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侵袭牙周炎(aggressiveperiodontitis,ASP)是一类发生在健康年轻人、进展快速、有家族聚集的牙周炎。关于AgP的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以牙周机械清创为主,辅以其他治疗手段(如抗生素、激光、光动力疗法及微生态疗法等)。文章对近年文献所报道的关于A妒的辅助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牙周病 侵袭性牙周炎 抗生素 激光 光动力疗法 乳酸杆菌
  • 简介:最近对口腔鳞癌的治疗观念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新辅助治疗(术前化疗、手术、术后放疗)及辅助治疗(手术、术后放疗)。该文旨在对2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74例,行新辅助治疗,另一组54例行辅助治疗。99例为Ⅲ-Ⅳ期的患者,

  • 标签: 新辅助治疗 长期生存率 口腔鳞状细胞癌 非随机性 术后放疗 口腔鳞癌
  • 简介:早期口腔癌单用放疗或手术常有同等良好的疗效。对大部分中晚期口腔癌患者,放疗作为综合序列治疗的组成部分,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应用,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对部分肿瘤有降低远处转移率的意义。因病期过晚、复发和无法手术的患者可以单独应用放疗,也可与手术、化疗联合应用,以达到减瘤和延长生存期的姑息疗效。放疗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超分割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现代近距离放疗、同期放化疗等)的应用与放射治疗效果的提高有关。作者对口腔癌的术后放疗、颈部放疗、组织瓣和钛板整复后的放疗作了重点评述。

  • 标签: 口腔癌 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 同期放化疗
  • 简介:目前随着头颈部恶性肿瘤不断增加,放射治疗的应用也日益增加。放射治疗在减少局部复发、控制远处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放射治疗后常造成涎腺尤其是腮腺的损伤,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并引起口腔干燥症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涎腺放射损伤的机制与治疗一直都是困扰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生的难题,本文就涎腺放射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 放射性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PF)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的头颈部鳞癌(HNSCC)的可行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例初治疗的无法手术的HNSCC患者进行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同期给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顺铂(75mg/m^2,第1天)和5-氟尿嘧啶(750mg/m^2,第2~5天)化疗方案治疗3个周期。结果通过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和临床表现评价治疗标准,2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8.3%。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9%和52.2%,2例(8.7%)死于肿瘤复发,2例(8.7%)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局部出血及放射黏膜炎等,治疗过程未发生急性并发症与严重的放射损伤。结论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TPF治疗无法手术的中晚期HNSCC,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高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头颈部鳞癌 近距离放疗 同期放化疗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治疗计划系统
  • 简介:目的:寻求清除病灶的同时保存上颌窦黏膜和骨组织功能的手术方法,应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治疗突入上颌窦后份的牙源囊性病变,并评价手术方法和术后反应。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牙源囊性病变突入上颌窦后份的21例患者。应用Mimics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根据病变体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术式。术式1“开窗骨板复位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大,超过颧牙槽嵴,且上颌窦前外侧壁无明显骨质破坏者;术式2“去骨开窗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小,近颧牙槽嵴者。手术方法评价包括麻醉效果、出血情况、根据术前设计是否可顺利清除病灶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评价包括疼痛、肿胀和骨板存活情况等。结果:15例采用开窗骨板复位法,6例采用去骨开窗法。均在20min内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为3.72d;肿胀时间平均为7.67d;8例术后鼻腔渗血1-3d:1例患者术中见化脓炎症,开窗骨板复位术后发生感染。CT复查见其余14例复位游离骨板均无明显吸收。结论:治疗牙源上颌窦囊性病变时,应尽量保存窦腔黏膜和骨板;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准确指导术中截骨范围:化脓炎症者不适宜行开窗骨板复位法。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 窦黏膜保存 数字化设计 骨板复位固定 超声骨刀
  • 简介:目的借鉴现有的放射口腔黏膜炎(RTOM)动物模型,探讨放射舌炎(RTG)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自行设计和制作锥形铅质罩装置及附件,在SD大鼠舌背舌尖部位形成1cm×1cm的照射区域,实施单次、单剂量(30Gy)X射线,吸收剂量率为100.75cGy/min,每次照射6只的方法,制作RTG大鼠模型。观测RTG大鼠的体重、口腔黏膜炎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照射后3~4d,舌黏膜上皮层完整;5~6d,肉眼可见受照射的舌背、舌腹黏膜出现红色斑点和成片变红(黏膜下出现充血),镜下见上皮变薄,部分黏膜上皮坏死脱落;7~8d,出现肉眼可辨的散在点状溃疡;镜下见鳞状上皮脱落形成溃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9~12d,点状溃疡逐渐融合,上皮剥脱;12~14d,溃疡面有纤维渗出,形成连贯一致的溃疡,镜下见上皮完全脱落,纤维渗出覆盖溃疡表面,其内有大量炎症细胞,固有层胶原纤维断裂;21d,溃疡的周边开始出现愈合;镜下见溃疡底出现肉芽组织,炎症细胞较照射后5d时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胶原纤维组织及大量新生毛细血管;28~35d,受照射的1cm×1cm范围的溃疡由周边向内收缩愈合。镜下可见上皮结构重新出现,但上皮层明显变薄,黏膜下层仍有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基底细胞呈梭状,排列紧密成栅栏状。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RTG模型,为研究RTOM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 标签: 放射治疗 口腔黏膜炎 舌炎 动物模型
  • 简介:下颌骨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骨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骨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骨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骨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骨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骨放射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骨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骨放射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放射性骨坏死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Gy和28Gy一次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1860年Angle首先使用快速扩弓(Rapidpalatalexpansion,RPE)利用螺旋扩弓器产生的力克服腭中缝组织的生物性强度使上颌骨骨缝分离,矫治上颌牙弓狭窄,该方法直到今天仍在临床广泛应用。RPE治疗的理想时间为骨发育成熟的早期(即骨成熟指数1—4)。

