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胆管癌术后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胆管癌手术且合并术后腹腔感染的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胆管引流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及甲硝唑注射液并辅以其他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注射液进行治疗,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免疫水平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ESR、CRP、PCT、TNF-α、内毒素水平,以及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BC、ESR、CRP、PCT、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CD4~+水平及临床症状(发热、乏力、腹痛)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联合甲硝唑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胆管癌术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抗感染效果,并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胆管癌 术后 腹腔感染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腺瘤术后常并发电解质紊乱,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血浆心房利多肽(ANP)、醛固酮(ALD)在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发生低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2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ANP、ALD的水平。结果:垂体腺瘤患者术后ANP明显增高,术后第1、3天与术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术后逐渐下降,至第5天降至最低值。低钠血症组患者血浆ANP水平在术后第1、3、5天明显高于非低钠血症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血浆ALD水平在术后第1、3、5、7天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P、ALD是影响垂体腺瘤术后低钠血症的重要因素。低钠血症组血浆ANP水平增加显著,是促进低钠血症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垂体腺瘤 低钠血症 心房利钠多肽 醛固酮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帕米脾酸二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效果。方法:自1996年3月~11月,应用国产帕米肼酸二治疗了2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结果:全组23例患者共用药治疗29疗程,止痛有效率高达72.4%,活动能力改善率68.9%毒副反应少见。结论:国产帕米膦酸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治疗 帕米膦酸二钠 骨转移癌疼痛 国产 患者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甘氨双唑放疗增敏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6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16例行甘氨双唑增敏放疗,20例行单纯放疗。放疗方案:DT40Gy/20次或30Gy/10次。放疗增敏组甘氨双唑800mg/m2,每周3次。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毒副反应。结果甘氨双唑放疗增敏组的有效率为87.5%,单纯放疗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增敏组颅内中位PFS为9.9个月,单纯放疗组为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脱发、头痛、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均为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双唑放疗增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 标签: 乳腺癌 脑转移 甘氨双唑钠 放射治疗 放射增敏剂
  • 简介:目的:评价国产氯屈膦酸二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6例伴有骨痛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试药组(国产氯屈膦酸二组)和对照组(骨膦组)。结果:止痛有效率试药组为82.8%,对照组为85.2%;活动改善率试验组为65.4%,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止痛有效率和活动能力改善率均无显著差异,均毒副作用轻微。结论:国产氯屈膦酸二能较好地控制骨转移癌性疼痛,改善活动能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氯屈膦酸二钠 治疗 肿瘤 骨转移 疼痛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累及股骨近端的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8~61(平均24)岁。手术+术后帕米膦酸二治疗组11例,其中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8例,不刮除病灶单纯行内固定者3例;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治疗组13例。术后或第一次治疗后,每3个月按疗程应用帕米膦酸二,共2年。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每次给予帕米膦酸二前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I型胶原C端肽,并行影像学检查。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4例共接受了205次帕米膦酸二治疗。所有病例均获24~5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治疗后第2年血清骨钙素水平(80.195±64.75)μg/L较治疗前(147.198±104.86)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I型胶原C端肽水平(0.672±0.61)μg/L较治疗前(1.396±0.6)μg/L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术后应用帕米膦酸二的11例中仅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再次骨折,其余10例内固定均牢靠,7例骨量增加,3例病情无变化。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治疗的13例仅有1例病情恶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量增加、溶骨区减少、骨皮质增厚。所有病例治疗后疼痛逐渐减轻,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优,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33±1.1)明显小于治疗前VAS评分(7.25±1.7);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17±1.5)小于治疗前VAS评分(5.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良,手术+药物治疗组�

  • 标签: 骨纤维发育不良 股骨 修复外科手术 内固定器 帕米膦酸二钠
  • 简介: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注射液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注射液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4.3%,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β-七叶皂苷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并且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结直肠癌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 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