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囊肿(IAC)的治疗策略。方法对48例CT诊断IAC病人结合临床表现、CT平扫以及CT蛛网下腔一脑池造影(CTC)来判断手术指征。结果26例行手术治疗,22例行保守治疗。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中,失访2例,24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未行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中,失访6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仍间断发作,药物可控制但效果不佳10例。结论具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不明显,能够接受CTC检查且结果为非交通性蛛网囊肿(NCIAC)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交通性蛛网囊肿(CIAC)、手术指征不明显不愿接受CTC检查、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保守治疗,随访观察。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脑池造影 CT平扫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囊肿(IAC)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IAC患者53例,其中47例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微创囊肿切除加局部的蛛网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蛛网囊肿部分切除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等;6例未手术者临床随访观察。结果大部手术治疗者获得良好疗效,癫痫能得到控制或发作次数减少。结论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蛛网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蛛网囊肿部分切除加局部蛛网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是首选的外科方法。

  • 标签: 颅内蛛网膜囊肿 手术治疗 分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顷蛛网囊肿的于术指征和于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蛛网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其中198例行CT蛛网下腔-脑池造影,非交通性47例均行手术治疗。43例行囊肿大部切除+脑池开放术,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所有手术病人手术顺利,各种术式各有利弊。结论蛛网囊肿应根据囊肿大小、临床症状体征、与蛛网下腔是否交通及年龄来决定治疗方式。手术首选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囊肿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39例蛛网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2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7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开颅术治疗22例中,21例(95.5%)术后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19例(86.4%)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分流术治疗17例中,12例(70.6%)术后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13例(76.5%)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开颅术治疗22中,2例(9%)术后发生并发症。分流术治疗17例中,9例(52.9%)术后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蛛网囊肿,把握好手术适应证,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无论是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还是囊肿-腹腔分流术,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颅内蛛网膜囊肿 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 囊肿-腹腔分流术
  • 简介:蛛网囊肿(intracranialarachnoidcyst,IAC)于1819年首先由Howship报道,1931年Bright再次报道了相似病例。至今,对于IAC的诊治已有70余年的历史。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IAC的确诊率不断提高。但关于IAC的确切发病机制、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案等尚不明确。目前,对于IAC的诊治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与技术偏向。本文就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目前IAC诊治的新进展。

  • 标签: 颅内蛛网膜囊肿 分流 内镜 显微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大型蛛网囊肿的长期疗效。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囊肿一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42例大型蛛网囊肿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临床症状、囊肿体积和并发症情况的3个月至6年的随访,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评估该术式的长期疗效。结果随访期内,术后囊肿体积较术前明显减小,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囊肿逐渐缩小(P〈0.05)。术后临床症状总缓解率为93.4%,囊肿总缩小率为98.5%。不同年龄段组、不同部位组之间的囊肿缩小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左侧组与右侧组、不同直径组之间的囊肿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儿童大型蛛网囊肿囊肿一腹腔分流术的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率低,术后效果与患儿年龄和囊肿部位显著相关。

  • 标签: 囊肿-腹腔分流术 蛛网膜囊肿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蛛网囊肿(IAC)37例的疗效,探讨手术治疗1AC时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24例行囊肿壁切除及脑池交通术,3例行囊肿切除术,10例行神经镜下造瘘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月,34例症状或体征有小同程度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1例死亡。2例发生NPPB(1例治愈,1例死亡),头颅CT或MRI提示囊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有小脑幕上抬或颅骨变形、受压征象。镜手术病例中未发生NPPB。结论显微手术疗效确切,是大多数IAC的首选治疗方法;如预计发生NPPB可能性较高,可行神经镜下造瘘术;头颅CT或MRI可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大剂量脱水、激素治疗对NPPB有效。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手术 正常灌注压突破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囊肿合并囊内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蛛网囊肿合并囊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CT表现为均一高密度影,MRI表现为短T1、等T2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蛛网囊肿合并血管扩张出血。结论蛛网囊肿合并囊内出血时影像学表现比较特殊,容易误诊,需仔细鉴别。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囊内出血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儿童中蛛网囊肿(MFAC)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其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及方法仍有很大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意在结合我们临床实践经验及文献复习对这些争议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行神经镜辅助囊肿-基底池造瘘术(39例)及囊肿-腹腔分流术(3例)的42例儿童中蛛网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儿童MFAC的外科治疗指征,手术方式,临床及神经影像学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36月(平均随访18月),39例(92.8%)临床有效(至少有一种症状改善或完全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为30例(71.4%)。临床症状中高压表现缓解最为明显(治愈率达81.25%;有效率100%)。造瘘术后囊肿缩小及消失37例(95.0%),无一例患儿死亡及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相较于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神经囊肿-脑池造瘘术同样安全有效,但创伤小。所以对于儿童MFAC的治疗,建议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治疗方法首选神经辅助囊肿-脑池造瘘术,但对于每个个体病例需行严格评估,选择最优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儿童 中颅窝 蛛网膜囊肿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裂蛛网囊肿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3月至2008年8月共采用手术治疗外侧裂蛛网囊肿患者87例.按手术方式(单纯镜下手术40例、镜控制下手术19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22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镜组、镜控制组和显微镜组(分流及混合手术患者6例未计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上述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囊肿大小、术后并发症、病情好转和囊肿缩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微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43±36.0)min]、术中出血[(160±39.6)mL]均高于其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镜组[(97±26.8)min,(15±4.8)mL]和镜控制组患者[(87±27.6)min,(18±5.7)mL]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手术治疗外侧裂蛛网囊肿所需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优于显微镜开颅手术。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神经内镜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颞叶蛛网囊肿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以癫痫发作起病,其中蛛网囊肿在左颞有12例,右颞有13例。应用皮层脑电监测对这些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在切除蛛网囊肿后皮层脑电图监测均见颞叶皮层有异常放电,其中15例患者加行了前颞叶切除术(包括大部分海马及杏仁核),另外10例加行皮层热灼术。术后随访发现囊肿消失18例,囊肿明显减小7例。癫痫发作随访发现EngelⅠ级13例,Ⅱ级9例,Ⅲ级2例,Ⅳ级1例,手术总有效率88%。结论对于颞叶蛛网囊肿继发癫痫的患者,在手术切除蛛网囊肿的同时,应在皮层脑电图监测将癫痫灶一并切除,且手术治疗的效果较理想。

