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用替普瑞酮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并观察其对顺铂耐药的作用与联系.方法1×106株人肺腺癌SPCA-1细胞完全随机分为5个不同剂量的替普瑞酮处理组和对照组,各5×105株,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处理,替普瑞酮各组分别加入10、50、100、500、1000μmol/L的替普瑞酮处理.采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SP70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在顺铂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分析其在SPCA-1细胞对顺铂耐约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中HSP70、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在顺铂作用下,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9.70±0.63),替普瑞酮为10、50、100、500、1000μmol/L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7±0.14)%、(7.78±0.69)%、(6.37±0.15)%、(6.63±0.93)%、(4.22±0.06)%;替普瑞酮处理的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替普瑞酮可上调SPCA-l细胞中HSP70表达,HSP70的高表达可增加SPCA-1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标签: 肺肿瘤 热休克蛋白70 替普瑞酮 顺铂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组,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在入院第1、2、3、4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的情况及预后。22例研究组患者根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1例和死亡组11例。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水平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较第1、4天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较死亡组HSP70水平在入院第2~4天时,增加明显(P〈0.01)。2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早期HSP70表达增加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判断预后的指标。

  • 标签: 重症颅脑外伤 热休克蛋白70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 简介:患者女,2岁,体重12kg,于2000年1月4日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顺利,心脏自动复跳,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给予鱼精蛋白36mg按与肝素1∶1的比例静脉注射治疗,约5min后,患者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冰凉、湿冷,血压由95/60mmHg突然降至45/30mmHg,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5%,全身荨麻疹、无尿。诊断为鱼精蛋白过敏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苯海拉明20mg、葡萄糖酸钙500mg、多巴胺2mg静脉注射,并快速输血200ml,约30min后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1h后荨麻疹消退,尿量80ml。术后病情平稳,7d出院。

  • 标签: 鱼精蛋白 小儿过敏性休克 药源性疾病
  • 简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急性爆发病例除血小板减少外,还伴有血管壁的损害,出血较多,发生出血性休克。此时,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如不及时,可出现颅内出血,甚至死亡。2002年11月6日,我科收治ITP出血l例,经过抢救,患儿转危为安,病情好转,住院15天,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出血休克 出血性疾病 自发性出血 急救护理 止血措施
  • 简介:蛋白是指能够结合或整合到细胞或细胞器的膜上的蛋白质的总称。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药物80%以上都是作用在膜蛋白上的,膜蛋白是理想的药物靶点,因此,对膜蛋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由于膜蛋白的溶解、分离、鉴定十分困难,造成膜蛋白组学研究的滞后。本文就膜蛋白的结构,膜蛋白在细胞生理和人类疾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膜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的潜力以及膜蛋白组学研究技术作一综述。

  • 标签: 膜蛋白 膜蛋白组学 药物靶点
  • 简介:2012年6月是中国药理学会前理事长王振刚教授90寿辰。学会办公室受理事长杜冠华教授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祥教授委托,走访看望了王振刚教授夫妇,为他们带去生日的祝福。

  • 标签: 中国药理学会 理事长 秘书长 办公室
  • 简介: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乃至危及生命的疾病,2011年美国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仍然高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1]。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临床上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和放疗等综合性治疗。乳腺癌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外,还要面对自我形象受损,担心肿瘤预后的不确定性和角色的改变等问题,患者往往会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悲观、自卑、恐惧等情绪,

  • 标签: 乳腺癌手术 肿瘤预后 自我形象 临床医师 女性身心健康 心理护理
  • 简介:患者,女性,70岁。因心慌气紧半小时于2003年3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小时饮鲜牛奶250ml后突感喉阻、气紧、心慌,全身瘙痒速送我院。门诊测量血压0/0mmHg,脉搏扪不到。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问羟胺静脉滴注,非那根25mg肌注并送入病房。病前未服其他药物及食物。平时每天早晨喝牛奶,无恶心呕吐、无

  • 标签: 牛奶 过敏性休克 抗生素 抗休克治疗
  • 简介:输血、补液是抢救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控制因输血所造成的危害,减少输血,节约用血,成为休克患者围术期讨论的热点问题,我们列举2例供同仁参考。

