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那么犯罪就是犯罪目的的实现,而犯罪就是行为人犯罪目的的实现,说犯罪的标准是

  • 标签: 既遂新论 犯罪既遂
  • 简介:<正>看了《法学评论》1983年3·4合刊中的《对误以为女性的男性儿童施行强奸而致死人命应定何罪》(以下简称《应定何罪》)一文后,对此文认定被告郭六社前一个犯罪行为是强奸,我有点不同意见,试述如下:《应定何罪》一文认为:"被告郭六社的犯罪行为虽未能实现奸淫目的,但他具有强奸决意,以暴力手段实行强奸行为,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依据刑法第139条第3款之规定,

  • 标签: 强奸行为 既遂 犯罪行为 致人死亡 犯罪分子 犯罪结果
  • 简介:在同一犯罪的犯罪构成存在层次性变化的情况下,同一犯罪的标准相应地存在层次性差异,而不可能具有唯一性。相对于基本犯的构成要件而言,加重犯的构成要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数额加重犯、情节加重犯以及包容加重犯之间所存在的构成要件的层次性差异所决定,对这四种加重犯和基本犯的标准应予以区别对待。加重犯在内部结构上由基本犯和加重因素两部分组成;脱离任何一部分对加重犯的问题进行讨论,都是不合时宜的做法。加重犯的判断标准是:基本犯的构成要件的齐备加加重因素的具备。

  • 标签: 既遂 结果加重犯 数额加重犯 情节加重犯 包容加重犯
  • 简介:从犯的犯罪认定是共同犯罪认定中的一个分支问题,较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其对共同犯罪理论及刑事司法实践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结合共同犯罪及犯罪的相关理论,对以从犯形式而存在的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实行犯的犯罪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 标签: 从犯 犯罪既遂 认定
  • 简介:诈骗罪标准的确定,关系到罪与非罪的界分问题。关于诈骗罪的标准,理论上主要有占有说和失控说两种代表性观点。我国司法解释也采用占有说。本文通过对犯罪本质、犯罪遂定义和诈骗罪的罪状描述得出失控说应当作为诈骗罪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司法实务中容易产生分歧的案例。

  • 标签: 诈骗罪 既遂标准 占有说 失控说
  • 简介:犯罪构成要件的齐备与否,是衡量犯罪的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的唯一标准。无论是普通构成的抢劫罪还是加重构成的抢劫罪,都存在因犯罪构成不齐备而未完成的情形,都存在未遂以及中止的可能。普通构成抢劫罪的应当以财物的实际占有为标志,而加重构成抢劫罪的,则应当是占有财物与法定的加重情形完成这两者的结合。

  • 标签: 既遂 抢劫罪 占有 财物 未遂 未完成形态
  • 简介:我国主流犯罪理论视野下的"阴谋犯"、"举动犯"、"行为犯"、"危险犯"不应成为犯罪形态。事实上,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形态没有刑法理论描述得那样精细,分为两类:"实害结果犯"、"形式结果犯",两者共同构成我国犯罪形态的理论体系。其中,"实害结果犯"是以现实的生活利益遭到直接侵害作为标准的犯罪形态,"形式结果犯"则是以非现实的生活利益遭到直接侵害作为标准的犯罪形态。

  • 标签: 犯罪既遂形态 结果犯 犯罪成立
  • 简介:我国刑法学界对结果加重犯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结果加重犯有无与未遂之分;二是结果加重犯的标准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上,学界有“全面否定说”与“区别否定说”的对立;在第二个问题上,则有“加重结果发生说”与“基本犯罪结果发生说”的对峙。实际上,“全面否定说”、“区别否定说”均应予以批判。“严重结果发生说”值得商榷。“基本犯罪结果发生说”则是合理可行的,应予倡导。

  • 标签: 结果加重犯 犯罪既遂 基本犯罪 加重结果
  • 简介:在强迫卖淫罪罪状表述的语法结构中,作为核心的动词'强迫'是三价动词。联系着行为人、被害人和卖淫行为三个行动元,只有在三个行动元全部齐备时,即强迫的受事者转化为卖淫的施事者时,强迫行为才告完成。区分与未遂的标准是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法益侵害结果是否发生,强迫卖淫罪的保护法益包括人身权利、意志自由和社会风化,后者是其主要保护法益。只有被害人被迫卖淫时社会风化才受到现实的侵犯,所以只有被害人被迫实施了卖淫行为时,强迫卖淫罪才成立犯罪

  • 标签: 强迫卖淫罪 既遂犯 动词理论配价 法益侵害 妨害社会风化
  • 简介:有关受贿罪与未遂的不同观点受贿犯罪由于其并没有直接侵吞国有(公共)财产,因此,比较贪污、挪用公款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其行为隐蔽性更强,因此,在实践中,往往是案件已经完全结束,行为已经完全才被发现、处理。所以“受贿未遂”也就变的十分“稀有”,特别是加上证据固定的困难,使受贿未遂案件难以发现,也使受贿罪与未遂的界限难以确定。

  • 标签: 受贿罪 未遂 既遂 界定 国家工作人员 受贿犯罪
  • 简介:以犯罪实行行为的完成或者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犯成立的标准,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标志的犯罪,以犯罪实行行为的完成和犯罪目的的达到作为犯成立的标准

  • 标签: 不容混淆 成立标准 既遂标准
  • 简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价证券被广泛发行和使用,而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犯罪目标转移到有价证券上,盗窃有价证券犯罪日趋增多。目前,我国对盗窃有价证券犯罪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根据刑法中惩治盗窃罪的条款和有关司法解释,对盗窃有价证券的犯罪分子以盗窃罪定罪处刑。由于有价证券不同于货币和财物,这就给认定盗

  • 标签: 犯罪既遂 犯罪分子 司法解释 盗窃犯罪 司法实践 犯罪目的
  • 简介:构成要件未完备不是未发生具体危害结果,即确定是属于以犯罪结果发生为分则具体构成要件完备的标志,还是属于以危险状态具备为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完备的标志

  • 标签: 区分既遂 完备区分 既遂未遂
  • 简介:2007年7月8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两高意见”),解决了实践中的司法标准不统一问题。此次制定的“两高意见”虽然不可能将实践中遇到的受贿形式全部包括,但将现实中经常遇到的主要问题都包括进来了。

  • 标签: 受贿 未遂 既遂 房屋 过户 法律若干问题
  • 简介:关于犯罪的标准问题,理论界主要有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和犯罪构成要件说,犯罪构成要件说一直是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但是近年来,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说的质疑之声越加强烈,对目的说和结果说的提倡也愈加热烈。然而即使构成要件说存在某些缺陷,其作为通说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而针对这些质疑观点,通过结合其他学者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究如何完善构成要件说,确立犯罪统一、稳定的衡量标准。

  • 标签: 既遂标准 目的说 结果说 构成要件说 重构
  • 简介: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累计数额的规定就属于提示性规定,我国刑法处罚贪污受贿罪的模式在司法操作方面,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 标签: 应以既遂 数额犯罪 既遂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