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颅联合入路切除颅沟通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颅联合入路术式进行治疗的7例颅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肿瘤均全切除。1例摘除眼球,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病例。随访,7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颅联合入路术式切除颅沟通肿瘤,具有视野好,能彻底切除肿瘤,有效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的优点。

  • 标签: 颅鼻沟通肿瘤 联合入路 显微手术 颅底重建
  • 简介:斜坡部脑脊液界漏较少见,普通方法修补较困难。我院今年收治1例床突一斜坡部缺损所致脑脊液漏的病人,采用经蝶入路进行修补,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l病例报告女性,53岁,于10年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受伤数天后界流清水样物,持续约一周左右,未经治疗自愈。其后病人偶感头痛,并长期低热(37.4℃左右),于1999年7月开始再次出现异流清水样物的症状。在外院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提示蝶窦后壁斜坡处缺损,蝶窦积液(图1,2)。转至我院后,遂在全麻下经口蝶人路常规显微显露蝶窦底,进入蝶窦后,见其内有浅黄色积液,粘膜与蝶窦壁粘连且较薄,用垂体刮匙尽量刮除,在蝶鞍后壁与斜坡交

  • 标签: 脑脊液鼻漏 鼻蝶入路 床突-斜坡部缺损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介绍大脑实质转移性肝样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对2006年4月20日收治的1例大脑实质转移性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既往史以及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左侧颞顶部阵发性胀痛伴双眼视物不清,短暂性失语1月余;MRI检查显示左侧颞后叶肿物,拟诊为转移性脑肿瘤。3年前因贲门部、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后8个月B超和CT检查发现肝内多发性转移癌,施行肝动脉血管栓塞术。对左侧颞叶转移灶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存档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呈实性结节状生长、多角形上皮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圆,核仁明显,结节间有血窦样裂隙似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石蜡1单克隆抗体阴性,证实二者均为肝样腺癌。结论首次报告肝样腺癌大脑实质转移病例。提示,对于脑转移癌的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需应用成组抗体.避免与肝细胞癌脑转移相混淆;尤其有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袭或转移至其他脏器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监测脑转移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胃肿瘤 肝肿瘤 腺癌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观察“清宁心汤”治疗热扰心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西昌市中医医院门诊热扰心型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清宁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观察2组对热扰心型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清宁心汤”治疗失眠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失眠 胃热扰心 清胃宁心汤 临床疗效
  • 简介:我科2003年~2008年在70例经蝶入路垂体瘤手术中采用蝶位薄层冠状CT定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32例,女38例;年龄28~80岁,平均40岁。病程2个月~10年。视力、视野改变45例,闭

  • 标签: 垂体肿瘤 经鼻蝶入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外伤性脑脊液漏是颅脑损伤的合并症之一,属于开放性颅脑损伤范畴。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经颅底(颅前、中或后窝)或其他部位骨质缺损、破裂或变薄处,由鼻腔流出,

  • 标签: 外伤性 脑脊液鼻漏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蝶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对视神经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病区收治68例单侧视神经损伤的病人,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17-58岁,所有病例均行经蝶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手术时间为伤后24h至47d。术前眼球活动障碍5例,患侧眼屈光间质、眼底及对侧眼视力均正常。术前CT见额眶骨骨折63例,未见明显骨折5例,筛窦纸板骨折59例,视神经骨骨折31例,筛窦积血57例,窦积血29例。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本组68例病人中56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2例12眼无效。5例术前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术后3例眼球运动恢复正常。结论内镜下经视神经减压手术,具有入路短,微创,康复快的特点。而且,由于重力作用,视神经减压后会自然下垂,减压效果远远大于其他手术入路。术中还可以发现影像及其他检查未明确的骨折。总之,内窥镜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有其独特的优点。

  • 标签: 内镜 颅脑损伤 视神经损伤 手术
  • 简介:内镜神经外科目前已经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内镜经颅底外科运用天然腔道鼻腔、在不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暴露病变,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和费用低的优势造福于广大的患者,并获得越来越多的颅底外科医生的重视,将成为未来颅底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内镜 经鼻入路 颅底外科
  • 简介:1内镜经入路的提出和演变Cushing在1927年因为手术照明不足而放弃了经蝶窦手术入路。DoLt和Guiot又分别运用光学反射镜和术中透视定位等技术来进一步完善经蝶窦外科的发展。

