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是全球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疫情较为严重[1]。骨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占全部骨结核的50%[2-3]。儿童作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其脊柱结核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如诊治延误,致残率较高[4-6]。生长期儿童脊柱结核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易继发后凸畸形和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7]。由于儿童脊柱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其解剖特点和成人不同,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和成人也有所差异。本文结合近年儿童脊柱结核相关研究进展,从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1疾病特点诊断1.1儿童脊柱解剖特点骨结核病累及脊柱与脊柱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脊柱椎体承担身体质量,且以松质骨为主,易形成损伤,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于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等终末动脉,血液流速相对较慢,结核分枝杆菌易累及脊柱椎体[8-10]。

  • 标签: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儿童 综述文献
  • 简介: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复杂的老年综合征.在全球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诊断标准主要由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国际肌少症会议工作组提出的,通过骨骼肌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进行诊断.肌少症前期仅有肌肉质量减少,肌少症期包括肌肉质量减少伴随肌肉力量下降或身体活动能力降低,重度肌少症期肌肉质量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均会降低.早期对骨骼肌进行定量测量成为诊断肌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骨骼肌定量测量方法主要有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双能X线吸收法、生物电阻抗测量、超声等方法.计算机体X线层摄影在骨骼肌质量的研究中主要应用是作为金标准来校准其他方法;磁共振成像在肌肉定量测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和生物电阻抗方法是目前公认筛查肌少症的手段,并且有诊断的阈值,然而精确性欠佳;超声有经济、易携带、高效等优点,但其对体成分的检测价值有限.本文探讨了骨骼肌定量测量研究的现状其进展.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骨骼肌 定量测量
  • 简介: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对于长段神经干缺损的修复目前自体神经移植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但自体神经材料来源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缺损修复的需要,且增加了手术创伤,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同种异体移植,异体神经来源广、容易获得,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何降低神经移植体的抗原性,从而减轻宿主的排斥反应.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抗免疫排斥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预处理供体神经成为研究的焦点.目前在此领域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 标签: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预处理 神经原位预变性 冷冻法 冷冻干燥法 冻融法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4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接受胸椎手术治疗的20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获随访184例,男性111例,女性73例.年龄13~75岁,平均32.4岁.随访4~84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脊柱畸形34例,胸椎肿瘤38例,退变性疾病47例,创伤69例,胸椎结核16例.手术方式:全脊椎切除、椎体全切、全椎板切除、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盘切除、畸形矫正、病灶清除等.植骨方式:椎体间自体肋骨、髂骨植骨、自体骨钛网植骨、椎板关节突间植骨.结果本组共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4例,脊髓反应性水肿3例,脊前动脉综合征4例,硬膜撕裂7例,脑脊液漏3例,胸膜破裂血气胸3例,定位错误1例,椎体滑脱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刀口感染4例,内植物断裂3例,钛网下沉移位1例,脱钩1例.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者2例,经治疗无恢复,其余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对于脑脊液漏、胸膜破裂、脊髓反应性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钩,经过及时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标准化的手术操作、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并发症 胸椎手术 治疗 随访 植骨 椎体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缓解不佳的原因、补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2012年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79例(98个椎体),男7例,女21例;年龄62~86岁,平均67.8岁。手术后效果不佳,疼痛仅部分缓解28例,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方面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效果不佳的28例患者经过分析原因为漏诊、骨水泥填充不佳、合并椎体附件骨折、术后再骨折、多发椎体骨折、术中定位错误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后,4周随访,症状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8例。结论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效果不佳病例,根据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疼痛
  • 简介:尺、桡骨下1/4骨折常见于发育中的骨骼,是小儿常见骨折,有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由于骨折的部位特殊,治疗效果常不理想。自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我们共治疗儿童前臂下段骨折14例,其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再移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折固定 再移位 小儿 原因分 尺桡骨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从业人员的颈椎病患病情况;分析患病的分布情况致病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从业人员1078人,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有关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参照1992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调查抽样人群的颈椎病患病率。对本研究涉及的与颈椎病患病有关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X^2检验t检验。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人群颈椎病患患者数为189人,患病率为17.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作姿势不当、情绪紧张、伏案时间长办公场所通风情况差为颈椎病的致病危险因素,并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吸烟、饮酒、高枕、不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咽喉感染对颈椎病有危险作用,但未达到统计显著程度。性别和家族史对颈椎病无致病危险作用。结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从业人员的颈椎病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为高发人群。年龄、伏案时间、情绪、工作姿势办公场所通风情况为颈椎病致病危险因素,并有显著意义。针对该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的工作单元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安排伏案工作时间、调整工作姿势、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以及改善工作环境等颈椎病预防对策

