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不拘小节实习生落座时,院长眼睛怀疑地盯着卡梅隆修士。“我看到你在晚餐前是在读一本书吧?”他问到。“我相信那不在修道院推荐书单上。”“我可没想到,”卡梅隆修士回答。“那是本桥牌书,刚刚出版。”

  • 标签: 修道院 故事 实习生 怀疑
  • 简介:在没人写信年代收到一封信就像听见一声燕子叫信从江北来秋天傍晚,送信的人个子不高他骑摩托离去让我想起好几部老电影信里无大事,只有离家亲戚我突然记起一个村庄许多条田埂伸向它小时候,很想给我梳头小子,

  • 标签: 写信 老电影 村庄
  • 简介:论文针对"大众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主要从大众文化"民间"资源以及"狂欢化"作为大众文化表现形态两个方面来探究大众文化在40年代和90年代表现出"对应性"以及在共性中包含个性。

  • 标签: 大众文化 40年代 90年代
  • 简介:有一次我去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个活动,找不到地方,在校园里拦下两个女孩子问路。'同学,请问这幢楼在哪里?'我拿着写了地址纸片问她们。两人看了地址也摇头不知,但她们马上有了主意:'你可以用GPS查一下呀。''可是我没有GPS。''手机上地图就行。''可是我手机不能上网。'

  • 标签: 一起奔跑 人工智能年代 年代里
  • 简介:1990年代以来,文革小说寓言化倾向成为这一时期文革叙事鲜明特点.它们对寓言化写作方式运用,是站在现实写实基础上.这一时期文革小说寓言叙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历史寓言、生存寓言以及“自审”与“忏悔”救赎寓言.

  • 标签: 1990年代以来 文革小说 寓言化叙事
  • 简介:文学也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对“美”追求像“爱”一样认为是永恒主题。“美”是美丽象征,它内涵一直是固定,而“丑”是对人本质力量歪曲而诡异畸形表现,到1920年国文学领域开始出现,“丑”表现于意识,认同它也是一种“美”。1920年是韩国近代小说发展中短篇小说创作旺盛期,其小说重视个人生活,发现自我倾向。小说不仅仅是“美”概念,其中还包括了“丑”意识,阐明了美意识。“丑”是殖民地突出鲜明一种文化现象。本论文重点分析1920年罗稻香《哑巴三龙》、李孝石《养麦花开时》等作品中主人公“丑”是怎样表现出来

  • 标签: “美” “丑” 美丑关系 三龙 许生员
  • 简介: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根据地建设、历史地位与贡献、群众运动与党群关系、革命与乡村社会、"敌人"及其活动等专题研究,构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主要方面。学术研究与抗战纪念和意识形态理念互动、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述描并重、从普遍意义到山东特点发掘、重中共抗战研究与轻"敌人"及国民党研究并存,是目前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主要特征。为推进山东根据地研究,拓展新研究领域,在跨学科视野下引入社会史、新文化史、新革命史等研究理念和研究视角,注重山东与各抗日根据地比较研究,都是今后可行学术探索。

  • 标签: 山东抗日根据地 研究综述 根据地史 新革命史 新文化史
  • 简介:已经许久没去过新华书店了。现在许多城市里新华书店不好找,被湮没在商业地产中。到了一个城市,我更愿意去当地有名小众书店去看看。就算路过新华书店,也不会进去。但对于新华书店感情,我是一直深埋在心。不进去,是不想看到现在被各种教辅、商业书籍充斥书店,不想破坏以往那种美好印象。我心目中美好新华书店,永远停留在了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新华书店 年代 停留 商业地产 城市 深埋
  • 简介: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随着民族矛盾退隐与阶级矛盾提升,以解放区文学为中心,暴力叙事率先完成了由"战争暴力"到"政治暴力"形态转化。它们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土改政策为导向,全面展示"斗地主、分土地"历史场景,高度体现了由阶级启蒙所引发中国农村巨变。"分土地"体现了"文斗"暴力,"斗地主"体现了"武斗"暴力,这虽与共产党不主张武斗地主、农民普遍不愿武斗地主实际情况形成对比,却恰恰体现了解放区作家们阶级斗争激情与紧张阔大想象,以及变"诗人"为"战士"心理内涵。

  • 标签: 四十年代文学 政治暴力 分土地 斗地主
  • 简介: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文学现象。茅盾、废名等作家因战争等因素影响,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迁徙,是作家个人性迁徙典型;香港文化人大营救是作家集体性迁徙典型。作家迁徙呈现出自身特点:作家集体性迁徙与个人性迁徙并存,作家迁徙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家迁徙促进了抗战文学繁荣与文学空间拓展,对抗战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20世纪40年代文学 抗战文学 作家迁徙 文学空间
  • 简介:电视连续剧是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以与观众产生共鸣内容为素材展现一个时代风貌,还以人物之间矛盾纠结体现作者思想和意图。在诸多电视连续剧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本文以2000年代韩剧中塑造女性形象为中心,挖掘女主人公形象所体现社会文化内涵。

