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急性自发性实质出血临床上较常见,多以CT扫描作为诊断手段,我们对80例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自发性实质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其CT表现特点及其血肿的演变规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急性自发性脑实质出血 CT表现 追踪 影像 临床资料 CT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质结核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对19例粟粒性肺结核并结核患者的头颅MR平扫及增强的表现,总结其MRI特征性表现。结果平扫表现为多发斑片长T1长T2信号影、环形结节周围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表现为弥漫分布的小环状或结节状强化灶,早期大小趋向一致,多为2mm左右,可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及脑积水。结论结核MRI平扫表现不典型,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识其特点可以和其它常见的颅内多发病变进行鉴别。

  • 标签: 脑结核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胎儿期反复出现多发实质出血合并囊性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脐血基因检测为COL4A1基因新发突变的胎儿。该胎儿胎龄25周时超声发现实质内及小脑半球多处新鲜出血灶,定期复查超声及神经系统MRI,可见反复多发实质出血出血后多发白质囊性软化灶形成。羊水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见异常。该胎儿于胎龄37周+3剖宫产出生,生后1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但生后出现反复呼吸暂停。生后6 d神经系统MRI提示新发实质出血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90 d随访时,该患儿四肢肌张力仍偏低,此后失访。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患儿COL4A1基因c.4738G>A(NM_001845.4;p.G1580S)新发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由本例认为,对颅内出血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时,特别是对胎儿期反复出现实质出血伴有出血后脑白质软化形成者,应考虑COL4A1基因突变可能。明确此基因诊断有助于客观分析胎儿预后,指导分娩方式。

  • 标签: 脑出血 白质软化病, 脑室周围 胶原Ⅳ型 突变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单发实质内转移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与内其它病变的鉴别要点。材料和方法:选择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单发转移瘤,其中11例有原发恶性肿瘤史,9例先有脑部转移灶后发现原发灶。结果:典型单发转移瘤呈长T1长T2信号,瘤体小而周围水肿面积较大,占位效应显著。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环状、结节状强化,且有原发恶性肿瘤史。结论:单发转移瘤一般均有较典型表现,注意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转移瘤 单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囊虫病诊断中CT相对MRI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囊虫病病例,手术及免疫学诊断确诊,对其CT及MRI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囊性病灶、囊内头节钙化、多发钙化灶其主要改变。CT显示钙化灶明显优于MRI,MRI显示头节、小片状水肿优于CT。结论CT及MRI均可诊断囊虫病,但CT诊断价值大于MRI,MRI可作为CT补充。

  • 标签: 囊虫病,脑 CT MRI
  • 简介:出血作为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出血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溶栓或抗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出血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将有利于出血患者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

  • 标签: 脑微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增强扫描对实质结核和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1月开始,至2020年12月为止,选择在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实质结核的患者25例以及转移瘤患者25例,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或者是正是治疗前通过颅脑常规MRI扫描、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的影像学检查,并对最终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实质结核以及转移瘤病灶你的DWI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以及MRS的Cho/NAA,并将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25例实质结核患者均表现为多发性,呈现出比较均匀的结节状强化状态比例为33.76%,表现出环形强化伴实性中心比例为58.01%,同时还有7.79%呈现出环形强化伴液体中心。25例转移瘤患者中表现为单发性为8例,为多发性的患者17例;表现为均匀结节状强化比例为4.22%,为不均匀斑片状强化的病灶组织8.45%,环形强化病灶组织比例为87.33%。实质结核rADC值及Cho/NAA均低于转移瘤(P<0.05)。结论:对于出现实质结核和转移瘤的患者通过磁共振增强的方式进行诊断能够较明显的显示出患者所出现的病灶组织的形态于大小,DWI以及ADC的最终值能够反映出上述两种疾病的病灶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情况,更加有利于临床进行的疾病诊断于鉴别。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实质结核 脑转移瘤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确诊患有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的方式。将出现出血的区域进行分区计数并分级。根据检查数据对心脑血管疾病与出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出血的发生和分级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相关,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有关,研究数据P<0.05。结论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因素,其中上述疾病因素为出血最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同时经研究发现出血多发位置位于皮层以及皮层下的区域,除此之外则见于丘脑及基底节区,偶见于小脑,出现几率最小的位置为脑干。

  • 标签: 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出血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分析16例自发性脑出血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SWI影像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9岁。1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9例为首次发病的脑出血患者,7例为再发脑出血患者。再发脑出血患者SWI检查全部发现出血,其中6例(85.7%)微出血同时累及双侧半球多个叶及深部组织。首发脑出血组合再发脑出血组患者出血的病灶数量均数分别为5.22±2.82和9.71±3.50,2组间微出血病灶数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结论出血与自发性脑出血关系密切,较多的出血病灶可能预示着再发脑出血的风险增高。

  • 标签: 脑微出血 脑出血 核磁共振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27岁,3年前体检MRI示左侧颞叶囊性异常信号,考虑神经上皮囊肿,未予治疗。近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晕,行CT检查示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较既往检查稍增大。MR平扫示左侧颞叶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图1A),边界清,边缘光滑,DWI未见弥散受限(图1B);侧脑室未见明显受压,脑中线结构未见受压移位。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疝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脑出血合并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特定的优质护理干预)与参考组(常规护理)各为45例,对患者康复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疝患者康复期间,加强病情观察,给予全面优质护理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脑出血 脑疝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合并出血,患有脑梗死的患者治疗中,再次出现脑出血症状的临床治疗。方法 将我院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归纳性分析,其中选取患有脑梗死症状并未合并其他症状的45例患者及两种症状合并的4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前者命名为参照组,后者命名为探究组。比较两组病患中再发脑出血症状的发生率及发生情况,进而探析相关的因素原因。结果 参照组病患的再发脑出血发生率为11.11%(5/45),明显低于探究组的44.44%(20/45)(P0.05),而年龄、高血压及高血脂则是主要因素(P

  • 标签: 脑微出血(CMB) 脑梗死 再发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指导实质内小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颅术中超声引导下对12例实质内小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分析术中超声引导病灶定位及指导手术切除情况.结果12例12个病灶术中超声均能清晰显示,准确定位,位于运动功能区6例、语言功能区2例、非功能区4例.不同病灶有其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利用彩色多普勒模式可清楚显示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术中超声引导下对2例胶质瘤、2例转移瘤、2例动静脉畸形、2例寄生虫、1例海绵状血管瘤和1例脓肿病变均完整切除;1例胶质瘤大部分切除,1例胶质瘤病部分切除.结论术中超声可对实质内小病灶实时、精准定位,有助于将病灶完整切除,减轻组织损伤.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肿瘤 脑脓肿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