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据报道,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低于35ml·minl·(1.73m2)叫的CK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45%~64%。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预后密切相关,需要重视并积极管理防治。

  • 标签: 慢性肾脏疾病 营养管理 营养不良 患者 非透析期 中西医
  • 简介:目的观察扶正降浊方(又称肾病2号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和肾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扶正降浊方组(治疗组)49例和尿毒清颗粒组(对照组)47例。分别采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汤剂或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SGA评分、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SGA评分、PA、Alb、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Scr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良SGA评分、P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侯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降浊方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缓解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扶正降浊方 尿毒清颗粒 慢性肾衰竭 营养不良 肾功能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肾衰养真颗粒改善慢性肾脏病(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0例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组:颗粒治疗组50例,开同对照组42例和汤刑对照组38例。各组采用基础治疗基础上分别加肾衰养真颗粒、开同、肾衰养真配方汤剂。观察治疗前后的主症评分及SGA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红细胞(RBC)计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绝对值#)以及24h尿蛋白定量(24hup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不良反应率等指标。结果:肾衰养真颗粒可改善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能升高Alb、Hb、Tf、PA、IGF—Ⅰ水平(P〈0.01),增加RBC计数以及RET绝时值#(P〈0.01),降低主症评分及SGA评分(P〈0.01);并可以减少24hUpr,降低Scr、BUN水平(P〈0.01)。结论:肾衰养真颗粒能有效地改善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

  • 标签: 肾衰养真颗粒 慢性肾脏病 营养不良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30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包括非透析患者126例、血液透析患者114例、腹膜透析患者60例,按SGA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营养不良,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分析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微炎症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亚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较其他三组均明显增高(P〈0.01或P〈0.05),湿热证及热毒证亚组血清hs—CRP、IL-6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1或P〈0.05),湿热证亚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或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hs—CRP、IL-6、TNF—α在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湿热、热毒证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营养不良 微炎症状态 中医证型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的变化,了解VDR基因多态性与肾性骨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武汉市第五医院就诊的MHD患者200例,年龄40~65岁,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3种不同基因型的骨密度水平。应用DEXA对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测量,并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VDR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VDRbb基因型骨密度Z-Score值低于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的骨密度Z-Score值低于VDRBB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MHD患者骨密度Z-Score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低骨量的发生率和骨矿质缺乏的发生率分别约为30.0%和20.0%,VDR不同基因型的MHD患者低骨量及骨矿质缺乏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Rbb患者骨代谢指标(钙、磷、ALP、PTH)与VDRBB、VDRB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的骨密度与体质量相关(r=-0.260,P<0.05),与年龄和身高无相关性。结论MHD患者肾性骨营养不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VDR基因BsmI多态性影响骨代谢,VDR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预测因子,并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 维持性血液透析 骨密度 VDR基因
  • 简介:肾上腺内皮性囊肿伴钙化较少见,解放军254医院经治1例被误诊为肾上腺结核,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9岁,查体(彩超)发现右肾上腺区有1个直径约3cm的肿物,无头晕、心悸、多汗等不适,无皮肤紫纹、满月脸、水牛背等表现,无明显外伤史,无高血压等病史,于2017年2月3日来我院门诊行双肾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初步诊断为右肾上腺结核,检查双肺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肾上腺内分泌检验结果:血管紧张素Ⅱ89.31(正常值25.0~129.0)pg/mL,血皮质醇49.00(正常值30.00~110.0)μg/24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0.25(正常值7.2~63.3)ng/L,醛固酮19.1(正常值6.5~30.0)ng/mL。

  • 标签: 肾上腺 内皮性囊肿 钙化 肾上腺结核
  • 简介:随着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近20年来有很多没有症状的肾上腺偶发瘤被不断发现,其发生机制及如何正确处理仍存在着不同意见,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较全面的介绍.

