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盐酸有美托咪啶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有美托咪啶联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采用20%中长链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治疗,观察2组患者镇静评分、谵妄发生率、停药后唤醒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学压及心率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VAS视觉评分法评估治疗后患者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为3~4分39例,高于对照组的3-4分30例(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为7.19%,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观察组谵妄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59.5%(P〈0.05);观察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采用盐酸右美托咪啶辅助镇静镇痛的临床效果屁著,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缩短停药后唤醒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盐酸右美托咪啶 镇静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致血小板减少进行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药学监护,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替罗非班并建议输注血小板纠正。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药物并采取适当措施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协助医师规范使用药物,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内给药 血小板减少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 简介: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但存在CSF的患者90例,依据夜间多导睡眠图(PSG)结果,分为OSAHS组(n=39)和非OSASH组(n=51),分别测定2组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OSAHS组患者的FMD、NO较非OSAHS组明显下降(P〈0.05),ET-1、TNF-α、hs-CRP较非OSAHS组明显升高(P〈0.01)。OSAHS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SaO_2)〈90%时间与FMD呈明显负相关,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LSpO_2)与FMD呈明显正相关。结论OSAHS能明显降低CS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冠心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他汀组和曲美+他汀组各34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曲美+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检测2组干预前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射血分数及硝酸甘油用量,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曲美+他汀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他汀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4,P〈0.05).干预前2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射血分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硝酸甘油用量均低于治疗前,左心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且曲美+他汀组变化幅度大于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和心功能,减少硝酸甘油用量,作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曲美他嗪 冠心病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2例,并通过编号单双数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全血黏度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配合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护理干预 临床疗效 冠心病心绞痛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CD62p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幅度是否≥1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有效(C2)组和氯吡格雷抵抗(C1)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CD62p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的水平,并分析其变化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经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分为C1组(57例)和C2组(93例),其中C1组患者CD62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患者CD62p、PAGM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变化幅度显著大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治疗前后CD62p的变化幅度与PAGM下降幅度的相关性(r=0.424,P=0.001)优于C1组(r=0.387,P=0.020)。结论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小板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血小板活性状态相关。

  • 标签: 氯吡格雷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率 CD62P
  • 简介:目的分析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采用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样本病例为在我院门急诊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43例,以2009年4月至2017年3月为样本选取时段,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予以患者磁共振诊断,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经磁共振检查,43例患者均显示内膜瓣形态及真假腔,为夹层动脉瘤基本征象,在SE序列中,所有患者均显示为真腔流空无信号,而GRE序列中呈现出高信号真假腔;中等信号强度内膜瓣于真假腔中37例,附壁血栓形成无法清楚显示者6例。结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检查具有明显的诊断效果和价值,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磁共振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肺小动脉收缩和增生重构为病理改变,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右心功能不全及至死亡的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系统的"恶性肿瘤"之称。美国NIH报道PAH的自然中位生存期仅2.8年,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诊治手段的提高,PAH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 标签: 主题征文 肺动脉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常规治疗,控制饮食和降糖、调脂、抗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次5000U,每天2次,连用10d),观察组16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前列地尔静脉滴注,10d为1个疗程,连续运用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比,治疗前后两组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提示疗效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动脉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动脉血流量、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前列地尔 内径 血流量
  • 简介: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物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发作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伴发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确切,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价值高。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椎动脉型颈椎病 应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身心化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身心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SAS)及抑郁(SDS)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2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0.0%;观察组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十分满意12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5.0%,观察组十分满意21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患者身心化护理,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积极的减少急性期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意义,能显著的提升患者满意度,该种护理措施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身心化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溶栓 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互关系。方法将医院收治的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A组,将同期收治的单纯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B组,将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C组。测定3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利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CIMT,分析血压、血脂、Hcy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体质指数(BMI)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B、C组,B组TG、TC、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B、C组,B组HDL-C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cy及CIMT值均高于B组、C组,B组Hcy、CIMT值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r=0.451,P〈0.05)。结论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及时降低Hcy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加强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监测可以提高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能力。