  • 标签: 颈椎 流行病学研究 危险因素 患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器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器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腰痛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脊柱领域的权威杂志《Spine》在1996将腰痛列为关系人类健康的世纪难题——80%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腰痛。据保守估计,美国每年用于腰痛的医疗支出约900亿美元。腰痛因其巨额的医疗支出引发经济压力而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临床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外基质 分子生物学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周边地区健康中青年男性骨密度现状。方法2007年4月至8月对上海周边地区来我院健康体检的304名中青年男性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其结果尤其是中青年的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体检健康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60~69岁(0.992±0.121g/cm^2),其余各部分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总髋骨(0.979±0.149)g/cm^2、股骨颈(0.890±0.172)g/cm^2、大转子(0.712±0.123)g/cm^2、Ward氏区(0.742±0.159)g/cm^2];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该研究发现30~3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1.27%,40~49岁为7.34%,50~59岁为17.65%。参照最新文献报道的三组(上海、长沙、香港)国内男性骨密度峰值分别得出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比例仍然较高,即使在骨量减少最少的一组数据(上海)中,其所占比例也分别高达26.67%(20~29岁),21.13%(30~39岁),22.02%(40~49岁)和25.88%(50~59岁)。结论本研究对象为上海周边地区男性公司职员或私营企业主,其各年龄段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高于国内其他各地的报道,而且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都有半数骨密度不正常。吸烟、饮酒、疲劳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对现代中青年人骨密度的严重影响不容忽视。

  • 标签: 骨密度 中青年男性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通过调查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来寻找提高老年男性OP患者药物治疗率的方法。方法对478例老年(≥70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检测,并调查OP患者的用药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男性OP发病率高达25.31%,但OP患者的药物治疗率仅为18.48%。医患双方OP防治知识欠缺,老年男性OP患者用药依从性低、治疗药物匮乏。结论老年男性OP患者药物治疗率很低,而加强OP防治知识的宣教,提高OP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断丰富抗OP的药物种类,可能是目前提高老年男性OP患者药物治疗率的主要方法。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药物治疗 老年男性
  • 简介:椎弓根螺钉技术作为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病例亦日渐多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本院1995年1月-2006年12月共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间盘退变伴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再发伴顽固性腰痛或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严重椎管狭窄、

  • 标签: 腰椎 脊柱疾病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 简介:随着微创化、智能化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脊柱外科技术日新月异。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视野小、危险性高,给脊柱外科传统或微创手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学习周期较长,增加了脊柱外科医师的教学培养难度。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科手术 用户计算机接口 教育 医学
  • 简介: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实验室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序列酶消化法,从3d龄Sprague-Dawley乳鼠颅骨中分离骨细胞,通过形态学、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骨钙素(BGP)染色来鉴定骨细胞.结果细胞形态呈星状、有树状突起,ALP染色阴性,BGP染色阳性,说明分离出的细胞为骨细胞.结论本实验结果为在体外深入研究骨细胞的功能提供实验手段.

  • 标签: 骨细胞 序列酶消化 分离 鉴定
  • 简介:目的介绍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综合治疗的疗效和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的40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3例,复发率为32.5%,其中3例复发2次;发生肺部转移2例,转移发生率为5%。术后5年内共5例死亡,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87.5%。结论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术中化疗、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降低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责任椎的选择对预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在我院行PVP或PKP病人276例,其中单椎体者204例病人,双椎体者66例病人,三椎体者6例病人,通过术前认真查体阅X线片、CT、MRI,选择正确的责任椎,给予PVP或PKP。结果276例患者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术后1个月恢复伤前生活,无节段血管、脊髓等穿刺损伤,无肺栓塞、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选择责任椎,能有效避免手术失败,PVPPKP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标签: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 椎体成形 责任椎
  • 简介: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性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目前,其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体液以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亦持此观点拉。治疗包括药物、中医、理疗、外科手术等,但疗效都不肯定。

  • 标签: 颈椎 脊柱疾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通过对住院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从而探索最佳的骨质疏松骨折健康管理。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的年龄在50岁~75岁的骨质疏松骨折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干预组,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干预后,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干预前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行为均明显改善,依从性提高;各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干预前;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结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从而为防治骨质疏松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判定影响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脊索瘤患者资料95例。应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计算,通过对数秩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选择P≤0.1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9个月,其中3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4.7%(33/95);20例患者在本研究随访终止前死亡,总体生存率78.9%(75/95),术后生存时间(78.8±4.7)个月。在各临床因素中,术前Frankel分级、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年龄、性别、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科手术可提高骶骨脊索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0~70岁的男性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前较好的Frankel分级、EnnekingⅠ期、全脊椎en-bloc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骶骨脊索瘤复发率;Frankel分级可作为术后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复发 局部 存活率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子痫前期妇女骨密度情况血钙水平与正常孕妇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入组单胎孕妇270人,其中诊断子痫前期者150人,为子痫前期组,包括轻度子痫前期与重度子痫前期,无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诊断者120人,为对照组。查询所有孕妇早孕期超声骨密度结果,早孕晚孕生化检查,包括血钙、铁的检测。结果子痫前期组骨密度超声波传导速度(speedofsound,SO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2.052,P=0.043),骨密度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2.041,P=0.044),子痫前期组早孕期血钙与对照组无差异,晚孕期血钙低于对照组(t=-2.247,P=0.016)。早孕期晚孕期血铁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早期的超声骨密度检查孕期的血钙等生化指标测定,对于子痫前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子痫前期 孕妇 超声检查 产前 骨密度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