  • 标签: 颞叶蛛网膜囊肿 癫痫 手术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头痛,因“呕吐伴发热5d”于2005年10月13日入儿科治疗。曾有间断性抽搐病史8年,查体:体温38.6℃,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发热面容,右前额、鼻背有散在性红斑,不规则,左鼻唇沟稍浅,伸舌稍偏左,颈强一指.双肺闻及少许湿罗音,左上肢肌力为Ⅳ+级,左下肢V噘,左侧克氏征(±)。

  • 标签: Sturge—Weber综合征 右颞极 蛛网膜囊肿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持续腰蛛网下腔引流可以排除炎性脑脊液,又可以定时向蛛网下腔注药,治疗感染及预防室管膜炎、脑室炎的发生.同时又可以持续降低压,预防脑积水发生.方法在全身抗菌素治疗同时们采用持续腰蛛膜下腔引流成功治疗的80例感染及术后皮肤切口瘘的患者,获得良好效果.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每日1~2次直接经导管术端用含庆大霉素8万U的脑脊液稀释液缓慢置换注入蛛网下腔.或者每日1次注入0.5g不稀释的氯霉素注射液[1],连用3日,每日复查CSF.结果以上病例采用本方法,感染46例全部治愈.检查CSF,白细胞数<10个/L切口瘘34例,切口全部愈合.复查平扫及强化CT均未发现室管膜炎、脑膜炎影像.其中2例脑室轻度扩大,其余均未发现脑室明显扩大.结论采用腰蛛网下腔持续引流,可以排除炎性脑脊液,重新产生新的无菌性脑脊液,置换出炎性脑脊液,炎症消退,同时注入抗菌素,抑制细菌生长,提高免疫力,能够控制感染,预防室管膜炎、脑室炎的发生,致热原消除,高烧也减退.

  • 标签: 持续腰蛛网膜下腔引流 注药 治疗 颅内感染 术后 皮肤切口瘘
  • 简介:女患,61岁,患者于2002年3月8日下午在咳嗽后突然出现颈及双肩背部疼痛,继而出现头痛,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并伴有双下肢无力感、二便失禁,病程中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头CT及MRI无著征.

  • 标签: 典型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MRI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在兔蛛网下腔出血(SAH)模型上,尝试建立经多普勒超声(TCD)及血管造影,监测椎基动脉脑血管痉挛(CVS)的新方法.方法兔枕大池一次性注血,同时行逆行颈总动脉插管椎基动脉造影及开骨窗TCD监测.结果逆行性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注血前后血管直径差异明显(P<0.05),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增快,但中、重度痉挛之间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一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动脉造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采取开骨窗以提高TCD超声频率的方法,可获得兔基底动脉稳定的频谱图并易于重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患者男性,23岁,因“头痛4天”于2011年11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21日下夜班后突发头痛,呈搏动样痛,伴有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明显肢体乏力、麻木,无意识丧失等,未引起重视,未及时就医,休息3d后,头痛未缓解,曾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蛛网下腔出血(SAH),因经济因素未人院治疗,今头痛加重至我院治疗。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梗死 胃内容物 肢体乏力 意识丧失 头颅CT
  • 简介:蛛网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能明显改善病人预后的治疗手段,因为SAH的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早期脑损伤(earlybraininjury,EBI)、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braininjury,DBI)、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而炎症反应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且炎症反应严重地影响SAH的预后,因此减轻炎症反应也就成为治疗SAH的一条重要途径.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炎症反应 早期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后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再出血及首次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均是预测SAH预后的重要指标;采取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则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

  • 标签: 内科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创伤性蛛网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因其病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院对300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TSAH患者92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的30.66%,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创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 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