  • 标签: 肾上腺偶发瘤 影像检查 发生机制 发现 近20年 问题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特点。结果5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随访6~6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对于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较小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短期内可随访观察,但手术切除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髓样脂肪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肾上腺醛固酮瘤手术患者血压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醛固酮瘤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肾穿刺病理、血肌酐及尿素氮与术后持续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与醛固酮瘤术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14例24h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者术后持续高血压9例;13例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术后持续高血压9例。术后持续高血压者共16例,其中15例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均显示肾脏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结论术前高血压病史时间长、术前肾脏病理变化与醛固酮瘤术后持续高血压密切相关。尤其应该重视醛固酮瘤患者的肾脏血管并发症。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 高血压 肿瘤 尿蛋白 肌酐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病例.结果B超、CT检查均提示肾上腺区肿瘤并破裂、肾周血肿.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切除肿瘤,清除血肿.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能会发生自发破裂而出血,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常需手术切除肿瘤、清除血肿.

  • 标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 临床特点 B超检查 CT检查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5年13年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果12例均手术切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4个月至9年,平均4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肾癌伴有对侧肾上腺转移的病例少见,肾癌术后多年出现对侧肾上腺转移更为罕见,国内未见详细病例报道。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肾癌361例,术后出现对侧肾上腺转移1例,现回顾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肾癌术后对侧肾上腺转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肾上腺转移 文献复习 肾癌 术后 诊治 病例报道
  • 简介: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癌(HLRC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以皮肤平滑肌瘤、子宫肌瘤、侵袭性乳头状肾细胞癌(RCC)为特征。HLRcC中的肾细胞癌侵袭性较强,病变经常表现为较晚期或并发转移。作者发现有些HLRCC患者有非典型肾上腺结节,为进一步评估这些肾上腺结节是否与HLRCC相关,作者对1990年至2010年期间的255例HLRCC患者进行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了全面的临床和基因评估。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肾上腺结节性增生 平滑肌瘤病 肾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皮肤平滑肌瘤
  • 简介:一、营养治疗对慢性肾脏病的意义限制蛋白质饮食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特别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行低蛋白饮食、尤其极低蛋白饮食治疗时,为防止营养不良,建议给患者同时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或必需氨基酸制剂。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在延缓肾损害进展上疗效优于必需氨基酸制剂。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蛋白质饮食 营养治疗 氨基酸制剂 低蛋白饮食 慢性肾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能量消耗(PEW)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9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25岁-78岁,透析龄3-36月。运用改良SGA法评分系统(MQMGA)、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和白蛋白等进行营养评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进行微炎症状态评估,同时检测人体学指标[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中臂围(M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中臂肌围(MAMC)]、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等。入组标准:按照国际肾脏营养及代谢协会(ISRNM)专家组制定的PEW的标准进行筛选,分为PEW组35例及非PEW组61例。结果:(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PEW发生率36.5%(35/96),其中大于65岁患者22例,占62.9%(22/35),糖尿病肾病患者14例,占40%(14/35);(2)两组比较,在原发病方面,PEW组糖尿病肾病比例较非PEW高(P〈0.05);PEW组年龄、透析时间、Hs-CRP明显高于非PEW组(P〈0.05);而BMI、TP、Alb、PA、Hb、TC、MAC、MAMC的比例等明显低于非PEW组(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5岁)、透龄长、Hs-CRP、Alb是导致PEW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PEW发生率高,其中高龄(〉65岁)、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高龄(〉65岁)、透龄长、微炎症状态、低蛋白血症是PEW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维持性腹膜透析 蛋白能量消耗 营养不良-炎症评分 MQMGA
  • 简介:目的初步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发肾上腺肿瘤的经验,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5例于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腔途径复发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昕有患者既住均有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史。结果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副损伤及中转开放。本次手术距上次手术时间10~121个月,平均22个月。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直径1.5~13.0cm,平均5.3cm。5例中副神经节瘤3例、皮质腺癌1例、肝癌肾上腺转移肿瘤1例。手术时间102~245min,平均169min。术中出血量10~150n、1,平均56ml,术中均未输血。昕有患者并发症评分均为ClavicnDindo1级。术后住院5~9d,平均7.2d。随访8~37个月,肝癌肾上腺转移肿瘤患者8个月后复发,余1例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经腹腔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显示清晰、操作精细,且避免了从原手术入路操作,切除复发的肾上腺肿瘤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其对肿瘤控制的有效性仍需更大的样本量来证实。

  • 标签: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经腹腔途径 复发肾上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