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延迟人住重症监护室的影响、无障碍重症护理的产生等方面阐述无障碍重症护理模式对于解决现有矛盾的重大意义,并分析其研究现状,以期为无障碍重症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无障碍重症护理 重症监护室 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年资护师实行ICU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普通病房的34名高年资护师分批在ICU进行系统化的重症病人护理技能培训,通过技能考核成绩,培训前后的重症护理技能自我评价分数及护士长满意度评价培训效果。结果:34名参训护师考核成绩均达标,培训后自我评价分数和护士长满意度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员所主管病人中重症病人和一级护理病人的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平均分为(98.5±1.1)分。结论:通过系统化的ICU轮转培训,高年资护师的重症病人护理技能明显提高,在普通病房能够胜任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 标签: 重症病人 护理技能 培训
  • 简介: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ICU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收治存在一定的睡眠障碍问题的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其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出现睡眠障碍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造成ICU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问题的相关因素分别为患者身体不适、担心自身病情发展、无陪护和经济负担等问题,其中患者身体不适和担心病情发展的因素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受到ICU病房环境的特殊性影响,其患者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眠问题,导致睡眠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层种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护理人员能够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安稳入睡,促进其身体康复。

  • 标签: ICU患者 睡眠障碍 相关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本研究围绕病人在转运交接过程涉及的转诊机构、转运人员、接收机构这3个主体和转诊人员与转运人员的交接、转运人员与接收人员的交接这2个节点建立院际间转运病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同时将标准作业程序(SOP)理念引入《重症患儿院间转运记录》中实施。研究结果显示,SOP的建立与实施实现了病人交接的过程监控,有效控制了转运记录单的缺陷率,提高了转运人员的执行力,保证了医疗服务在机构层面的连续性,同时促进了机构间、部门间医护团队的协助,由此提高了院际间转运的服务品质与安全性,从而提高了交接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标准作业程序 院际间转运 连续性 交接
  • 简介:目的 研究洛贝林调节多巴胺在细胞内外分布的作用位点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六羟基多巴(6-OHDA)损伤偏侧部分多巴胺纹状体系统模型、Sprague-Dawley(SD)鼠纹状体突触体摄取实验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及永久转染细胞膜多巴胺转运蛋白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研究洛贝林作用位点及其机制。结果洛贝林可以有效降低6-OHDA损伤大鼠对阿朴吗啡的敏感性;洛贝林在细胞水平有效抑制多巴胺转运蛋白的转运活性,重新分布多巴胺在细胞内外浓度,而对多巴胺转运蛋白的释放功能没有影响。结论洛贝林通过有效抑制细胞膜多巴胺转运蛋白的摄取功能增加突触间隙内多巴胺浓度;洛贝林是多巴胺转运蛋白的有效抑制因子。

  • 标签: 洛贝林 多巴胺转运蛋白 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重症肺炎 睡眠质量
  • 简介:治疗性沟通是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治疗性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帮助患者尽快适应ICU的特殊环境及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密切配合,促进患者康复,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消灭在萌芽状态。

  • 标签: 治疗性沟通 重症监护 自身疾病 心理反应 医疗纠纷 护患矛盾
  • 简介:目的:总结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不同分期压疮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蚕食”法清创联合多种湿性愈合法治疗16例不同分期压疮,并加强基础护理,辅以营养支持、配合使用护理辅助用具、严格交接班等措施,观察压疮治疗效果。结果:16例压疮患者除2例因病情重、年龄较大死亡外均治愈,且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新的压疮。结论:治疗压疮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全身营养状况、压疮的局部伤口情况等灵活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缩短治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同时减轻护士的压力及工作量。

  • 标签: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压疮 护理
  • 简介:RNA干扰技术(RNAi)的发展对治疗脑部疾病展现出可观前景,而血-脑屏障在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同时,也阻碍各种药物运送到脑内。脑靶向运释系统研究开发实现了转运治疗性药物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本文将对脑靶向运释系统的研究进展及脑靶向RNAi治疗脑部疾病的应用进行阐述,并结合靶向转运作用机制进行相关探讨,为脑靶向运释系统的设计研究和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RNA干扰 运释系统 血-脑屏障 纳米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natidic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0.1g,每天一次,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14天测定血浆LPA。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结果脑梗死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80±0.87μmol/Lvs2.85±0.65μmol/L,P〈0.01);与治疗前相比,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LPA水平均明显降低(5.26±0.50μmol/Lvs5.79±0.83μmol/L,P〈0.01;5.06±0.69μmol/Lvs3.82±0.90μmol/L,P〈0.01),但氯吡格雷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LPA水平高于正常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其中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明显。