  • 标签: 上颌扩弓 治疗 外科 上颌牙弓狭窄 成熟指数 ANGLE
  • 简介:目的:探讨与分析三氧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四组(A、B、C、D组),进行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后,A组、B组、C组分别用20.0μg·ml~(-1)三氧水、42.2μg·ml~(-1)三氧水、0.12%醋酸氯己定(洗必泰)行牙周袋内冲洗,D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术后连续4周每周冲洗一次,通过治疗前后牙周各临床指标(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不同龈下冲洗液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A组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分别为0.65±0.67、1.70±0.73,均显著优于醋酸氯己定组及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指数为1.40±1.05,疗效优于生理盐水组但无醋酸氯己定组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斑指数及临床附着丧失分别为0.70±0.73、0.95±0.69,疗效优于醋酸氯己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浓度三氧水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治疗后牙周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三氧水作为龈下冲洗液有利于改善牙周组织的炎症状态,增强牙周基础治疗在慢性牙周炎中的疗效。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三氧治疗 龈下冲洗
  • 简介:目的建立能用于细胞增殖诱导研究的涎腺放射损伤细胞学模型。方法对离体培养的大鼠颌下腺细胞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MTS法检测其细胞的增殖率。结果与未照射组相比,3Gy以下剂量,细胞增殖率未见明显改变,5Gy以上的剂量,细胞仍有部分增殖,但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而7Gy以上的剂量照射则表现为细胞的大范围死亡。结论一次大剂量照射对离体培养下的大鼠颌下腺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率均造成一定的影响,5Gy剂量照射下的鼠颌下腺细胞可用于细胞增殖诱导研究的放射损伤细胞学模型。

  • 标签: 颌下腺 放射性损伤 细胞模型
  • 简介:目的评价机械治疗+Nd:YAG激光+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三联疗法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诊断为早期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26例(40枚种植体),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枚种植体。对照组种植体接受机械治疗并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激光治疗组种植体在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Nd:YAG激光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检查两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plaqueindex,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sulcusbleedingindex,mSBI)和探诊深度(probedepth,PD)。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PLI、mSBI、PD均显著改善(P〈0.05)。在治疗后8周,激光治疗组PD和mSBI牙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机械治疗+Nd:YAG激光+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三联疗法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炎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种植体周围炎 激光 盐酸米诺环素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前上颔美学区的可控辅助牙槽嵴扩增技术(controlIedassistedridgeexpansion.CARE)。牙槽骨萎缩及牙槽嵴狭窄导致了种植窝制备的困难.CARE外科技术有效地利用了骨膜保护结构和骨膜下嵴顶部松弛切口.具备高度的可预见性,可以用于无牙颌的狭窄牙槽嵴的扩增。压电外科技术的精确应用及萎缩牙槽骨水平推开器和循环骨冷却系统的辅助应用.使种植外科过程具备了高度的可预见性.它可以实现即刻种植.不但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病率、种植体功能丧失率及总体费用,同时也增大了萎缩上牙槽嵴的自体骨量。

