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将茶多酚按一定比例(0.3%、0.6%、0.9%、1.2%)加入小麦粉中制成生鲜面,对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特性、面条色泽以及抑菌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多酚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面条品质,其添加量为0.9%时,生鲜面质构参数最好,面片具有较高的亮度且褐变速率相对缓慢,

  • 标签: 蒸煮特性 茶多酚 制作 面条品质 质构特性 抑菌效果
  • 简介:菊粉作为一种新的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色泽、适宜的分子质量大小、与面粉相似的粉体特性和形成优异凝胶质构的能力。与普通膳食纤维相比,菊粉的生理功能和食品加工性能更加突出。本文介绍了菊粉在食品加工方面的物化特性,系统回顾普通膳食纤维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菊粉应用于面团和面制品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探究菊粉对面团和面制品品质影响的可能机理,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面制品 菊粉 应用 展望 膳食纤维 食品加工
  • 简介:目的:筛选高抗氧化活性双歧杆菌优良菌株,为双歧杆菌抗氧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吐鲁番地区长寿老人源的16株双歧杆菌为出发菌株,以超氧阴离子清除率、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抗脂质过氧化率和还原能力为考察指标,比较不同菌株部位的抗氧化能力,筛选优良菌株。采用形态学观察、API20A生化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结果:菌株不同部位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无细胞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DPPH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最强,菌体细胞清除羟自由基的活性最高,发酵上清液的还原能力强于其他部位。综合比较不同待测菌株的各项抗氧化指标,发现菌株BF-10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全面,为筛选到的高抗氧化优良菌株。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动物双歧杆菌。结论:获得高抗氧化活性动物双歧杆菌BF-10。

  • 标签: 双歧杆菌 抗氧化 筛选 鉴定
  • 简介:果胶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细胞壁的多糖,被广泛用作增稠剂和凝胶剂,近来其清理肠道,抑制结肠癌等生理活性受到更多的关注。因其分子质量大,无法被肠道吸收而不能使其在体内充分发挥作用。鉴于此,对其分子进行大小结构的改性,具有增强生物学功能的前景。目前的研究众多,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果胶改性的几类主要方法,包括化学(pH)改性、酶改性、热改性、辐照改性、接枝改性、交联改性和取代改性;改性方法的特点、命名由来以及改性方法举例,并对各种改性产品进行调查归类,其中以化学改性产品居多。在改性果胶的生物学功能方面,本文阐述了抗癌、降血脂、降重金属、运输细胞/药物、抗血栓等作用机理,重点介绍抗癌活性的研究现状和机理争议与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理清思路,开发新的改性果胶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果胶 改性方法 生物学功能 机理
  • 简介:以芋艿淀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DS)为指标,研究芋艿淀粉浓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制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制备的适宜工艺条件:淀粉质量分数40%、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2.0%芋艿淀粉干重、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h。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颗粒结构发生变化,糊化温度由原淀粉的最高温度85.49℃变为82.15℃。红外光谱图中1710~1740cm-1,1550~1610cm-1区间分别出现酯羰基(C=0)伸缩振动吸收和RC00-特征吸收.可断定辛烯基琥珀酸与淀粉酯化生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 标签: 芋艿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酐 正交试验 特性
  • 简介:从盐城市2015年收获的小麦中选取郑麦9023、西农979、淮麦20和扬麦13共4个品种作为测试对象,按照国家现行检测标准,对测试样品进行质量和品质指标检测出粉率试验,结果显示,质量指标方面,所试样品质量良好,容重均达到国标二等以上,其中郑麦9023、西农979部分样品达到国标一等要求;品质指标方面,虽然降落值指标均达不到国标优质小麦要求,但其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等指标均优于优质小麦标准要求;通过实验室出粉率试验,四个品种的特制一等粉出粉率均达到70%以上;通过对同一品种不同试样的检测结果分析,同一品种的小麦在我市不同地区种植,其质量和品质指标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

  • 标签: 粮食检验 盐城市 小麦 品质
  • 简介:选取8种不同类型的小麦粉进行品质特性测定,应用中种发酵法制作汉堡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对不同类型小麦粉品质特性与汉堡质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小麦粉粗蛋白、湿面筋、面筋指数、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吹泡w值均与汉堡的总评分呈显著负相关。适合制作汉堡的小麦粉指标大致为:粗蛋白11.2%~11.8%,湿面筋30%~32%,面筋指数≥40%,形成时间3~9min,拉伸面积90—150cm^2,最大拉伸阻力400-600EU,L值≥70mm,W:300~350×10^-4J。

  • 标签: 小麦粉 汉堡质量 品质测定 相关分析
  • 简介:选取流变学和质构学相关指标研究钙磷盐pH对山羊奶凝乳特性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确定羊奶酪制备条件。通过添加钙(0%~0.06%)、磷(0%~0.06%)以及调整pH(5.3~6.2),用流变仪和质构仪分析山羊乳凝乳特性。动态分析凝乳过程中凝乳速率(CFRmax/Pa·min。)、凝乳时间(Gr/s)、析水速率(K/min-1)、最大硬度(GS/Pa)的变化趋势。静态角度分析硬度、黏度、黏结性、弹性相对析出乳清率(RWR)的变化规律。对各测定指标做相关性分析。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发现钙、磷pH对羊凝乳特性有着显著影响,并呈一定的变化规律。当钙盐添加量0.03%~0.05%,磷酸盐0.02%-0.05%,pH5.8时羊乳凝乳特性较好。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GT、GS、弹性建立的模型显著,可用来预测羊乳相关凝乳特性,并得出pH和钙盐是影响三者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山羊乳 流变学 质构 凝乳特性
  • 简介:为提高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综合利用率,探讨其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分析热风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切片厚度对干燥特性的影响,建立水分比与干燥时间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随热风温度的升高,切片厚度的减小,双孢菇废弃物菇柄干燥时间缩短。热风干燥过程主要为降速期,其干燥过程符合Page方程。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拟合良好。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热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切块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通过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的干燥活化能为27.274kJ/mol。

