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梅兰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爱北京的传统小吃,也爱吃川菜里的宫保鸡丁。但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

  • 标签: 民国 传统小吃 家庭影响 霸王别姬 梅兰芳 淮扬菜
  • 简介:自清末资议局选举后,历届中国政府都试行了现代意义上政治选举,随着选举活动的开展,选举纠纷和选举诉讼也日益增多。选举诉讼因公众参与政治选举而引起,是近代西方政治法律文化冲击传统社会的产物,反映着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形态和法律文化的变迁。所谓选举诉讼,“乃选举人或候选人确认办理选务人员或其他选举人及候选人有威胁利诱或其他舞弊情事时,或确认当选人资格不符,或所得票数不实,及候选人确认其本人所得票数被计算错误的,于法定期限内向法定机关提出诉讼之谓”。[1]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2]广义上选举诉讼是既包含追究选举违法者责任的刑事诉讼,也包含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等事关选举效果的民事诉讼,还可涉及追究行政责任的行政诉讼。狭义上的选举诉讼仅是针对选举效力(选举无效、当选无效等)问题提起的诉讼。本文关注对象是狭义上的选举诉讼,具体而言,是民国后期国统区参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选举诉讼的司法体制。

  • 标签: 民事诉讼程序 政治选举 民国后期 国统区 选举诉讼 中国社会
  • 简介:文官制度自古代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近代面对着清朝末期文官制度所凸显出来的各种弊端和不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对构建新型的文官制度给予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一时期即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批判继承了古代文官制兼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民国时期文官制中的考试、任用和监察制度进行相应的探析,以对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相关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 标签: 民国时期 文官制度 考试独立权
  • 简介:1935年的12月9日,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处在危机四伏漩涡里的北平燃烧起来了。自从八年前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华北的中心城市北平虽然依旧雍容宁静,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显然这一天的严寒没能够阻挡住学生们的热情,在国民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拟实行华北自治之际,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五六千名学生走上了街头,愤怒的学生们喊出了'反抗华北自治,抵制日本侵略'的口号。人在上海的鲁迅得知了'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后,兴奋地写道':谁说中国的老百姓是愚庸的呢?被愚弄诓骗压迫到现在,还明白如此.石

  • 标签: 日本侵略 这一天 中心城市 清华大学校长 弦歌不辍 北京大学校长
  • 简介:我国国库制度于周朝时建立,到民国时期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库。然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财政紊乱,各征收机关自收自支,虽然中央银行有经理国库的权力,但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民国政府于1938年颁布《公库法》,建立了行政、主计、审计、出纳四大部门的联综组织,利用内部牵制的原则使各部门相互制约,以达到财政监督的作用,成为民国财政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 标签: 民国时期 立法 国库制度 财政监督 社会动荡 征收机关
  • 简介: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1911年12月2日,东南重镇南京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同年4月1日正式辞职。

  • 标签: 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 孙中山 履职 南京光复 武昌起义
  • 简介:民国时期,由于特殊时代背景及政治因素,对康区藏人的称谓呈现了多元化和相对纷杂的情形。民国时期康区藏人的称谓主要存在四个系统,四种称谓承接历史传统的"番"和最具民国特点的"康"两个称谓及其语境,并总结了民国时期康区藏人称谓的若干特点。从康区藏人称谓,可以窥见在民国这样一个特定过渡时期,民族的区分、识别与认同实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 标签: 康区藏人 番族 康族 民国时期
  • 简介: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 标签: 南洋 华侨研究 民国文献 专题文献 华侨文献 “南洋观”
  • 简介:近日,有幸参加由《台声》杂志和台湾《两岸犇报》主办的"创意中国研习营"活动。北京、安徽,9天的行程,可谓是身心灵都得到充分的滋润与休养,实在无法三言两语形容此次的收获。想法很多,但却很零碎,着实感受到语言的局限。遂聚焦一点,从网络文学的发展来进行探讨吧。

  • 标签: 网络文学 大陆 《台声》 心灵 三言 感受
  • 简介: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政制开启了“走出帝制”的历史序幕,尽管道路反复曲折,新旧法统的争执依然延续以西为师”还是“中体西用”,并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在形式上,“走出帝制”已成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共识。《民国政制史》就是这段历史先声的在场记录,是对发生在这一重大历史关节点上的政制实践的忠实记载,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民国政制史》是一部详细介绍和叙述1911年至1936年间民国政治制度设置和沿革的重要著作,主要内容由中央制度、省制、县制、市制四编及附录构成。本书由钱端升担任主编,萨师炯、郭登皞、杨鸿年、吕恩莱、林琼光、冯震等当时中央大学法学院行政研究室的同事协力完成。

