎体切除并环状重建技术治疗枢椎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到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20例枢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实施枢椎肿瘤椎体切除,并采用异形钛网或3D打印(3DP)植入物重建。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疼痛和神经功能情况,随访时予以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及复发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9.1±11.0)岁(31~72岁),手术时间(605.0±60.1)min(430~700 min),中出血量(1 250±347)ml(800~2 400 ml),术后住院时间(13.2±2.8)d(8~20 d),随访时间(37.2±14.2)个月(14~66个月)。20例患者中,14例采用异形钛网前路重建,6例采用3DP植入物,5例采用枕颈固定,15例单纯颈椎固定;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1±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6±0.6)分(P<0.001);9例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随访时均改善,其中2例Frankel B级分别改善为C及D级,3例C级改善为D级,4例D级改善为E级。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椎动脉损伤2例,吞咽困难2例,声嘶呛咳3例,脑脊液漏2例,枕大神经痛1例。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复发;仅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导致内固定失败。结论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一期椎体切除并环状重建技术对枢椎肿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异形钛网或3DP植入物前路重建联合后路钉棒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力学稳定性。

  • 标签: 寰枢关节 枢椎肿瘤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全椎体切除 异形钛网 3D打印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髋关节置换(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HA与cTHA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但cTHA组有23.0%(29/126)的病例双下肢不等长超过5 mm,而rTHA组仅有9.7%(9/93)。结论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THA中髋臼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提高了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在术后下肢长度恢复方面也更具优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臼假体位置 下肢长度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止血带对于膝关节置换(TKA)患者股四头肌形态及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每组各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及大腿周径的差异。结果止血带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69.1±5.1)岁;非止血带组男9例,女31例,年龄(67.4±5.3)岁。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以及大腿周径[x¯±s或M(Q1,Q3)]分别为(2.76±0.69)cm、25.20(17.83,32.90)m/s、54.00(51.13,56.00)cm。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患者中术后股四头肌厚度分别为(2.78±0.76)cm、(2.73±0.61)cm,术后股四头肌硬度[M(Q1,Q3)]分别为24.00(17.15,33.13)m/s、25.20(18.68,32.85)m/s,术后大腿周径[M(Q1,Q3)]分别为54.00(49.75,55.00)cm、54.50(52.13,57.53)cm,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KA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股四头肌的形态及硬度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止血带 股四头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建设工程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为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进行分析,目的是能够发挥出工程造价管理的积极作用,将建设工程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终期望能够为同行业者提供参考依据,努力保障建筑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建设工程 工程造价 全寿命周期 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