  • 标签: 热风干燥特性 动力学模型 废弃物菇柄 双孢菇
  • 简介:以强筋小麦“新麦26”与弱筋小麦“皖麦47”为材料,按10:0、9:1至1:9、0:10共11个比例配麦处理,分析其籽粒、面粉、加工馒头和面条的品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籽粒和面粉21个品质性状、馒头11个品质性状和面条8个品质性状处理问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 标签: 面条品质 弱筋小麦 强筋小麦 馒头 面粉 配麦
  • 简介:为了解市售水产品中分离获得的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ZJGSUCD03菌株与创伤弧菌CICC21615菌株对小鼠脏器毒性大小和主要感染部位的差异,将两菌株分别稀释到6,7,8lg(CFU/mL),按照0.2mL菌液/g体质量给小鼠腹腔注射。小鼠肝脏、脾脏、肾脏和血液无菌穿刺培养,确定腹腔感染后的靶器官,HE染色观察肝脏和脾脏组织损伤情况,测定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小鼠腹腔注射创伤弧菌后,两菌株最大剂量组肝脏系数显著高于同菌株其他剂量组和对照组。最大剂量组的小鼠肝脏细胞空泡变性明显,内部结构被破坏,细胞膜破裂;脾脏组织细胞间隙增大,出现大量白色斑点,脾脏组织疏松明显;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增加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减少量与其他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小鼠腹腔感染创伤弧菌后,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研究表明,ZJGSUCD03对小鼠脏器的毒性弱于CICC21615,经腹腔感染后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脾脏。

  • 标签: 创伤弧菌 急性毒性 组织损伤 肝脏生化指标 靶器官
  • 简介:以蓝色刺孢霉为出发菌株,利用复合(紫外和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出发菌株,筛选凝乳酶高产菌株,并对其做遗传稳定性试验,研究蓝色刺孢霉产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先UV后DES复合诱变初筛,最可能为正突变株的有AI,A7,A15和A18;先DES后UV复合诱变初筛,最可能为正突变株的有B9,B12,B20,B22和B27。通过对上述菌株进行复筛,A18,B9和B20的凝乳酶活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0.80%,104.32%和37.51%,其中以先DES后UV诱变的菌株B9相对酶活最大,达到(115.95±7.20)SUmL~.酶活增加104-32%。遗传稳定性试验表明B9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通过酶抑制剂试验,确认蓝色刺孢霉所产酶为天冬氨酸蛋白酶。采用SDS—PAGE电泳,制定标准曲线,由其方程得出该凝乳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400ku。通过与小牛皱胃酶酶切位点比较.得出水解产物和小牛皱胃酶的基本相同。

  • 标签: 蓝色刺孢霉 凝乳酶 诱变选育 酶学性质
  • 简介:用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法提取芦荟多糖,并测定其抗肿瘤活性。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芦荟多糖的条件。通过测定芦荟多糖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影响,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当料液比1/30(g/mL)、超声波功率600W、pH5.0时,最佳提取条件为加酶量0.2%、提取温度49℃、提取时间16min。此条件下芦荟多糖的提取率为5.99%,比超声波辅助法和纤维素酶法分别提高了9.91%和37.38%。芦荟多糖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增强。当其质量浓度为160mg/mL时.使70%的HepG2细胞处于裂解状态。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法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芦荟多糖提取方法。

  • 标签: 超声波 纤维素酶 芦荟多糖 响应面法 抗肿瘤活性
  • 简介:为了提高α-L-鼠李糖苷酶的发酵产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α-L-鼠李糖苷酶活力,考察外加碳源葡萄糖、氮源生长因子对棘孢曲霉JMUdb058固态发酵产α-L-鼠李糖苷酶的调控机制,并以之为依据优化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淀粉对α-L-鼠李糖苷酶的产生具有代谢调节作用;外加氮源能大幅度提高α-L-鼠李糖苷酶的活力;相比用硫酸铵为氮源,用豆饼粉为氮源时,由于其中含有淀粉而导致酶合成量降低;磷酸氢二铵比其他铵盐和硝酸盐更能促进α-L-鼠李糖苷酶的合成。添加富含氨基酸的生长因子有利于α-L-鼠李糖苷酶的合成。棘孢曲霉JMUdb058发酵产α-L-鼠李糖苷酶优化后的培养基是:柚皮5g,磷酸氢二铵0.5g,酵母浸膏0.075g,水5mL,此时α-L-鼠李糖苷酶活力达到10.60IU/gds,比初始培养基的酶活力提高了84.67%,比其他文献报道的最高酶产量提高了1.5倍。优化后的培养基大幅度提高了棘孢曲霉固态发酵α-L-鼠李糖苷酶的活力,为该酶的发酵生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棘孢曲霉 固态发酵 α-L-鼠李糖苷酶 代谢调控 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