  • 标签: 扩增技术 牙槽嵴 可控性 种植窝 牙槽骨萎缩 电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且部分患者为无菌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对比徒手预备法和硅橡胶印模辅助法行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准确的差异。方法:将40颗离体牙随机分为A、B两组,由20名医学生分别采用徒手预备及硅橡胶印模辅助的方法行牙体预备,用备牙前的硅橡胶印模在预备后的基牙上制备自凝塑料冠,通过测量塑料冠厚度得出两种方法的备牙量。结果:徒手预备及硅橡胶印模辅助两种方法的牙体各面平均预备量分别为切端2.15±0.54mm、2.46±0.41mm,(P<0.05);唇侧1.23±0.26mm、1.62±0.45mm,(P<0.05);舌侧0.72±0.23mm、0.87±0.27mm,(P>0.05)。结论:徒手行牙体预备时易导致唇、舌侧预备量不足及切端预备过量。使用硅橡胶印模作辅助工具可比徒手预备提高牙体预备量的准确

  • 标签: 牙体预备 硅橡胶印模 准确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6例因难治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结果:应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语言、吞咽功能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随访1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患者病情均无复发。结论: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制备简单、快速,适合同期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L"形缺损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肌瓣 面颈胸旋转皮瓣 下颌骨重建
  • 简介:Cerec、DCS、Procera和Cicero是今天CAD/CAM技术最具有代表的4种。本文主要在探头,设计,适应范围,修复体的制作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对这4种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并且说明其材料特性。这些系统在技术上存有明显的不同,并影响了临床的使用。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辅助制作 探头 设计 适应范围 修复体
  • 简介:目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方法来评价外科辅助上颌快速腭开展(SARME)术后的各种变化.如骨块位置变化、切开骨缝处新骨沉积、骨密度方面的区别。材料和方法:研究包括29位患者(18位男,11位女).平均年龄29岁(16~44岁).每位患者都施行包含LeFortⅠ型截骨的外科辅助上颌快速腭开展,在术前和术后6~8周都拍摄高分辨率CT。在术前术后CT数据配准后.我们构建了三维模型并进行重合。切开骨缝中的新骨沉积能通过专为该研究设计的可视化程序观察。骨密度的分析则是先将模型分为不同的勰剖区域,定性比较是通过一种特殊转换功能——直接体绘制程序完成.定量比较是通过各区域术前术后绘制的条形图完成。结果: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证实.所有患者都实现了上颌骨的扩宽。4位患者显示术后发生了明显的上颌不对称。在切开骨缝中新骨沿着骨缝不规则沉积.但通常左右是对称的。切开的骨缝越对称.新骨生成也越对称。除2个病例外,其余病例的术后定性定量分析均显示Hounsfield值明显下降.前庭骨尤甚。结论:切开骨缝中新骨生成上的区别表明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扩弓器的种类对结果有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SARME会导致骨密度下降.以前庭骨尤甚。计算机辅助分析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 标签: 外科辅助上颌快速腭开展 上颌 扩弓器 骨密度 新骨生成 医学可视
  • 简介:本研究通过与根尖牙乳头来源细胞(APDCs)相比,鉴定其中干细胞/祖细胞的放射学特性。方法:从新鲜拔除的具有未成熟根尖的人类第三磨牙中分离APDCs,运用神经球培养技术,制备含有大量干细胞/祖细胞成分的多能细胞团。经1射线照射后,对牙乳头球形成细胞(PSFCs)和APDCs进行放射敏感性和硬组织形成能力分析。

  • 标签: 乳头细胞 放射学 敏感性分析 根尖 人类 放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