  • 标签: 休克 围手术期 临床输液 胶体液 术中监测
  • 简介:患者男,47岁.因左侧胸闷,于2002年10月18日收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闷,且日渐加重,呼吸不畅,有潮热,无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睡眠以右侧卧位舒适.查体:T36.8℃,P80次·min-1,R21次·min-1,BP130/80mHg.发育正常,神清,精神欠佳,步入病房,自动体位,轻度贫血外貌.胸廓发育正常,左侧肋间隙明显增宽,叩诊音浊,听诊呼吸音消失.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WBC5.2×109·L~,L0.17,NO.77,RBC2.62×1012·L-1,HB83g·L-1,ESR38mm·h-1.胸X线片、超声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中等量).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给予氨苄西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炎、抗痨及支持对症治疗.9d后,加用调节免疫剂胸腺素粉针剂60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治疗.首次治疗时,患者突感胸闷,头晕,恶心,随之大、小便失禁,呕吐,抽搐.查体:BP60/40mmHg,脉搏触及不清,神志模糊.考虑为胸腺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即行停用胸腺素,吸氧,静推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10mg.于5min后,患者神志恢复,生命体征平稳,T37℃,P82次·min-1,R23次·min-1,BP112/75mmHg.患者主诉疲倦、乏力、头晕、余无不适,继续治疗原发病,住院32d,好转出院.

  • 标签: 胸腺素 过敏性休克 药物不良反应 免疫调节剂
  • 简介:患者男,46岁.因咳嗽、咳痰3d,于2003年8月28日就诊.既往患过肺炎,陪同人介绍患者对阿齐霉素(泰力特)过敏,家族中母亲有青霉素过敏史.查体:T36℃,BP112/80mmHg(1mmHg=0.133kPa),HR68次·min-1,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湿性啰音.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过敏性休克 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总结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CIN的诊断与治疗。目的回顾分析90例各级CIN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目的,比较术前宫颈刮片、液基细胞学检测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符合率,以及阴道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病人年龄35—45岁占80%,有2次以上人流史者占43.3%。46.7%无临床症状,46.7%有分泌物异常,或接触性出血,有6例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出血。术前TCT与阴道镜活检符合率高于宫颈刮片符合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诊断率为95.5%,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64.4%,无浸润癌漏诊。全部病例行宫颈LEEP锥切术,有12例术后病理提示CINⅢ级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浸润癌。结论对年龄35.45岁性生活相对活跃时期,尤其有多次人流史的育龄妇女,临床上要警惕CIN。TCT作为一项筛查技术,效果优于传统的宫颈刮片,但费用相对较高,实际应用不足,病例数相对较少。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宫颈锥切术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选择适宜的进一步治疗目的。对于锥切术后切缘(+)病例,原则上高级别的CIN患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宫颈锥切术
  • 简介:1例44岁女性患者在接受左输卵管腺癌手术和第15次化疗后入院。入院第2天给予紫杉醇180mg静脉滴注,禾见不良反应,第3天静脉滴注顺铂100mg,滴注约5min时患者出现心慌、恶心、胸闷、大汗、意识障碍,血压由116/74mmHg下降至74/43mmHg,诊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顺铂,经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 标签: 顺铂 过敏性休克
  • 简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事件的发生使临床用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为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规律、特点,降低其发生率。本调查对2000--2010年国内相关医药期刊报道的过敏性休克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不良反应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1996年~2006年医药类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中草药、生物制品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居前3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69.34%;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比例最大,占82.70%;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 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与药物的剂量大小无关,属B型不良反应,发生后如不及时抢救,有导致死亡的危险。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特点,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本文对1998~2003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522例过敏性休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史 给药途径 发病时间
  • 简介:患者男,65岁,因解柏油样大便7d,于2000年3月由外院转到本院。体检:T36.8℃,P92次·min-1,R28次·min-1,BP135/75mmHg,神清,精神差.面色腊黄,心肺听诊无阳性体征,腹平软,剑突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辅助

  • 标签: 异丙嗪 过敏性休克 输血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患儿,女,9.5岁,因受凉咳嗽,发热45d,当地医院诊断为“扁桃体炎”,给予“羟氨苄”,“重感宁”治疗,出现青霉素过敏反应,改用克林霉素及罗红霉素治疗1月无效,症状加重,骨髓穿刺提示为“白血病”,以“白血病”待查入院。否认既往有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T37.8℃,P120次.min^-1,R18次.min^-1,BP125/85mmHg,,WBC7.9×10^9.L^-1,RBC2.77×10^12.L^-1,Hb50mm.h^-1,PCT87×109.L^-1,NO.53,L0.47,神清,皮肤弹性可,无黄染,未闻及罗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C一反应蛋白阴性,RF阴性,肝功及心肌酶谱检查均正常,

  • 标签: 过敏性休克 地塞米松 青霉素过敏反应 家族遗传病史 心肌酶谱检查 RF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