  • 标签: 人物形象 女性 年代 电视连续剧 艺术形式 文化内涵
  • 简介:我国流行音乐发展受相应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有其独特发展轨迹。本文分析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和港台流行音乐之间密切联系,回顾了我国流行音乐八九十年代发展表现,形成了不同时期特征和发展轨迹。

  • 标签: 中国内地 流行音乐 发展历程
  • 简介:20世纪50年代韩国战后批评可以根据对“传统”这一概念不同理解和对待传统不同态度分为否定论和继承论两大块。不论是对传统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作为战后批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民族文学论、新一代论、现代主义论等问题讨论都无法回避传统二字。有鉴于此,本文以历史认识为切入点,对韩国战后批评围绕着传统展开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历史认识出发,能够发现在围绕着传统展开讨论中,分歧主要出现在将现代单纯视为接续近代转型期还是根据历史发展合理性视其为特殊历史阶段,以及将传统看作一成不变化石还是与历史相生相长有机体问题上。然而,不论各方立场如何,都表现出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希望与追求。

  • 标签: 战后批评 传统 民族文学 现代 历史认识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安徽乡土叙事在注重保持时间、空间同步性同时,特色鲜明地抒写地域经验,在潜心探索创新之际,不忘继承并发扬“皖军”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优势。在叙事实践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形态、叙事立场、叙事视域和叙事艺术等四个方面的突破、转型和变化,加之特定地域文化经验,形成了一定叙事特色,并为新世纪安徽乡土叙事构建稳定叙事模态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乡土叙事 精神文化形态 叙事立场 叙事视域 叙事艺术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冀中乡村社会向下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化与常态化了,农业生产资源贬值、民众生活贫困和乡村金融恶化成为了冀中乡村社会向下流动三大重要表征。就冀中乡村而言,天灾人祸、剥削加剧、社会陋习、分家析产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等因素涤荡着乡村民众一切精力与财富,造成了冀中乡村社会向下流动。

  • 标签: 冀中乡村 社会流动 社会向下流动 乡村金融 乡村史
  • 简介:左翼文化运动研究全面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此后二十年,学术界在材料收集和人物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视野也趋于宏观,并形成学术热点,产生了学术争鸣。进入新世纪,对左翼文化运动研究继续推进,学术空白得到一定程度填补,个别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出现了新研究视角。三十余年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但广大学者在拓宽研究视野,转变研究视角,加强资料收集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 标签: 左翼文化运动研究 全面展开阶段 深入研究阶段
  • 简介:本文通过对小说《王志平和他妻子》分析,主要讨论1950年代新婚姻法施行后某些进城革命干部上演陈世美故事,分析国家机器是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形成对家庭内部凝视,并对男性婚恋道德进行规范来维护和巩固家庭。进而指出,妇女参与集体劳动被纳入到国家建设政治背景下之后婚姻题材发生变化,以及这一题材变化对鼓励女性参与集体劳动产生意义。

  • 标签: 陈世美 革命良心 性欲望 女性解放
  • 简介:台湾新竹郑氏家族,历经各地转迁,明末迁至金门,于清乾隆年间(1760-1775)陆续渡台,最初落脚苗栗后龙,以农、渔维生,第四代转从商,移入竹堑。郑家子弟郑用锡主持明志书院讲席,后高中进士。其曾任京城官员、协防大安港、安定台湾漳泉粤械斗、协办团练;辅以堂兄弟积极经营商业、参与地方事务,奠定郑氏家族作为清代台湾新竹地方士绅地位。1895年台湾割让,继承家风郑如兰(1835-1911)、郑拱辰(1860-1923)、郑神宝(1880-1941)一面活跃于竹社,一方面持续经营各类事业,发展为兼具商业、社会与文化影响力之家族。透过台湾新竹郑家崛起与竹堑诗书画发展互动实例,可以管窥清代至日治时期台湾地方领导阶层家族势力维系,是在累积经济资本外,更进一步参与文化活动,其家族园林更是官、商、文交际辐辏地,其辐辏范围包括台湾其他地方士绅、诗社和书画团体,更与闽浙地区中国文人、书画家之间有着密切交流。

  • 标签: 台湾地区 新竹 郑用锡 郑神宝 北郭园 竹社
  • 简介:社会调查在中国已经有了近100年历史,羌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出现也早,因此使不同时代茂县呈现出了不同镜像。在茂县社会调查中,由于各种原因,羌族传统文化并未得以全面呈现,因而作为传统文化拥有者、同时又应该是发展主体羌族未能体现出其能动性。21世纪今天,当发展理念开始改变时,更应该坚持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倡导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绿色”、可持续、内发式发展。

  • 标签: 社会调查 茂县 主体性 内发式发展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实践上开始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联,但在现实中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思想界控制,并不利于妇女解放运动开展。黄心勉基于个人生活经历及其对中国妇女问题理解和思考创办了《女子月刊》,以期刊为阵地开展唤醒妇女、改善社会环境、解放妇女和复兴民族工作。《女子月刊》在版面设计、题材选定、文章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尽量切合妇女同胞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一直坚持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服务,充当旗手和鼓手,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路明灯。

  • 标签: 黄心勉 《女子月刊》 妇女运动 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