  • 标签: 历史文献价值 民国政治 政制 帝制 在场 导读
  • 简介:“同业公会”是由近代中国政府创制的法律概念,其既不同于会馆、公所等传统中国早已有之的组织形态,也不同于公司、法人等近代源白西方的法律单位。作为规范同业公会的基本法规,同业公会法经历了从规则到法律、从工商混合到商业、工业、输出业三业分立的发展过程。回顾民国同业公会法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同业公会法源自于会馆公所的章程、规条,在施行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完善,最终自成一体。研究同业公会法的历史变迁,可以较好地呈现行为规则从对习惯的重述发展为成熟完善的法律规范的过程。

  • 标签: 同业公会 习惯 规则 法律
  • 简介:民国时期福建保险业由外商和华商共同经营。华商保险业以官营资本主导,逐步发展并打破外商保险的垄断地住。虽然外商保险一直保持福建保险市场上的相对优势,但华商保险奋力博弈,尤其在福州寿险市场上更为独特,其表现为“小保险”在30年代末政府实现监管前一直占据市场主要份额。本文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分析与思考,目的不仅在于丰富民国金融史研究内容,也在于历史性总结区域金融特性并谋求启迪与鉴戒。

  • 标签: 福建 民国 保险业 小保险
  • 简介: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治外法权被攫取,直接打破了清帝国的司法独立。内忧外患催动了帝国的崩溃。清廷被迫在庚子事变之后进行预备立宪和修订法律。沈家本在内的中国法学家成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拓者,在其努力下,西方法律文化被引入、继受和变通。但是政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历经探索、改良、变革等不同阶段,传统司法在曲折的历史中艰难地向近代化司法逐渐演变。笔者选取刑事司法作为观察视角,注目于清末变法时期及民国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通过比较两个时期,来分析刑事司法层面的微妙变化,并尝试从这种变化透视近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进路。

  • 标签: 西方法律文化 刑事司法 民国时期 演变 清末 中国法律文化
  • 简介:当前,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已经确立,但在理论及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民国时期,大理院、最高法院先后发布了大量判例,进行了广泛的判例制度实践,形成了近代中国本土的判例制度。在案例指导制度权力依据上,应当正本清源,将具有典范意义的指导性案例作为司法解释权的行使方式之一;在指导性案例效力实现保障机制构建上应注重实效;完善指导性案例变更、废止程序;建立科学完善的指导性案例编纂、刊行制度。

  • 标签: 民国 判例制度 案例指导制度 指导性案例
  • 简介: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80周年,对《江村经济》的研究已经很多了,笔者拟选取家庭制度和财产权利这个角度,对费老的《江村经济》一文进行浅略地介绍和分析。

  • 标签: 《江村经济》 财产权利 婚姻形态 家庭结构 农村 民国
  • 简介: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堪称日本社会主义源头的明治时期社会主义。主要通过对重点阶段进行剖析的方法,将焦点放在1901-1911年这一代表着明治时期社会主义的凝缩期。这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01-1903年的"基督"色彩社会主义,1903-1905年的"反战"色彩社会主义,1905-1911年的"分裂"色彩社会主义。明治时期社会主义的自身因素预示着其发展结局。

  • 标签: 明治时期社会主义 1901-1911年 基督 反战 分裂 启示
  • 简介:在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经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笔者更为关注的问题是,作为社会条件相似的东方国家,日本和中国对西方法治经验的理解、领会有何差异?尤其是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社会法学,对日本和中国而言都是新生事物;但在法律现代化方面积累不同的中日两国,对其理解也并非完全一致。由于笔者不谙日文,尽管经由专业人士帮助,仍无法克服学力限制。故仅能以20世纪20年代被译为中文的两本日本社会法学著作为样本,作挂一漏万的初步比较和感悟,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日本经验 社会法学 阐释 传播 民国 著述
  • 简介:在“救亡”和“启蒙”双重变奏的时代诉求下,价值知识阶层在科举废除后“向何处去”的社会功能需求,民国初年师范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良机。因而,在辛亥革命后共和政治下新教育方针、共和的道德的大背景下,以安徽省立二师的道德教育实践为视角研究当时的共和主义“道德教育”,有其积极意义。

  • 标签: 共和 民国初年 师范教育 使命
  • 简介:万般因缘,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我国法律移植走上大陆法系法制的道路。这固然是因为师法日本多有各种便利,但其后效如何仍有商榷之余地,故有董康于20世纪20年代起力主效法英美,亦有居正于30年代起多般反思借鉴英美。此乃必然乎,偶然乎?民国司法改良者是否对最初的路径选择产生过质疑与动摇?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良司法路径选择有何异同?作为北洋与南京政府司法代表的董康与居正何以会主张“效法英美”?

  • 标签: 司法 改良 路径 法律思想 居正 董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