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床位分管护理站前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肿瘤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床位分管护理站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护理后第1周,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第2、4周,研究组患者SDS评分分别为(54.42±8.53)、(48.39±7.9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9.54±9.17)、(58.11±7.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生活质量较护理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使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床位分管护理站 肿瘤内科 护理效果 影响
  • 简介:目的:观察延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脑卒中即将出院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延续康复护理干预进行康复训练,持续6个月,分别在出院时,干预治疗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2组患者干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6月后2组ADL评分均升高,干预组ADL评分升高更为显著(P﹤0.01),且较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增高(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临床脑卒中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延续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干预
  • 简介:下肢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表现为局部红肿痛,硬块形成,疼痛影响行走。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康复治疗 静脉系统 静脉瓣膜 皮肤表面 血管壁
  • 简介:老林今年50岁,一个月前胃痛严重,查出胆胃综合征,吃药后有好转。但同时出现便秘,好几天才排便1次,吃酚酞片(一次6片)后有缓解,吃完第3天又开始便秘,无法排便。从医学角度讲,便秘一般被定义为排便每周少于2~3次,严重者甚至一周排便少于1次。

  • 标签: 便秘 不良习惯 康复 胆胃综合征 医学角度 排便
  • 简介: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手法康复治疗做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常规康复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训练8周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按运动功能Brunnstrum法评定,对照组与治疗组Brunnstrum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配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疗效更佳.

  • 标签: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脑卒中 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输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在安全输血中的意义,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血。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825例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1825例输血治疗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12例,阳性率0.66%;其中女9例,均有妊娠史,男3例,男女均有输血史。对于申请输血的12例阳性患者经过提前选择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妊娠和反复输血可使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增高,所以输血检测不规则抗体能更好的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标签: 不规则抗体筛查 输血 输血安全
  • 简介:心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不仅如此,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大大降低生活质量。目前,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已作为构筑冠心病综合防治网络的重要手段,并在多个国家的指南中获得了广泛共识。

  • 标签: 中医康复 心脏康复 中医理论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FMA评分与BI评分显著要高.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 护理方法 效果
  • 简介:近年来计算机化系统在药物临床安全评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试验数据的采集、处理、报告以及原始数据的存储等。但目前计算机化系统在我国药物临床安全评价机构中应用尚未普及,或仅使用了计算机化系统部分模块功能。基于计算机化系统在我国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GLP法规要求、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流程、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状态的保持、计算机化系统运行需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等内容,以期为药物临床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并加快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提供一定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药物临床安全评价机构计算机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与国际接轨。

  • 标签: 药物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计算机化系统 验证
  • 简介:胸痹,即心脉病症,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胸痹"的病名,设有瓜蒌薤白白酒汤证治和瓜蒌薤白半夏汤证治等温通散寒方药专论,并归纳其病机为"阳微阴弦"。

  • 标签: 胸痹 心脉病症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
  • 简介:临床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的检查和评价要结合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考虑、逐步分析,并使用国际统一推荐的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避免主观、不确切的诊断。简要介绍了临床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检查的基本原则,大体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毒性病理学诊断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国际统一,临床病理学参数分析,解剖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数据结合一致性分析等内容,以期为我国临床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检查及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 毒性病理学 靶器官毒性 临床病理学
  • 简介:传统的病人在手术后,多遵从医嘱回家修养,尤其是老年病患,但实际上,回家疗养大部分属于“低品质生活”,因此,在康复领域的创业者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康复注重的不是治疗,而是功能,“恢复患者的功能”是康复的首要目的。

  • 标签: 康复医疗 发达地区 康复领域 手术后 创业者
  • 简介: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71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护理)及观察组(36例,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A区、B区、C区、D区、E区)、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分别为(73.1±5.4)、(64.5±7.3)、(51.2±6.3)、(46.5±7.6)、(28.9±6.4)、(58.6±12.3)分;观察组GMFM评分(A区、B区、C区、D区、E区)、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分别为(82.5±5.3)、(79.8±6.4)、(65.4±4.3)、(58.9±7.5)、(37.8±6.5)、(68.5±10.3)分。观察组GMFM评分(A区、B区、C区、D区、E区)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402、9.398、11.121、6.919、5.812、3.681,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提高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引导式教育理念 脑瘫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学龄与学龄期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表现。方法44例AR患儿,按年龄分为对照组(学龄)及观察组(学龄期),各22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情况,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鼻涕发生率为59.09%,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2.73%,差异具有统计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喷嚏、鼻痒、伴眼部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3.64%、13.64%、68.18%,与对照组患儿的9.09%、9.09%、63.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鼻塞、咳嗽发生率分别为63.64%、68.18%,均高于观察组患儿的18.18%、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学龄及学龄期患儿临床表现不相同且针对性不相同,临床应根据患儿具体伴发症状、临床表现、诱因等相关资料评估其疾病情况。

  • 标签: 学龄前 学龄期 应变性鼻炎 儿童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脑钠肽体(NT-proBNP)水平在小儿肺炎合并呼吸困难类型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396例小儿肺炎中确诊为心源性呼吸困难40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3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均进行血清NT-proBNP检测,观察3组血清NT-proBNP水平,分析心源性呼吸困难患儿血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间的相关性。结果小儿肺炎合并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697,P〈0.05)。结论NT-proBNP可作为鉴别小儿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客观指标,其方法简单、迅速。

  • 标签: 肺炎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呼吸困难 小儿
  • 简介: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该病不仅发展速度快,且发病年龄提前,给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心脏康复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康复 中西医结合
  • 简介:目的研究宫颈癌病变患者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474例行宫颈癌病变筛查的患者,均进行HR-HPVDNAPCR与TCT检测,观察诊断价值。结果474例患者中,有270例患者TCT结果存在异常,而通过活检显示存在72例异常者,TCT检测符合率为26.67%(72/270)。有130例(27.43%)TCT阳性并HPV阳性者患者,其中鳞状细胞癌、高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HPV、低危型HPV、HR-HPV感染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病变患者应用HR-HPVDNAPCR与TCT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宫颈癌前病变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目的探究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心理护理促进产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妇8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心理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及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后盆底肌功能I级和II~III级发生率均比干预低,IV~V级较治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比干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负性情绪,促进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生物反馈治疗 心理护理 产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