  • 标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类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危象救治方案,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MG患者39次危象发作的救治方法.结果暂停胆碱酯酶抑制剂、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纯或合并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病例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激素治疗以及暂停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明显降低MG危象的死亡率;防止感染和不当用药可降低危象的发生率.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危象 抢救 MG 气管切开 呼吸机
  • 简介:小脑出血超早期(6小时以内)手术不仅可以提高生存率,还可以提高生存质量.我院自1991~2000年对27例重症小脑出血病人进行了超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重症小脑出血 超早期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方法检测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表达水平,分析这两项免疫学指标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向全身型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成年发病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多以眼睑下垂(95例,84.07%)为首发症状,少数以复视(18例,15.93%)起病。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率分别为79.44%(85/107)和84.85%(84/99).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和血清甲状腺抗体异常率分别为44.32%(39/88)和28%(14/50),胸腺增生和胸腺瘤阳性率分别为16.67%(17/102)和11.76%(12/102);血清AChR抗体阳性率为62.83%(71/113);但MuSK抗体均呈阴性。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向全身型转化率为12.39%(14/113),其中血清AChR抗体强阳性者(13例,28.26%)显著高于弱阳性者(1例,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7,P=0.032)。结论成年发病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和复视,大多数患者伴发胸腺和甲状腺异常。血清AChR抗体表达水平升高预示向全身型转化率升高,鲜有MuSK抗体阳性反应。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眼肌麻痹 受体 胆碱能 电刺激 荧光抗体技术
  • 简介: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拟定于2008年9月5-7日在北京举办第五期全国危重疑难神经疾病监护与治疗学习班。欢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及急诊科广大医师踊跃报名参加。

  • 标签: 全国危重 危重疑难 学习班通知
  • 简介:目的:了解长沙市"三甲"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编制的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量表,对长沙市5所"三甲"综合性医院ICU系列科室的6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51份,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总分均分为355.73±41.41(量表满分455),将量表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分数后,由高至低排序居于后三位的分别为:专业知识及技能(71.85±14.39)、个人专业发展能力(62.39±17.93)、科研及学术能力(47.36±18.63)。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护龄、职称、学历、科室均是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科室、护龄、职称进入回归方程,能解释31.5%的变异。结论:长沙市"三甲"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人及专业发展能力薄弱,科研及学术能力极度欠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标签: 重症监护 护士 核心能力 影响因素
  • 简介:脑干是调节人体体温、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中枢,脑干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病死率极高。重症脑干出血系指出血量〉5ml并伴有明显意识障碍,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病死率高达80%~90%。到目前为止,此类患者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脑干
  • 简介:中国是全世界卒中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我国卒中已成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且致残率非常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但目前我国对神经危重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患者分布在综合监护病房或者监护治疗配备不全的普通病房。由于神经危重患者具有累及多器官的特殊性,有别于普通内科的重症患者,因此应加强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我国重症卒中的诊治水平.

  • 标签: 脑梗死 重症监护
  • 简介: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流行病学,提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NICU于2002年5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237例患者分离致病菌的情况及其感染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共采集并分析326份标本,包括146份痰标本、87份血液标本、46份尿液标本、28份大便标本及19份脑脊液标本.结果326份标本中,有细菌生长32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78株,阳性率54.94%,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功杆菌、阴沟肠杆菌的分离率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107株,阳性率33.0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离率较高.真菌感染39株,阳性率12.04%.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感染和尿路感染.结论加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监测,及时发现菌群分布,合理使用抗生素,消除医院内的易感染因素,对有效控制NICU感染十分重要.

  • 标签: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体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IgG-ACA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94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水平,(IgM-ACA和IgG-ACA).结果94例MG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gM-ACA均为阴性;94例MG患者中30例IgG-ACA阳性(30/94,31.9%),40例健康对照者中仅2例阳性(2/40,5%),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IgG-ACA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型均无关(P>0.05),而与胸腺病理密切相关(P<0.01).30例胸腺瘤患者中,14例阳性(14/30,46.7%),64例不伴胸腺瘤的MG患者中,16例阳性(16/64,25%),二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IgG-ACA阳性患者中,1/3滴度较高(至少为正常值的2倍).结论通过对IgG-ACA的测定,不仅对MG是否合并胸腺瘤起初步筛选作用,而且是MG患者并发凝血机制方面异常的一个警惕性标志.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血清 抗心磷脂抗体 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