  • 标签: 经鼻入路 神经内镜 CUSHING 手术入路 经鼻蝶窦 反射镜
  • 简介: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较少,我院于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2例颅沟通型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neuroblastomas,ONB),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沟通型 文献报道
  • 简介:手术部分切除一例罕见巨大颅沟通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放疗,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术后3月复查MRI示肿瘤消失.随访16月无复发,病人可正常工作、生活.经复习文献进一步明确这种临床少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颅鼻沟通嗅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 诊断 治疗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颅底中线部位侵袭、蝶、斜坡的肿瘤进行根治胜切除时,遗留的颅底缺损修复十分困难:改良扩大的前颅底人路方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方法:扩大的前颅底人路是在双额瓣开颅的基础上,再做一个双侧眶顶和额窦的游离骨瓣,以扩大显露。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3月采用该方法对10例、蝶、斜坡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男5倒,女5倒,平均年龄50(34~63)岁。组织学诊断为脊索瘤4倒,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垂体瘤1例,脑膜瘤1倒,巨细胞瘤1倒,鳞癌1例。肿瘤侵人副鼻窦8例、斜坡6例、眶内1倒、颅内鞍上或前、中颅窝7例:结果:获肿瘤全切陈者7例,近全切脒者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颅底缺损的修复也无困难:结论:我们采用扩大的前颅底人路的初步手术结果是令^满意的,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①显露良好,不必过高抬起额叶底面即可增加术者在矢状面上的规角30。。②可显露和直视下切除的肿瘤范围广。③颅底重建可靠,基本上可避免脑脊漓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 标签: 颅底手术 经前颅底入路 前颅窝 前颅底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骶重建在症状性骶囊肿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2015年采用骶骨开窗后路手术治疗症状性骶囊肿21例,其中12例术中行骶重建(A组),9例未行骶重建(B组)。结果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0)明显低于B组(33.3%,3/9;P〈0.05)。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A组11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稍缓解;B组8例明显缓解,1例稍缓解;均未发生囊肿复发。结论症状性骶囊肿后路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术中进行骶重建可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发生几率。

  • 标签: 骶管囊肿 后路手术 骶管重建 椎板切除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测经入路颅前窝手术通道上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和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尸颅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蝶窦、筛窦、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及视神经等结构及毗邻关系,测量两眼眶内侧壁在鸡冠中部和筛前动脉管、筛后动脉管及视神经管颅口处的宽度。经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新鲜成人尸颅标本3例,在新鲜尸颅上模拟手术入路,分析解剖标志与手术通道的关系。结果经入路切除钩突,经筛窦和颅前窝骨质即可进入颅腔。两眼眶内侧壁在鸡冠中部和筛前动脉管、筛后动脉管及视神经管颅口处的宽度分别为(22.3±3.1)mm、(23.0±2.9)mm、(26.2±2.9)mm、(14.7±3.8)mm。结论经入路颅前窝手术是治疗颅前窝病变有价值的选择。术中合理扩展手术通道,控制筛动脉出血,早期确定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走行,保护纸样板及保持中线操作是手术安全开展的关键。

  • 标签: 经鼻入路 颅前 筛动脉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的鞍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镜经蝶窦垂体瘤手术病例165例,总结鞍底重建修补的手术技术及手术策略。术中依据鞍膈损伤程度,采用分类修补方案:(1)术中鞍膈保护完整,颅底缺损较小,无需鞍底重建,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若颅底缺损较大,伴有鞍膈塌陷,可用自体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2)术中鞍膈局部小破口,需鞍底重建修补,取预留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3)术中鞍膈大破口,可行Gasketseal技术封闭鞍底,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生物蛋白胶固定,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结果114例(69.1%)鞍膈保护完整,采用1类修补方法,49例(29.7%)术中鞍膈小破口,采用2类修补方法,2例(1.2%)术中鞍膈大破口,采用3类修补方法。术后短暂性脑脊液漏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1例患者再次内镜下经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有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术前评估鞍膈厚度,术中评估脑脊液漏程度,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鞍底重建分类修补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瘤 鞍底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瘤卒中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收治的12例垂体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早期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行内分泌障碍激素及头部CT和MRI检查,并行长期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例,11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患者中10例术后恢复正常;有内分泌症状的10例患者中,9例明显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卒中安全、有效,是治疗垂体瘤卒中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垂体瘤 卒中 经鼻蝶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近二十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内镜技术的发展,经蝶入路手术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具体的手术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1-3]。手术通道的创伤问题,尤其对鼻腔黏膜、鼻甲、鼻中隔、蝶窦结构的处理上,常被人忽视,甚至避而不谈。因此,重新认识该入路的解剖与微创技术很有必要,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

  • 标签: 垂体瘤 经鼻-蝶入路 微创技术 鼻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