  • 标签: 高血压 H型 脑梗死 急性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线栓法制备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的两种评价方法间的相关性,为评价该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标准。方法:2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假手术组(n=10),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术前、缺血即刻、缺血2h、再灌注即刻、再灌注24h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小鼠脑血流量变化,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行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相关分析判断脑血流量变化与梗死体积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异常,TTC染色显示出明显的脑梗死,梗死侧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即刻、缺血2h小鼠脑血流量变化与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的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55、0.28(P〈0.05)。结论:缺血即刻的皮层血流变化与梗死体积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小鼠脑血流量变化是除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以外另一种可判断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成功的可靠且实用的方法。

  • 标签: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脑血流量
  • 简介:目的探讨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尿酸、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分成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观察组,50例)和非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血脂谱、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谱、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TSH、血尿酸、血肌酐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TSH、尿酸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TSH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颈动脉内膜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MgSO_4组43例和联合组48例,联合组给予西地那非及MgSO_4,MgSO_4组仅给予MgSO_4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的肺动脉压和氧合指数,同时记录血气分析指标检测数据,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的肺动脉压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肺动脉压均降低,氧合指数均升高,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MgSO_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高于MgSO_4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PPHN患儿时使用西地那非及MgSO_4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临床疗效。

  • 标签: 硫酸镁 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西地那非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a)[Lp(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09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纳人研究样本,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无斑块组(48例)与斑块组(61例),结合斑块及超声特征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34例)与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三组LP(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血脂异常与颈动脉斑块阳性的相关性及血脂异常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血脂指标与IMT厚度的相关性,建立Lp(a)对颈动脉斑块的风险预测模型,分析LP(a)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效界值。结果无斑块组、斑块稳定组及斑块不稳定组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05),无斑块组^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HDL-C呈递减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LDL-C、LP(a)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共63例,血脂异常与IMT增厚存在正相关关系〇=0.413,P=0.021),血脂异常诊断颈动脉斑块符合率85.32%(93/109),敏感性88.52%(54/61),特异性81.25%(39/48);—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冗、11)1^、14)(&)与11\0'厚度正相关(浐=0.911、0.741、0.946)^01^与11\?'厚度负相关(浐=0.356);LP(a)对颈动脉斑块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15,标准误0.047,P=0.000,95%C/=0.723~0.907。最佳截断值为325mg?L-1,此时敏感性78.3%,特异性93.9%。结论血脂水平异常可作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的辅助预测指标,而LP(a)可预测颈动脉斑块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脂蛋白(a) 颈动脉斑块 调脂
  • 简介: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时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后的止痛效果和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入住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均予规范的冠状动脉术前护理及专科心理护理疏导,对照组常规滴入等渗盐水,观察组操作前30min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常规桡动脉穿刺。评估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穿刺及拔鞘时疼痛程度、生理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8.0%)高于对照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0%vs30.0%,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VAS)评分(1.5±0.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压、心率等波动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时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滴鼻 桡动脉 冠心病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利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颞浅动脉、硬脑膜贴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5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颞浅动脉、硬脑膜贴敷(手术组)21例,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33例.以生存率和恢复良好率评定2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组生存19例(90.47%),按GOS预后评分其中1级2例(9.52%),2级3例(14.28%),3级9例(42.8%),4级5例(23.8%),5级2例(9.52%l内科保守治疗组生存26例(78.79%),按GOS预后评分其中1级7例(21.21%),2级19例(57.5%),3级4例(12.1%),4级3例(9.09%),5级0例,2组不同治疗方法相比较,生存率和恢复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颞浅动脉、硬脑膜贴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大骨瓣减压 颞肌 颞浅动脉 硬脑膜贴敷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性改变以及间接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4年间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轴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特点及增强扫描图像特点,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增强图像及后处理图像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上静脉均同时强化,患侧海绵窦、眼上静脉增宽,1例眼外肌增粗。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可以准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CT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