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传统定义于1965年第4届普林斯顿会议上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神经影像学的进步,人们封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TIA的研究集中在对TIA概念的重新认识,影像学检查与卒中的关系以及TIA的防治方面。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神经影像学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1例58岁女性患者,因尿道炎,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g,1h后出现全身皮疹。次日将药物改为洛美沙星分散片0.3g,口服后出现短暂失明,20min后视力逐渐恢复,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全身可见散在皮疹,立即给予苯海拉明(20mg,im)、氯雷他定(10mg,qd)、西替利嗪(10mg,qd)对症治疗,并停用洛美沙星分散片,4d后患者身上皮疹均已消失。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皮疹 洛美沙星 短暂失明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瞻护理干预在短暂脑缺血(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学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随访统计患者再次卒中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随访统计结果显示再次卒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瞻护理干预在TIA患者护理中应用可极大降低再次卒中风险,使患者掌握更多脑血管疾病知识,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前瞻性护理 短暂性脑缺血 脑血管疾病 健康知识 满意度
  • 简介:目的为探讨小儿短暂抽动障碍在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辅以锌硒宝片,对控制抽动的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给予氟哌啶醇0.5mg-2mg/d.分两次口服,同时服用等量安坦;肌苷0.4-0.6bid;锌硒宝片0.5tid;疗程一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总有效率达95%。结论对小儿短暂抽动障碍在小剂量氟哌啶醇的基础上,辅以锌硒宝治疗可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锌硒宝 小儿 短暂性抽动障碍 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 简介:摘要:目的:对短暂脑缺血护理中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并观察该种应用效果。方法:设置78例短暂脑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设置2021年2月--2022年1月为观察时间段,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一般组和教育组,一般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教育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观察了两组疾病知识知晓评分情况。结果:一般组和教育组疾病知识知晓评分对照中,教育前两组无差异,教育后一般组评分低于教育组,(p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个性化健康教育 效果
  • 简介:我们应用巴曲酶治疗77例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巴曲酶 短暂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TIA病人65例,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川芎嗪静滴),观察两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无论显效率还是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奥扎格雷钠是治疗TIA较为有效的药物,其机制为抑制血小板聚集。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顽固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顽固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nag,应用脑保护剂及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75mg,1次/d口服。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高度的显著差异(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顽固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 标签: 阿司匹林 联合 氯吡格雷 顽固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庆市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脑血管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CA、MCA、PCA峰值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能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脑缺血症状,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短暂性脑缺血 血流速度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和利多卡因联用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临床确诊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2组。尼莫地平和利多卡因联用治疗组4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维脑路通注射液对照组60例,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9.38,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尼莫地平和利多卡因联用可改善大脑供血状况,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完全卒中发生率,在短暂脑缺血的治疗中疗效确切。

  • 标签: 尼莫地平 利多卡因 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 TIA诊断 后遗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双抗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 66 例 2018 年 01 月 -2019 年 12 月本院纳入的 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 展开本次研究 ,并按照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单抗治疗和双抗治疗,各 33 例,比较治疗成效 。结果 和观察组相比,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并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双抗治疗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其能够获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 标签: 双抗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四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安全程度。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分别有19例、28例患者痊愈;有31例、29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有7例、2例患者表示无效;有3例、1例患者表示情况变严重,发展为脑梗塞。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名调查对象使用服药后有呕吐反应,观察组有1名调查对象出现腹泻,有1名调查对象有食欲不振症状。结论: 对于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共同进行医治,医治效果明显,推荐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采用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方案的临床有效。方法:将我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4月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 7 0例,随机分组,巴曲酶治疗组患者采取巴曲酶治疗,联合方案组对本次患者采取巴曲酶 +丁苯酞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联合方案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治疗后发作次数和时间、脑静脉血氧含量、动脉峰值流速均优于巴曲酶治疗组, P< 0.05。两组的并发症比较, P> 0.05。结论:巴曲酶 +丁苯酞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效果良好,可改善脑血管动力学和脑氧代谢,减少发作次数和时间。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丁苯酞 巴曲酶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例)和观察组(n=45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流循环速度比较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液循环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肢体麻木、尿路感染、眩晕、恶心的发生率15.56%均低于对照组62.22%。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增加动脉血液循环流速,减少血管淤堵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近年来尽管有许多针对脑卒中预防的成功努力.但脑卒中复发仍很常见。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且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随之而来的问题包括身体残障、认知障碍及抑郁状态越来越多。

  • 标签: 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病 血压调控 脑梗死 短暂性 脑卒中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行短暂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双盲法”分常规组(常规治疗,n=40)、短暂组(常规组基础+短暂RIPostC,n=40),2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比,短暂组NIHSS值更低,MBI值更高;有效率更高,P

  • 标签: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 脑梗死恢复期 神经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伴 H 型高血压的临床 疗效。 方法: 选择 2018 年 3 月到 2019 年 3 月在我院治疗的 110 例 短暂脑缺血发作伴 H 型高血压 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 55 例采用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治疗 ,对照组 55 例,采用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通过治疗后,观察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运用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伴 H 型高血压 ,其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对其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诊断为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产生脑梗死的情况详细记录,并结合脑梗死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产生脑梗死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4例产生脑梗死,占10%。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饮酒史、月收入、家庭及工作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等指标方面,产生脑梗死组患者比没有产生脑梗死组患者低(P

  • 标签: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预测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对其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诊断为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产生脑梗死的情况详细记录,并结合脑梗死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产生脑梗死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4例产生脑梗死,占10%。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饮酒史、月收入、家庭及工作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等指标方面,产生脑梗死组患者比没有产生脑梗死组患者低(P

  • 标签: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